当不少古镇还陷在“千镇一面”的审美疲劳里,柯桥古镇却在这个夏天悄悄攒了波人气——仅今年暑假期间,柯桥古镇客流量就超过百万人次,增幅超出预期。
柯桥古镇是浙江省首批十八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世界文化遗产浙东古运河穿过古镇,古镇内有古纤道、融光桥两处国家级文保点。
在众多古镇中,为什么人们热衷于踏上柯桥古镇的青石板?难道仅仅是因为这里标志性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勾勒出了人们心中向往的江南模样?
看戏台前那些轻摇纸扇哼唱的观众,和那些沉浸于做戏服折纸的游客,答案呼之欲出:这里藏着独特的魅力——以越剧为代表的绍兴地方曲艺,让柯桥古镇有效破解了“千镇一面”的局面。
好戏登上古镇舞台
每周五的傍晚,融光寺广场的戏台前总是早早就聚满了人。由吴素英越剧工作室打造的“戏聚越音会”正在这里举行。现场,莲花落、越剧清唱、绍兴宣卷等精彩节目连番登场,引得一阵阵叫好声和鼓掌声。值得一提的是,普通戏迷也有机会登台演唱。截至目前,该活动已经举办了14期。台下观众或轻轻跟唱,或举着手机记录,还有外国游客几乎全程举着相机。
绍兴素有“戏曲之乡”之称,绍兴莲花落、词调、平湖调、摊簧、宣卷等五大曲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传承和弘扬这些曲种,今年6月6日,吴素英越剧工作室在柯桥古镇开馆。由工作室主办的“戏聚越音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曲艺爱好者,以及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为古镇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9月份,吴素英越剧工作室还与绍兴市戏曲家协会名誉主席汪嘉宝联袂策划了“戏聚越音会”曲艺专场演出。当晚,“戏聚越音会”成了绍兴五大曲艺集中亮相的“专属舞台”。
在绍兴五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莲花落、词调、平湖调、摊簧、宣卷)中,莲花落凭借通俗生动的唱词、贴近生活的表演,成为广为传承的曲种,而词调、平湖调、摊簧、宣卷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却面临传承断层、发展乏力的困境。而“戏聚越音会”为这些艺术增添了亮相的机会。
当晚,除了经典的莲花落《好运常在》、少儿莲歌《红花献给抗战老爷爷》,汪嘉宝的弟子们演绎的平湖调选段、宣卷表演等精彩节目接连登场,13个节目涵盖绍兴五大曲艺中的多个门类,让观众在一台演出里既感受到莲花落的大众魅力,也领略到其他曲种的独特韵味。
越剧走进古镇日常
走进吴素英越剧工作室,浓郁的越剧氛围扑面而来:越剧旦角元素微展馆里,陈列着穆桂英、九斤姑娘等角色戏服,一针一线间尽是舞台记忆;楼梯墙面挂着她演绎不同越剧角色的剧照,随手扫一扫剧照旁的二维码,越剧吕派那悠扬婉转的唱腔便会萦绕耳畔。
越剧悠扬婉丽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与柯桥古镇的婉约气质相呼应;绍兴莲花落通俗生动的唱词、幽默风趣的表演,贴近生活,极易引发观众共鸣;平湖调音色清丽、曲调悠扬,尽显江南雅韵……这些绍兴地方曲艺形式,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吸引力,使得来柯桥古镇感受曲艺文化的游客,平均多在古镇停留1个多小时。
以前游客来古镇,拍拍小桥流水就离开了;现在有人为了周五的“戏聚越音会”,会提前订好古镇的民宿和餐厅。原本只属于越剧等地方曲艺的“流量”,已然沉淀为柯桥古镇的“留量”。
家住绍兴上虞的戏剧爱好者徐国素唱了40多年的绍剧,她曾激动地和吴素英说:“感谢古镇为我们搭建‘戏聚越音会’的舞台,这里是让我唱得最尽兴的地方,我要给朋友们看越剧名角和我们戏迷的合影,还要带更多戏友一起来感受。”
家住古镇旁的丁淑琴,每周五的“固定节目”就是和家人朋友去戏台前占座;坐在前排的德国游客Dominik的手机镜头,始终追着台上的演员,赞叹中国“歌剧”的美妙,还把视频分享给了德国的朋友们;柯桥本地型塘小学的学生傅梦婕多次来吴素英越剧工作室借拍摄场地,她的越剧演唱在抖音有了固定粉丝,她学习越剧的劲头也更足了……
古镇把越剧从剧场里“请”了出来,变成了古镇生活体验的“日常”——戏迷登台能得到名家指点,普通游客能进排练厅学甩水袖,甚至随便哼两句,都有戏友笑着跟你搭腔。来到寻宝记柯桥古镇店,在小桥流水边吃着绍兴“十碗头”的游客们饶有兴致地欣赏着介绍“十碗头”的绍兴莲花落……
文化雕刻古镇时光
如今,不少文旅项目总想着“快”,复制几个网红打卡点,赚一波流量就收场,可柯桥古镇却下起了“慢功夫”——越剧百年沉淀的底蕴无人能复制,古镇与戏曲的完美契合无人能模仿,游客心中对这份文化的喜爱,也在“慢”中显得愈发真挚。
柯桥古镇的非遗茶空间“越是浙里”,更是把这份“慢”与“戏味”融合得恰到好处。店里打造了特色茶戏空间,耳畔流淌的都是融入戏曲元素的潮玩音乐,游客们格外乐意带上这份“戏味”十足的茶饮回家,与好友分享。
“越是浙里”的茶饮包装设计成戏台模样,戏台上穆桂英挂帅的戏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打开包装的瞬间,仿佛穿越时空,与过去水乡社戏的场景隔空对话,让人深深感受到老柯桥人“吃茶看戏”的传统生活情趣。
“越是浙里”开发的文创产品,同样满是越剧风情。手账封面上,花旦袄裙的纹样精致独特;穆桂英挂帅主题的越剧手账、明信片、贴纸,更是成了游客随手必买的爆款。手工爱好者能在店里花上大半天时间,亲手制作一个越剧主题的手工刺绣包或挂件;要是时间紧张,带一套戏曲服饰折纸回家也不错,完成后便是一件能展示的、承载着柯桥记忆的戏曲服饰折纸作品。
在这里,地方曲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变得可感可触、亲切日常。它融入人们的生活点滴,也帮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深入了解越剧艺术的魅力。
当越剧、莲花落等曲艺基因深深融入古镇的肌理,柯桥古镇便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文化灵魂”。在这里,游客录一段自己唱的越剧发朋友圈,和偶遇的曲艺名家吴素英、汪嘉宝合张影,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都成了独属于他们的珍贵记忆。
“跟着越剧读柯桥”逐渐成为这里的文化IP,让古镇跳出“千篇一律”的窠臼,成为一个有温度、有记忆的地方。
说不定今后更多的古镇将找到自己的“越剧”——那份能代表当地文化、触动人心的独特符号。
当每座古镇都有了自己的“魂”,旅行不再是“赶场打卡”,而是“遇见一段心动的文化故事”,这样的文旅,才能给游客带去超越时光的震撼!
全媒体记者 张 影 文 高飘然 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