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红色文旅过程中的娱乐化庸俗化拜金化
加民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红色文旅近年来迎来了发展的热潮,成为人们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不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部分红色文旅项目逐渐偏离了其初衷,出现了娱乐化、庸俗化、拜金化的不良倾向。
一些红色文旅项目过度追求娱乐效果,将革命历史进行了不恰当的演绎。比如,在某些沉浸式体验项目中,把严肃的战争场景,比如飞夺泸定桥,改编成类似“真人CS”的游戏,参与者穿着军服,拿着玩具枪,在“枪林弹雨”中嬉笑打闹。这种娱乐化的处理方式,看似增加了游客的参与感,实则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和厚重感。(多年前俄罗斯别斯兰中学发生恐袭事件,某电视台做了“死了多少人”的竞猜活动,引起外交纠纷,与此相似)革命历史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精神,绝非可以随意戏说的娱乐素材。这样的娱乐化倾向,不仅误导了游客对历史的认知,也伤害了人们对先烈的敬重之情。
庸俗化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红色景区为了吸引游客,在讲解中编造毫无根据的“秘闻”“野史”,或者加入一些低俗、媚俗的元素。曾经有媒体曝光,某红色景区的导游在讲解时,为了博眼球,添油加醋地讲述一些未经证实的所谓“英雄人物的私人生活细节”,将英雄人物的形象歪曲得面目全非。导游讲解的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共情”效果,刻意用通俗事例“现挂”,让人哭笑不得。……红色文化是崇高而神圣的,这种庸俗化的行为,是对红色文化的亵渎,是对英雄先烈的不敬,让红色文旅失去了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拜金化更是让部分红色文旅项目变了味。“跟着团长打县城”项目爆火后,就有游客反映,景区内物价奇高,一根普通的烤肠售价高达15元 ,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市场价格,被游客们戏称为“情怀税”。还有一些景区引入社会资本,过度追求“市场回报”,过分重视“门票经济”,不断提高门票价格,甚至在景区内设置各种强制消费项目。红色文旅本应是传播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旦被拜金主义侵蚀,就会让游客产生反感,破坏红色文旅的良好形象,也背离了红色文旅发展的初衷。
红色文旅的娱乐化、庸俗化、拜金化,究其根源,在于部分从业者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不足,过于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红色文旅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此外,相关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也使得一些不良现象得以滋生。
要扭转这一局面,首先需要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清红色文艺的人民性、革命性本质,以敬畏之心对待革命历史烈士英雄,在创新形式的同时,坚守红色文化的底线。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重视传播“效果”,尊重公序良俗,对那些过度娱乐化、庸俗化、拜金化的行为进行严厉整治。最后,还应加强对游客的引导,提高游客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让游客在红色文旅中真正受到教育和熏陶。只有这样,红色文旅才能摆脱不良倾向,真正发挥其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作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