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通化,滔滔浑江水裹挟着岁月的回响日夜奔涌,巍巍靖宇山承载着英雄的记忆静默矗立。苍松翠柏之间,前来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参观悼念的人们下意识放轻脚步,沉浸在抗联孤悬敌后十四载绝境抗争的悲壮故事中久久不能自已。
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序厅,一幅长50米、高4米的巨幅水墨壁画《白山黑水抗联魂》瞬间攫住目光。画面中,3000多个人物以磅礴之势勾勒出群山轮廓,既似绵延起伏的长白山脉横亘眼前,又暗合东北三千万同胞同心御侮的壮阔群像,墨色流转间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东北抗日联军,最早由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地方武装、义勇军等抗日部队组成。正如壁画呈现的一样,这支抗日统一战线的队伍中有人手握钢枪、目光如炬,有人身着长衫、心怀家国,有人肩扛锄头、眼神坚毅……他们或俯身冲锋、或振臂呐喊、或紧攥拳头,每一张脸庞都刻着“不愿做奴隶”的倔强,每一个身影都透着“前进”的刚毅。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雕像
纪念馆展柜中陈列的一件珍贵文物引人注目——一支杨靖宇将军使用过的同款口琴。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身边的最后两名战士牺牲后,敌人在他们身上发现了杨靖宇的印章和口琴,由此断定杨靖宇就在附近。人们熟悉的杨靖宇将军,是那个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以极高的战斗频率撕扯侵略者神经直至牺牲前100余天仍率部作战达47次的铁血将领,是在弹尽粮绝的冰天雪地中孤身与敌战斗五天五夜最终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是去世时胃里只有草根棉絮没有一粒粮食的顽强斗士……人们不熟悉的,是那个会吹口琴的将军。1937年《救国时报》曾刊发《小英雄口中的杨靖宇》,报道以记者与一位不满20岁小战士对话的形式写出,勾勒出杨靖宇刚毅与柔情、豪迈与细腻并存的人格特质。在战友的记忆中,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这位勇猛的将领常为战士们吹奏乐曲、教少年们唱歌,在绝境中用激昂的旋律为战士带来慰藉、鼓舞士气。
杨靖宇将军使用过的同款口琴
在抗联将士们那苦得看不见头的岁月里,融入红色基因的作风与纪律,往往比子弹更能凝聚力量。杨靖宇曾用一次自罚,让所有人读懂了“纪律”二字的重量。那是个风雪交加的日子,杨靖宇在洗脸时随手摘下了随身佩戴的手枪,转身出门泼洗脸水的片刻,配枪短暂离开了他的视线。可就是这片刻,违反了他对全体指战员提出的“枪不离身”要求,他因此在风雪中自罚站岗一个多钟头。这份正人先正己的举动,折射出其严肃的纪律观念和严格的自律意识,为战士们树立了榜样。
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内展陈
抗联将士们当初广泛传唱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乐谱如今高悬在杨靖宇烈士陵园陈列室中。这是杨靖宇在第一路军总司令部成立当晚提笔创作的。“官长和士兵待遇都是平等”彰显上下同心,“铁一般的军纪风纪要服从”体现治军严明。曾几何时,这首军歌在密营、在战场一遍又一遍响起,成为将士们沟通感情、战胜艰险的精神武器,更让纪律要求化为自觉行动。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的沉浸式课程借助AI成像技术与杨靖宇对话
军歌乐谱旁,介绍杨靖宇实施游击战“三大绝招、四快、四打四不打”的战术思想板块简洁明了。他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开展游击战争,被誉为“东三省第一个执行游击战术的人”。他在1937年的亲笔信中明确部署:“游击队各抗日武装!要从速联合起来”,号召力量聚合以钳制日本关东军入关,与关内抗战形成呼应。东北抗联并未局限于局部游击,而是将游击战升华为国际反法西斯协同作战的行动,这份远见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更以实际战斗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杨靖宇综合考虑客观条件、敌我态势、群众利益制定“四不打”,明确“于群众利益有危害的仗不打”,成为抗联第一军的铁律。因日寇败后常报复百姓,他将战场选设在深山、河谷等偏僻处,避免连累民众。他曾说:“没有根据地人民的支持,部队就像没有油的灯芯。我们决不能做没有油的灯芯,什么时候也不能脱离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作风,严格遵守群众纪律,是东北抗联获得广泛群众基础,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坚持长期抗战的重要原因。
展陈中一张1939年冬当地气象记录显示:最低气温达零下42℃。为断绝东北抗联与群众的关系,日伪当局实施所谓的“匪民分离”政策,在东北各地兴建“集团部落”,隔绝抗联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使之失去兵源和物资来源。在这种情况下,抗联部队唯有依靠建立在深山中的密营坚持斗争。纪念馆内的密营复原场景中,白桦树枝干搭建而成的墙体、墙角堆放的老式缝纫机……仿佛下一秒就会有抗联战士推门而入,让人恍惚回到那段艰苦的岁月。这些在深山野林中用于储备军需、医治伤员、修理枪械、宣传抗日、收集敌情、缝制冬衣的秘密宿营地,构成了抗联将士们在零下四十度漫长冬季中的“战斗生命线”。《露营之歌》中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正是对这种极端生存环境的生动写照。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参加东北抗联的5万多名将士大部分血染疆场,80多位师级以上干部战死,30余位军级以上干部为国捐躯,消灭日伪军18万,牵制日本关东军70多万,有力地打击了日伪殖民统治,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杨靖宇牺牲后,他的殉国地濛江县更名为靖宇县,后人在他热血浸染过的位置重新栽植了一棵杉松,它高且直,四季常青,如将军忠骨,挺立不屈。常青树下,自发前来吊唁、倾听东北抗联故事的群众越聚越多,讲解员解说完毕,热烈的掌声自发响起,经久不息。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红色档案”主题教室内,“从杨靖宇殉国前百日战斗档案看东北抗联及其伟大精神”的沉浸式课程借助AI成像技术,实现与杨靖宇将军跨越时空的对话,学员们沉浸其中,热泪盈眶。
为什么今天的我们,依然要不断重温当年这些艰难困苦的故事?我想起杨靖宇将军在牺牲前面对劝降时说的那句话,他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句振聋发聩的反问,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激荡起持久的惊涛骇浪。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5年第17期,作者:徐莹莹 聂海彦 赵秀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