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巢湖云水湾附近,两个女孩开着跑车在湖边打卡(吴芳/图)
好天气的夏季傍晚,巢湖沿岸的观景台上站满了观看落日的游客。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水域开阔,湖畔风光既近似于海景的辽远,芦苇荡和成群的白鹭又展现出淡水湖泊独有的生机。从地图上看,巢湖形似一只展翅的鸟,一边翅膀深入合肥地界,另一边连接着更广阔的江淮平原。近二十年来,巢湖的治理探索出了一条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之道。
2008年6月3日,巢湖岸边,一位村民看着绿色的湖水发愁。彼时,夏天蓝藻泛滥,严重影响沿岸居民的生活(吴芳/图)
二十年前,巢湖令人难以接近,不仅道路崎岖,岸边还飘荡着黏稠的腥气,那是满湖蓝藻散发出的腐烂气息。每年夏天,蓝藻在湖中疯长,整个湖面仿佛铺上一层厚重的绿色绒毯。对于居住在湖上的渔民来说,在布满蓝藻的湖水中行船捕鱼格外吃力,饮用水也需要先去湖中心取水,再加明矾沉淀才得到净水。渔民对着蓝藻发愁,却没有办法。
2013年7月2日,巢湖合肥滨湖段,工人划船打捞蓝藻(吴芳/图)
2006年,合肥滨湖新区正式启动建设,给巢湖的命运带来转机。2011年,巢湖市整体并入合肥,巢湖一夜之间从“界湖”变成了合肥的“内湖”,加快了巢湖治理的节奏。自2012年起,合肥市投入约150亿元改造排水管网,新建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提高出水标准,从源头上净化入湖水源。入河排污口也得到全面整治,农业污染管控不断深入,实施化肥、化学农药减量和替代措施。
2008年5月1日,渔民打鱼归来(吴芳/图)
经过十年努力,巢湖在2022年实现了历史性无蓝藻暴发,蓝藻水华发生累计面积为543.76平方千米,同比下降53.4%,藻密度下降14.2%。沿湖不再有明显的异味,全湖水质稳定保持Ⅳ类(一般工业用水),部分区域达到Ⅲ类(深度处理可供生活饮用)。
2012年5月10日,巢湖中庙渔港,渔民倪新德(左一)和父亲、弟弟等一家十口合影 (吴芳/图)
湖区渔民的生活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倪新德一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倪家世代为渔民,四十多年前,倪新德的父亲从淮南寿县瓦埠湖一路经淮河、洪泽湖、大运河、长江和裕溪河抵达巢湖,最终在巢湖扎根。在巢湖中庙渔港的上百艘渔船中,倪家二十多口人一共有8艘船。倪新德从小在渔船上长大,也在渔船上娶妻生子。跟所有巢湖渔民一样,出渔、休渔是倪家人生活的全部。
2005年4月20日,巢湖渔港的两个女孩(吴芳/图)
船上生活辛苦。夏季天气闷热,蚊虫多;开渔期间渔船昼夜出航,一个多月难得靠岸一次。因为渔家漂泊不定,倪家的老一辈几乎没有一个人识字。他们下定决心,不让孙子辈再做渔民,倪新德的儿子们从小就上岸学习。
2010年3月16日,巢湖岸边开始生态治理,推土机作业后留下一道道车辙(吴芳/图)
2020年,巢湖正式实施全域十年禁渔,渔民们上交渔船,搬进岸上统一建设的安置小区。倪家渔民身份的转变提前至倪新德一代。经历了上岸的阵痛与迷茫后,倪新德抓住巢湖生态修复的机遇,在湖畔开办了一家茶社,日均吸引游客两三百人。在生态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人、湖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一同发生了改变。
2012年5月10日,巢湖中庙渔港,渔民倪新德的堂兄弟划着船到湖中心取水。每年夏天蓝藻暴发后,他们要到湖中央取水,再用明矾净水后才能使用(吴芳/图)
2017年10月28日,合肥庐江县白山镇庙咀子,工作人员在对巢湖集中投放鱼苗。2020年1月1日起,巢湖开始长达10年的禁渔(吴芳/图)
2015年3月31日,作为巢湖生态治理重要工程之一的巢湖岸上草原刚刚建设好,吸引了市民前来观光(吴芳/图)
2016年4月15日,巢湖桂花台附近,四个女孩租用一艘小船摆渡到滩涂上游玩(吴芳/图)
2024年11月10日,一年一度的合肥马拉松比赛,环巢湖大道成为马拉松赛道(吴芳/图)
2025年4月1日,倪新德和妻子在自家的茶社合影。巢湖禁渔之后,倪新德一家上交了船,之后帮人打过工、开过车,2024年回到巢湖岸边开办茶社,完成了从“以渔为生”到“以湖为生”的转变(吴芳/图)
2025年4月23日,巢湖王家嘴附近,市民带着孩子躺在吊床上休闲(吴芳/图)
2025年5月1日,巢湖王家嘴观景台,市民观看日落(吴芳/图)
2025年6月28日,合肥南淝河入巢湖口,一名摄影师在给一对新人拍照。远处是合肥滨湖城市天际线(吴芳/图)
吴芳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聂阳欣
责编 郑洁 方迎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