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长沟“小香港”
在遵义市新蒲新区礼仪街道民主村境内,有一片在上世纪90年代被外界称之为“小香港”的繁华之地。曾经的繁荣,一度让外界羡慕,继而人潮相争涌来。然而,繁荣的铅华褪去之后,人潮散去,如今只剩一条孤独的老街,以及那些人去楼空的厂房、办公楼和已成危房的居民楼。500来米的老街、几十上百栋废弃的厂房和办公楼、居民楼,似乎仍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那些仍留守老街的居民,或寂寞地守着为数不多的几家杂货店,或无聊地聚在一起打牌、聊天。
“小香港”街道
这个因锰矿开采而兴,又因锰矿开采整顿而衰的“小香港”,生动演绎了上个世纪矿产资源疯狂开采和新的世纪地质灾害生态修复的故事。从热闹到冷清,从繁华到没落,一曲荡气回肠的兴衰往事,写尽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沧桑。
已经废弃的厂房
其实,在这里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古来即有之,至于始于何时,已无史料可寻。相关史料记载:“1944年,曾在团溪开采锰矿的湘黔锰矿公司,曾来到这里的长沟、铜锣井一带进行矿产探掘,却意外发现了这里有含锰品位极高的氧化锰矿,且储量丰富。”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中国,抗日战场急需大量的枪支弹药。而“无锰不成钢”,钢材只有锰的加入,才会变得有韧性,才能是真正制造枪支子弹的钢材。于是,湘黔锰矿遂开始了这里的锰矿开采。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国家又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以强国家之基础。于是,711矿(铜锣井锰矿,属遵义85厂)入驻这里,开始了大规模的锰矿开采。同时,由于监管不严,民间私挖盗采也开始盛行。据该村村史记载:“从1983年开始,那一带的农民,一户单干或者三五户联户开采锰矿,生产大队也与人武部联营,进行半机械化开采。”
曾经热闹的出租屋和居民楼
一时间,这里仿佛一下子“遍地是黄金”,遵义城区及周边居民,或远在仁怀、正安、务川、道真甚至重庆、四川、广西、湖南、湖北等地“淘金者”纷纷涌来,鼎盛时期这里的外来人口超过了3万人。那时这里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居民楼出租屋供不应求,百货商铺、农贸市场随之兴起,酒吧、饭店、KTV、酒店等场所遍地开花。每当夜幕降临,这里灯火辉煌。在矿洞里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在这里的夜晚里尽情释放。街上叫卖的吆喝声、露天KTV的音乐声、酒馆里猜拳喝酒声以及街道上车辆来往的鸣笛声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个“小香港”在那个时代特有的交响曲。
曾经的铜锣井社区服务中心
据亲历当年繁华的村民讲述:当年,在这一带的山体上,随便挖一个洞进去,就可以掘到煤或锰矿。随便一个具有普通劳动力的人,一天都可以挣到三四十元钱。就连一个没有劳动力的小孩,挎上一个篮子,去山上拾矿来卖,一天也可挣十来元。几年下来,就造就了这一带一大批万元户、十万元户甚至几十万元户,让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之地”,被外面的人称为“小香港”。而刚从地下采上来的矿石,是需要焙烧的,即火烧脱硫。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用钢筋“铺桥”,然后一层煤一层矿石,加火锻烧,一坑要锻烧十天至半月方可脱硫,方可交到冶炼厂。那时的铜锣井、长沟一带,遍布约5000来个焙烧坑,漫天浓烟,遮天蔽日。而焙烧也需要大量的煤,于是羊上坎一带一下子出现了十几个私开的大小煤窑。附近的这几座大山下面,矿洞、煤洞纵横交错,整个山体几乎被掏空。
人去楼空的办公楼
从1993年开始,政府开始严格规范矿业,严禁无证开采,并把监督管理权移交到遵义锰矿。到2009年,政府下决心大力整治,彻底关闭了这里的大小煤窑和无证矿洞,“小香港”近三十年依赖矿山发展经济的模式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人潮退去,人去楼空,街道冷清。
曾经的治安机关牌子
如今的“小香港”,已变成了礼仪街道民主村的铜锣井和湘江两个村民组。曾经的“铜锣井社区服务中心”“红花岗区公安分局舟水桥派出所巡逻中队”以及“礼仪派出所长沟锰矿警务室”等办公场所牌子还在,只是人去楼空。政府已在和泰家园和颜村等地修建地灾还房小区,让这里群众有序搬离了这个地质灾害区。而今仍有一部分群众留守在这里,不愿离去,或许他们只是在守望,守望这里曾经的辉煌记忆。
街道无人乱网空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