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南奇胜(苏轼题字)
做为曲阳的近邻——新乐人的我早就知道:北朝的佛窟、唐代的砖塔、道教的扎堆古观,山脚下还能围观石雕匠人“玩石头”,统统聚宝于雕刻之乡;不仅如此,而且我保你一天就能逛够玩儿遍那座“石雕界的敦煌”——曲阳黄山!
提醒一下哟,我是与阿杜老师一起,于9月16日这一天游赏的这“小家碧玉”——曲阳黄山的。这是一座完全不同于久负盛名的“大家闺秀”安徽黄山的河北小山、一座又名“少容”的文化之山,是巍巍太行向北延展的一支余脉,是站位于河北保定曲阳县羊平镇、海拔妥妥302米的一处冀中佛教圣地。
曲阳黄山之美,美得古色古香,美得朴拙实在,美得通透,美得表里如一。它既重于形式,又颇具内容,于其形容俊伟的外表和钟灵毓秀的内心二者兼而得之。
此山藏财——
此山产石,尤北、东、南低洼地带盛产大理石,为雕刻工艺美术品的优质材料。以大理石、雪浪石、汉白玉、花岗岩、石灰岩和砂岩等为最。此石脂润坚韧,质地细腻,洁白晶莹,远销海外,不仅是故宫、卢沟桥、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石料来源,而且更是“河北雕刻之乡”这块生金宝地的财富之本;
此地藏古——
此山有齐周初建、“先有八会寺,后有五台山显通寺”之说的八会寺,古色十分,古意盎然;
此山藏奇——
此山有亭亭玉立于山顶、内藏石雕佛像和石刻佛经的“千佛龛,此处有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氤氲着浓郁神圣氛围的观音殿、地藏殿和缤纷着神秘色彩的三清殿、东坡亭、玉皇大殿;
此山藏亲——
此山有神秘感爆棚的老水井和可荡涤尘心、时取时满的甜井水,有分布于三圣殿与五观堂周边、由八方游客亲手垒起的诗意小石堆;
此山藏香——
此山有特色主食与菜肴、有比特色主食与菜肴还可口可乐百倍千倍的花香和心香……
令人可喜的是,我们本次秋游黄山,满怀的是期待,收获的是愉悦,得到的是满足,迎来的是启迪。如此看来,果然是步步生花,不虚此行!

黄石公像(图源作者)
○黄石公• 兵书•雕刻天书
车子开到免费的停车带,平稳停下。一推开车门,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赫然矗立的黄石公像。
目睹这魁梧挺拔的黄石公像,一首当地的民谣“上到九十九,下至刚会走,要说打雕刻,人人有一手”在耳畔袅袅浮起。
诚然,黄石公的贡献之大莫过于两点,一是黄山的名气之大,源于他的莅临和深修;另一个,是他发现并成就了汉高祖刘邦的手下名相张良的一世功勋与英名。
相传,这位圯上老人黄石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与鬼谷子齐名的秦汉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军事家,别号下邳神人的耄耋老者,曾自隐姓名,来此修炼,“时人莫知之者”。是他,尽心竭力,秉烛夜撰,埋头著述,完成了一册《雕刻天书》。他菩萨心肠,发见此地村风淳朴,民俗厚重,遂将此部雕刻神作传给了山下西羊平村的石匠弟子——宋天昊、杨艺源二人。
自此以后,曲阳石雕工艺便位达于巅峰,润染了隋唐,倾倒了世界!至东魏、北齐时期,全国寺庙达3万多座,僧尼约200万人众。仅邺城一地,就有寺庙4000多座,僧尼约8万人。曲阳雕刻技艺,雕塑出了无数不同材质、不同体量、不同造型、不同风格的佛教造像,为古都邺城佛教造像技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2012年春节期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即在邺城遗址抢救发掘佛教造像埋藏坑,一次性出土了佛教造像2895件(块)。其数量之多、品相之美、材质之精,万人空巷,轰动了全中国!
“星火倾作燎原势,百里方圆听石吟。”这二位石匠据此研磨,秉持匠心,传承匠艺,呕心沥血,大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终得雕刻工艺之奥妙与精髓,使曲阳雕刻驰名于天下。新中国成立以后,曲阳涌现出了卢进桥、甄彦苍、安荣杰等数百位艺术大师。1995年,曲阳县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2006年,曲阳石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卢进桥、甄彦苍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2008年,曲阳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石雕)之乡。

……
黄石公不惜代价,著言立说,功莫大焉!他将所著兵书传授给孺子可教的汉相张良,张良又与沛公相遇于陈留。沛公如牛得草,鱼得水,从谏如流,聘请张良做了自己的得力谋士。一一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开创了万世功业。此后,张良佐高祖定天下、兴汉邦。《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父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观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史记·留侯世家》)
关于黄石公传授予张良兵法的故事,娓娓动听,如若神遣。《黄石公三略》里是这样记述的: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3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4,谷城山5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三略”的略者,即谋略、韬略也。这本《黄石公三略》书分上、中、下,故称三略。这是一部兼采众家之长、而又自成体系、于战略上论兵的兵书。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伟大作用:“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注重收揽民心,重视民事“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重视对战略要地的控制,提出“获固守之,获厄塞之,获难屯之。”
黄石公的慷慨相赠,使得曲阳黄山的匠人们深得其利,广收其益,子孙后裔,辈辈相因,以至于今。黄石公著述的《太公兵法》《黄石公略》《雕刻天书》名篇,大多散佚,殊为憾事。
“黄山”之名,因黄石公尊姓而命名,却千真万确,毋庸置疑。
黄山为何又名少容山?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叫昌容的女道士,自称殷女,食蓬蔂根,往来山下二百余年。聪慧智博,远离家乡,在此山隐居,苦苦布道修行。她常年累月,捡松柏籽为食,涰山泉水为饮,采山中参为百姓治病之药。因其面容姣好,“颜面如童”,当地人即尊称之为“少容姑娘”。故黄山亦得“少容山”之芳名。
听到这里,你肯定会不由自主生发联想,这画山绣水的黄山,因了神秘动人的神话故事而吸魂诱人,更加令人朝暮神往!

少容山记载

拾级而上(图源作者)
○雕刻厂•特色饭店•山道蜿蜒
久闻曲阳黄山之名,今日终得一游,心中甭提是何等欢呼雀跃得了。
自承安镇出发,车子在宽阔平直的柏油公路上行驶。窗外的秋景如诗如画,纷纷朝后飞逝。过了正莫镇,就是留百户;接着是羊平镇。渐渐亲切的黄山愈来愈近了。
啊,望见了黄山的轮廓!
它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在曲阳羊平镇西侧。随着距离的拉近,黄山上那郁郁葱葱的树木,青青翠翠的山草,就像是给静态的大山披上了一件绿色的绒衣!
玉琦天琢,涵藏雅韵。于公路两侧,满是规模大小不一的个体雕刻厂。遥忆古代,从宫廷到市井,岂不知都有这摸得着的千年匠心。一只只蹲着的石狮威风凛凛, 尽皆栩栩如生;一方方巨大的石材躺卧有序,无不鬼斧神工。除了威猛的狮子,还有点石成真的腾飞的巨龙、奔驰的骏马、窈窕的淑女,还有石屋石亭,石槽石凳,应有尽有;泰山石敢当,庭院风水石,无所不包。唐代“力士造像”的肌肉线条比健身教练还绝,使你秒变顽固不化的石雕迷!只要20元,你就能顺个“萌版小石狮”当伴手礼,这可比奶茶有意义100倍哩!据说,这石雕市场的石材年产值就达百亿元之巨!这是一笔何等优渥、滚滚而来的巨额财富啊!
“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
——《曲阳县志》

饭店餐馆
公路两侧,高中低档的饭店和餐馆比比皆是。这大大方便了各地游客的美食需求。我数了数,特色主食主要有:黑闺女饺子,有口感丰富的猪肉大葱、萝卜条等多种馅料。有用小米制作的缸炉烧饼,原味、糖味、辣味等,口感特别脆,可当零嘴来食,颇具地方特色。饼薄如纸,脆到掉渣,夹着灵山驴肉,肉香混着芝麻香,咬上一口,确保你产生真想给老板磕头的感动与冲动;还有以驴肉为主要馅料的驴肉卷饼,搭配饼皮,香软可口。在羊平黄山下的布衣蒸饺店,即能品尝到布衣蒸饺的风味。其中,猪肉大葱馅较受欢迎,油多汤多,价格十分亲民。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老百姓自酿出了一种烈酒——枣木杠酒,抿上一口,烧心又上头,但请切记,莫要贪杯哦!
此外,这里的特色菜肴也是主打一个地方特色。如赫赫有名的曲阳八大碗,无人不喜。猪蹄、排骨等蒸碗,香而不腻,百吃不够。特色农家菜像柴火炖鱼、铁锅炖鸡、小炸虾、浇汁茄子、小鸡炖蘑菇等,食材新鲜,农家风味,浓郁香菲,叫人垂涎欲滴。有吃有喝了,还有住。
如果是远方贵宾来洽谈合作业务了,大可请去高档次的“黄山别院”,300元一晚的神仙享受。白天,既可推窗见山,又能跟老板学雕小石狮;晚上,可远看璀璨星空超级的浪漫。住下来,保准使你有宾至如归、春风拂面之感!
倘若还不到饭点儿,可以提前电话预订,方便得很。——大家的主要任务是游赏黄山美景,美食之乐,倒在其次。
哦,从踏入黄山脚下那一刻起,顿觉山上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它氧原子充盈,裹挟着野花和瑞草的香气,于一瞬间,施展开它魔术一般的法术,轻轻松松驱散了我们心中的疲惫。

木支山(图源作者)
沿着蜿蜒盘旋的山间石径拾级而上。脚下坚实的石板,由整齐的青石铺就,琴弦似的,似乎等人弹奏,带进了岁月的痕迹。路旁的灌木丛丛密密,枝叶纷披,凉意沁心。金黄色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了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偶尔有一只小鸟从枝头飞过,悄悄无语,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声,仿佛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hello,goodmorning!”阿杜老师挥挥手,向从草丛里扑棱棱高飞的一只小鸟打着招呼。
我疑惑不解,扭头询问:“在跟谁对话?”
同伴答:“小鸟!”
“呵呵,老弟,你真有礼貌,竟还识得鸟音。”
“万物通灵,鸟和人一样,喜、怒、哀、乐、忧……样样都有。我和它之间,尊重以待,和谐相处,那么,这世界,将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嗬!绝对的!”阿杜老师所言,真个是一套刚刚出炉的新哲学新思想,一个闪着露珠光泽的新思维新见解。
我不由得朝他竖起了大拇指:“弟之宏论,愚兄深感苟同,完全同意!”

力撑大山(图源作者)

大山别倒了呀!
○山溪•酸枣•牵牛花
努力地向上攀爬,攀爬,早点到达山顶,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小我境界,是我一鼓作气的崇高理想。遗憾的是,欲速而不达。渐渐地,感觉脚底下踩的不是石板,而是一团团棉花了;身子骨也开始凌风飘举,呈现出飘飘然欲仙之状了。
蓦地,在山壁S处,我发现有一处小石洞。洞口一米见方,洞深两胳膊长。洞内湿漉漉的。不紧不慢,从容地汩汩淌出一条线绳一样的清流,宛然山蛇蠕动着涌出。底部平滑似布,一指深浅,水如玉液琼浆。掬一捧,饮一口,清冽凉沁,如饮甘醴,舒畅极了!什么样的红尘之念和非分之想,都极像是一抹过眼云烟,风轻轻一吹,便遽然远逝了。

泉水叮咚

甘泉
据附近的一位山民说,若是到了雨季,就会从山顶上甩下一条条液体的“白色丝带”来。届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飞泻的水流撞击在青黑色岩石上,溅起一朵朵洁白的水花,发出清脆悦耳、如鸣佩环般的声响,宛若美妙的乐章回响于耳畔。我静静地站在小小“水帘洞”前,贴脸感受着那隐隐而来的凉水汽,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礼之情。这来自大山肺腑的山水,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大精工杰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的精华与力量,无声地诠释着生命的顽强、磅礴与壮丽!

牵牛花
这里有的是小酸枣。其状大小,跟小珊瑚珠似的。青一点的,未能熟透,酸酸甜甜的,尚可以食用;若是红透的,就不行了——这是因为里面的果肉都软至于液化了的缘故。兴之所至,阿杜老弟与我一道,纷纷采摘起来。妻子在电话里曾嘱咐过我,多摘些回去,让她也品尝山中野果的美味。恭敬不如从命,谨遵照办就是了。
知是秋光,疑是春光。小朵的野菊花举着笑面,开放朵瓣韵倍香。而或红或蓝的牵牛花,则随处可见。它们姗姗可爱,笑靥迎人。其藤蔓,纤细而长,大都依附于树干,借势发力,绽放于枝头,盛开在荆榛表面,凌空展示着自己素面朝天之美!
我开心之际,鞠躬轻唤它们一声“女儿红”或“女儿蓝”,诗心大醉,别有一番诗意雅兴在心头了。


八会寺(图源网络)
○临别回望八会寺
黄山最有名的,当属佛教圣址八会寺了;而八会寺最有名的,自然是刻经。到黄山一游,不亲眼看一看八会寺最有名的刻经,是白来一遭枉来一趟的。
有着“露天佛龛”美称的八会寺刻经,堪称是石头里的佛系浪漫——就坐落在这黄山顶上的一片平地中。整个寺院遗址甚广,占地约达15000平方米。因寺有八院(据碑文载,山上原有上阁、下阁、菩萨、普同、圣寿诸院,后契丹南掠,诸院荡为灰烬。后增修的南殿、文殊阁,至清末庚子之乱,亦被外兵焚毁),故名曰八会寺。
八会寺始建于北齐时期。石佛龛四壁刻有佛龛,佛龛内外,共刻小佛像78尊。石佛龛为四面开龛,内容以刻经为主,造像和题记为次。佛像下面刻佛经,东龛内刻“千佛名经”,南面刻“佛垂般涅槃略说教戒经”,北龛刻“佛说弥勒成佛经”,西龛刻“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晶经”,西龛北壁末行刻有“行唐邑龛大隋开皇十三年二月八日刊”题记,故此龛又称“开皇石经”。另外,佛龛还刻有一系列佛名,近千个之多。所以,又称“千佛庵”。

八会寺刻经碑
我趋近寺前,隔着木制门缝,朝里一望,可见一碑;碑上密密麻麻,形同蝌蚪,无疑是八会寺的刻经了。这知道,这是我国自北朝以来刻经“护法”的重要遗存。其内容丰富多彩,石龛形制独特,这在佛教刻经中较为罕见。久之,它逐渐成为了我国研究隋代佛教刻经、乃至于中国佛教刻经发展史极为重要的实物史料。
就镌刻在南北长4米,东西宽3.5米,高2米余的方形巨石之上的八会寺刻经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来看,还真有像是“石雕界的又一敦煌”的意味!
我暗暗思忖:该怎样守护并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应该扎扎实实做好的当务之急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可以负责任肯定地说:曲阳黄山贯耳大名的得来,多半是借助于八会寺刻经的堂堂盛名。难怪,国务院制定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里,就把八会寺刻经列入到名录之中了。
“黄山之美,不在皮毛,而是美在肉质,美在骨髓。”当我恋恋不舍离开八会寺刻经石屋时,仍然不住地喃喃自语。
临别之际,我再次挥挥手,深情地回望,回望这座历经了隋、唐两代方才刻成的刻经珍藏之地。从我的双眼中,流露出来无比珍视和依依惜别的浓浓神情!

小石堆(图源作者)

小石堆(图源作者)

小石堆(图源作者)
○妙趣横生的小石堆
这是由富有诗意和童趣构成的小石堆。
大小石堆计有六个。高者若塔,一米多点;矮者像楼,不过膝盖。材料均是就近取材的石块和石片。堆如积木,自然而严谨,致密也合理,虽没有金字塔宝贵,却或有其布局相似之面貌。
这些石堆,究竟是谁人垒起,又是因何故堆成?我想了半天,结果还是不得而知。
定睛细看,察其小巧玲珑的外形,衬托以丛丛绿草,伴侣以寥廓苍天,旁边有古寺古庙,激发我童稚玩兴,故倍觉特异新奇,别有一番绝妙之趣。
是的,不知道答案,比晓得了答案还要有吸引和迷人的魅力。这就和水中望月与雾里看花,是同样的道理。

曲阳黄山(图源作者)

曲阳黄山(图源作者)
○未曾一览 “燕南奇胜”
在黄山北岩,曾有许多宋、金、元历代名人的墨宝题字。
最著名的,当属苏轼题"燕南奇勝"摩崖刻石了。由于思想懒惰与时间关系,未去前往亲眼观瞻。
据称,山下的村民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见过在山北岩的东面,还有少部分的摩崖刻石——龛及文字尚存。后来,外营力不断折之磨之,终毁于大规模的开山采石运动,仅仅留下了不堪目睹的遗址。
殊可痛心疾首!
请放飞联想鸟的羽翼,想像一下当时苏轼奋笔挥毫的的场景吧!
这是元祐八年(1093年)十月至次年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的一天,阳光如酒,春风十里。作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的苏轼,正权知定州,今日忙里偷闲,来一登邻县曲阳的黄山。
到了山腰,他被黄山这可餐秀色所吸引。情感之下,挥笔题下了"燕南奇勝"四个斗大之字。笔势潇洒,蔚为壮观,倘若流传至今的话,黄山名头,非压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不可。

燕南奇胜(苏轼题字)
但苏轼名迹早已湮灭。作为我国文化领域内的一个大大的英雄,苏轼以他近一万首诗文、赋及书法作品,奠定了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卓越地位。若将“燕南奇胜”拓片下来,必会使宝地增加异辉、山川涤添重彩!全国乃至于全球来曲阳黄山游览的人次,不知道要翻上多少番呢!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西羊平北村的冉凤辉、南村刘要宾二位雕刻师,以阳刻雕法将原字迹复刻成功。"燕南奇勝"单字1.6m,宽1.5m,落款"蘇軾書"单字高0.5m。后经描红润色,把苏轼所题的"燕南奇勝”四个大字;又在"燕南奇腾"南边的平坡上,修建了一座书有苏轼“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联语的东坡亭。曲阳诗词楹联书法协会杨丽静会长撰联四副,以表庆贺:
一
清夜无尘星宿散,琴风入坐水云长。
二
清风朗月皆无价,雪浪松醪本有情。
三
柳下抚琴邀朗月,云中对酒趁清风。
四
仰步幽石寻胜迹,俯临断壁索奇观。

曲阳黄山(图源作者)

曲阳黄山(图源作者)
○黄山极顶
离开小石堆和苏轼题字处,我俩继续向山顶攀登。
山路越来越高。
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力气。但比起2013年那次登泰山来,差得远哩!我禁不住心中那股对山顶美景的憧憬与向往。山高我为峰的信念坚定地支撑着我不断前进!
终于,我们登上了山顶。
石灰杆上的电线五线谱似的,纵横地伸向南北方向。
天气凉爽得近乎有些冷。我们站在山顶上,极目远眺,八方美景,尽收眼底。西天连绵的山脉、东方广袤的田野、脚下错落有致的村庄,构成了一幅绝美妙绝的水彩画卷。微风拂过,丝丝凉意,洗过面颊,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一位来自晓林镇的农妇,赶着雪白雪白的羊群,在山南坡上悠然自得地放牧。在曲阳黄山,石头就好比是北京的烤鸭、苏州的刺绣、西湖的龙井、景德镇的瓷器、兰州的牛肉拉面、东北的五常大米、四川的蜀绣、云南的普洱茶、新疆的和田玉和山西的老陈醋,名气之大,资源之丰,无与伦比!尤其是在西部及西南边,断断续续的山脉,形成了逶迤连绵时而腾起的“细浪”,径直地通向首都北京的燕山一带。

可劲儿拍(图源作者)

游客在拍照
来自定州的小夫妻俩有说有笑地争论着。男的用手给女方指点着远方说:
“那些都是太行山的余脉。最壮观的,是再往南边去的嶂石岩、苍岩山和五台山了!”
“那敢情好!秋高气爽的天气,我们登五台山去!”
对,登高望远!“登高代有标新处,词笔含灼敢傲霜。”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此值重阳登高时节,亦逢一年一度的曲阳黄山庙会。这项规模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吸引了并将吸引着方圆千里的无数游客和香客前来登山游玩,以陶冶情操,健体强身,增进友谊,激发自己无比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自豪之感!
不知不觉,1点余了。
饥肠辘辘,肚子有些饿了。我们怀着难分难舍的心情,下山来到老乡开设的一家餐馆,要了二锅头散酒两杯,肉沫粉条、肉拼盘、小葱拌豆腐等菜,吃了白面卷子。然后,到路边石雕工艺厂,花120元购买了石桌板和石凳,驱车踏上了新乐归途。
这次曲阳黄山之行,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美之景,品悟到了人类智慧的硕果之甘。 啊,黄山!望着你隽秀的身影,你可人的山花,耳闻你啁啾的鸟语,你肺腑的心声,我觉得,你和我已息息相关,心心相印,水乳交融。是啊,你的前世今生,你的明日将来,必将永恒地烙印在我记忆的底片之上和心灵深处,成为我人生一世中时时刻刻眷顾留恋的珍贵回忆!

黄山极顶(图源作者)

黄山极顶(图源作者)

黄山极顶(图源作者)

牧羊女

眺望羊平镇

眺望羊平镇

眺望羊平镇

眺望羊平镇

眺望羊平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