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厨(张永丰)在忙活
□张宏波
若问洛阳蚁族自驾俱乐部的每次出行,最勾着人心的是什么?或许不是攻略里早已标注好的崇山峻岭、漫卷白云,也不是地图上圈定的湖海波光,而是随队同行的张大厨,用一口铁锅、一捧炉火煮出来的那缕热香——那是比风景更暖人、比远方更贴胃的人间烟火气。
张大厨名叫张永丰,曾在部队当了三年多炊事班长。每次随队出行,他总能把寻常的萝卜白菜、豆腐粉条做得喷香扑鼻:热油一滚、调料一撒,香气能漫过半座山,勾得人直咽口水。尝过的队友没一个不竖大拇指,一口一个“大厨”地叫着。日子久了,“张大厨”的名号越传越响,反倒没人再提“张永丰”这本名,仿佛这口铁锅、这桌热菜,早和“张大厨”三个字紧紧缠在了一起。
他生得中等个头,身材匀称,不算人群里一眼就能认出的模样,但那张淳朴的脸上,总透着股让人难忘的精气神。五十余载岁月没在他脸上堆起松垮的褶皱,反倒像把刻刀,在眉骨的弧度、下颌的线条里,刻进了利落与沉稳。性格开朗的他干活格外麻利,抬手落足间全是干脆劲儿,没有半分拖沓,连眼神都比常人多几分笃定:在菜市场挑食材时,他满眼专注,指尖捏着白菜帮、戳着鲜肉膘,半点不含糊;和队友聊天时,眼底又漾着憨厚的笑,话里话外都是实在;可一说起大锅菜的做法,他就忍不住略显激动,浑身都透着对生活的热望,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解细节——那是当过兵的人才有的热心、忠厚、干练与自信。
每次车队准备出发,队友们忙着整理行囊、规划路线时,张大厨的“战场”早已选在了菜市场。他总挂在嘴边的话就两句:“食材的鲜气,骗不了舌头。”“好食材才能出好味。”车队每到一处休整,他第一时间就掏手机找当地菜市场,赶早去挑最新鲜的料:白菜要选青帮裹得紧实、掐一下能冒汁的;肉得要现杀的,冷冻肉一概不要,说这样嚼着才带劲;连熬汤的骨头,都要捧着挨个翻看,指腹蹭过骨缝,非得确认没有一丝血丝,才肯放进筐里。等车队停在山间河畔,大家围坐赏景、谈天说地时,张大厨早已在空地上支起铁锅、生起炉火:洗菜的水流“哗啦啦”响,切菜的“笃笃”声敲得匀实,再混着油锅“滋滋”的轻响,伴着山间的风、天上的云,成了旅途中最动人的声响。
张大厨的手艺,一半是三年多部队炊事班练出的硬功底,另一半是洛河水浸出来的家乡味。在部队时,他早就拿了二级厨师证,川、鲁、粤、苏菜都能做上一二,但心里最偏爱的,还是豫菜里的洛阳味道——那是刻在洛河流域人骨子里的乡愁。每道菜他都做得精心,半点不马虎:做连汤肉片,肉片要在淀粉里裹得匀匀的,下锅滑到半熟,再丢进泡发的木耳、去皮的西红柿、撕条的金针菜,翻炒到番茄出汁,最后浇上提前吊好的高汤;汤一滚,香气瞬间漫开,舀一勺喝进嘴里,鲜得能从舌尖暖到心口窝。洛阳烩菜讲究“乱中见真味”,他先把白菜铺底、粉条绕圈,再把丸子和酥肉码得齐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煨,等菜吸饱了汤汁,筷子夹起一绺粉条,连带着丸子碎和白菜叶,一口下去全是家常的厚重。还有洛宁蒸肉,新鲜猪肉得用酱油、料酒腌上大半天,让味道渗进肌理,再和玉米面粉、泡软的粉条、切段的大葱拌匀,上锅蒸到肉油润、面粉发糯;一掀锅盖,肉香裹着面香直往人鼻子里钻,连路过的外地游客都忍不住探头问:“师傅,这是做的啥好东西?”
每次菜刚出锅,队友们早攥着碗筷排起了队,眼神里满是盼头。红的肉、绿的菜、黄的蛋在白瓷碗里铺开,先晃了眼,再勾了胃。大家捧着碗,或蹲在石头上,或坐在树荫下,在蓝天白云底下吃得鼻尖冒汗,有人连碗底的汤汁都要喝得一干二净——那一刻的满足,比站在名山大川前的震撼更实在,比拍多少张风景照都更难忘。
其实人生多像张大厨煮的这锅菜啊。不必执着于山珍海味的奢华,也不用苛求摆盘的精致,几片青菜、几块肉片,加一勺清水慢火熬煮,煮出来的简单与真实,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滋味。就像我们走在旅途里,后来或许记不清翻过了几座山、看过几汪湖,却总能想起:某个傍晚,风有点凉,肚子有点饿,一碗热菜突然递到手里,队友笑着说“快吃,还热乎”——那瞬间的温暖,才是旅途里最珍贵的印记。
总想跟张大厨说声谢谢。谢谢你把对食材的认真,藏进一粥一饭里,让我们在奔波的路上吃到了家的味道;谢谢你用平凡食材里的匠心,让我们明白:幸福从不是攥着多少珍贵的东西,而是疲惫时能喝上一碗热汤,在一段同行的时光里,品出平凡中的美好,感受到简单里的满足。原来这人间真味,藏在旅途中,藏在烟火里,更藏在人心间。
(作者系洛阳市委宣传部干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