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鸣沙山顶眺望月牙泉的那一刻,是否曾想过,千年风沙为何没能将这一抹清澈吞没?一位常年守护莫高窟的研究员对我说:“不是沙子仁慈,而是每一粒尘埃最终都落向了它该去的地方。”
他望向远处三危山的轮廓,缓缓道出两个字:善良。

这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一场真实的生命体验。
去年春天,敦煌遭遇了罕见的沙尘暴。
凌晨时分,保护区的巡逻员发现一群野生骆驼被困在流沙区。
当时能见度不足五米,随时有迷途危险,但七名队员毫不犹豫地带着工具进入风沙中。

他们跪在滚烫的沙地上,用手刨开压在骆驼腿上的积沙。
三小时后,当最后一只小骆驼被抱出沙坑时,一位老队员的防护面罩早已破碎,满嘴都是血沫。
事后记者问他为什么拼命,他抹着脸笑道:“它们认得我,每年冬天都会来工作站门口要水喝。”

这种善不是刻意为之的壮举,而是融入敦煌人骨血的本能。
在莫高窟数字中心,你会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讲解员。
每次带游客参观结束,她总会多问一句:“要不要我去给你们接点热水?”这个习惯她保持了二十二年。
曾经有年轻人问她:“现在到处都有自动售货机,您何必这么辛苦?”她指着壁画上那位千年前为取经人递水的供养人说:“你看,慈悲心也是会遗传的。”

最动人的善良往往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
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们,终年面对的是不会说话的壁画与彩塑。
当他们用最小号的毛笔一点点填补斑驳的菩萨衣纹时,像是在给千年前的老朋友整理衣冠。
有位老师傅修复完一尊唐代飞天,突然对着壁画深深鞠躬。
后来他在工作日记里写:“今天补全了她嘴角的最后一道裂纹,好像看见她又笑起来了。”

善良会自己找到归处。
那位救骆驼的老队员后来生病住院,医院恰好缺某种稀有血型。
谁都没想到,前来献血的竟是当地骆驼养殖场的工人,原来被救的野骆驼群里混着他们家走失的生产母驼。
而坚持给游客送水的讲解员,某年夏天中暑昏倒,当时参观的游客中恰巧有四位医生轮流为她急救。
研究院的老师傅退休那天,同事们发现所有洞窟的警示线都被换成了他研发的防磨损材料,上面细心地贴着他手写的护理须知。

风沙漫天的西北大漠里,人们比别处更懂善良的含义。
它不是软弱的同情,而是如月牙泉般的坚韧澄明,纵使四面黄沙扑来,依然保持着内心的清澈。
当你走在敦煌的夕阳下,看白发老者给流浪狗喂水,看小朋友把掉落的杏子放回树下的小筐,看每一个平凡人用最本真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忽然明白:所谓风水,不过是人心向善时照亮的那条路。

此刻吹过你耳畔的风,也许曾拂过莫高窟的檐角,捎带着跨越千年的祈愿。
那些画壁上微笑的菩萨、飘舞的飞天,其实都在诉说同一件事:善良是唯一能穿透时间的力量。
它比砂岩更坚固,比流水更绵长,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一汪永不干涸的月牙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