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寨,依托极具特色的黔北村落与非遗活态传承,成为集自然观光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区。今年暑期乌江寨接待游客45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12.25%,其中包括26个国外入境团队。十年间,乌江寨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蝶变为“国际旅游热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在这片原生态的梯田上,演员们的表演结合了山歌对唱、仡佬族打婚等民俗文化,在这个村寨,还有独竹漂、傩戏、花灯巡游、无人机烟花秀等展演。对在地文化进行不断地挖掘,再结合沉浸式体验,这里仿佛一座山水间的文化博物馆。
“很震撼,对当地的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人美、山美、水美,身临其境。”甘肃游客赵洲表示。
5.08平方公里的乌江寨,目前包含传统工艺作坊区、民族文化表演区等12个街区。
可十年前,这里还是个普通山村。这家手工坊,原先就是店主家的猪圈。
通草堆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然告诉记者:“当时打造成旅游景区,我们不太相信,陆陆续续修了小路、吊桥。现在人山人海,好美的景象。我们也接了好多订单,工期排到一年了,我真的觉得幸福100分,1000分,特别的幸福。”
2015年,浙江一家企业进驻乌江寨,按照“东有乌镇·西有乌江”的定位,以打造“贵州休闲度假新品牌、旅游精准扶贫新样板”为目标,启动度假区项目筹备工作,历经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与业态培育,景区于2022年试运营。
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总经理陆国萍说:“当时来的时候一整个寨子没通路,没通自来水,老百姓上面居住,下面养的牲畜。打造景区把原住居民先搬迁,每家每户有住宿房,商业街有一个店面房。建立了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入职的员工,我们也派驻到乌镇进行培训,乌江寨跟乌镇的运营模式是一样的,统一标准化。”
根植于黔北民族文化,乌江寨对建筑修旧如旧,保留梯田、吊脚楼、古道等原生景观,一步一景,到处都是打卡点,不少游客身着民族服装,把古寨韵味装进镜头里。
美国旅客Hans正换装准备着今天的拍摄:“在一个传统的地方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并能够亲身体验,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引客留客,业态是核心抓手。乌江寨内的餐厅、酒馆、工坊坚持“一店一品”,从菜品风味、文化主题到体验形式均不重样。景区在“引进来”环节也设立明确的招商标准。
“是不是具备原创性,独特的地域文化内容;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个游客互动参与性,能不能实现一个良性的运转。具备了这三个前提才是合格项目,景区管理需要好的文化内容,商家要能挣到钱,游客有好的体验,大家要实现共生关系。”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景区管理部总监刘慧洁说。
景区还引入桐梓泥哨、傩戏、花草纸等27项非遗内容,通过传承人驻村、融入表演等,对非遗进行活态传承。00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永毅,大学刚毕业就选择扎根在这里。
遵义苗族刺绣传承人刘永毅表示:“我们不止做设计,还有老物件的收集,文化的田野调查。大家能够买到好的手工艺品的同时,也能为绣娘带来收益,还对在地文化有帮助。很多本地做手工艺都在这里集结,像一个博物馆。”
为进一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乌江寨采取“前店后坊”的模式,游客在前厅观赏非遗成品,在后坊亲身体验制作,形成了“生产-展示-消费”一体化的场景,让非遗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带走的指尖艺术。成都游客文雨薇一边体验刺绣一边说道:“以前都是看别人绣,现在可以亲自体验,感觉到了民族特点,就是不想走了,想再多玩。”
乌江寨从山坳里的村寨变成了国际旅游度假区,许多村民也完成了从外出务工者到景区工作者的身份转变。摇橹船师傅朱显中,一家三口都在景区工作。
朱显中儿子朱滔说:“以前村子里面都是老年人和小孩,这几年游客也多,年轻人也回来多了。”
朱显中儿媳秦凤萍也表示:“景区店铺一家一家的开起来,一大家子在一块,我觉得很幸福。”
今年以来,乌江寨吸引游客超106万人次,接待外国游客4098人次,持续释放的文旅活力,也带来了外溢带动效应。
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总经理陆国萍表示:“景区外新增了将近400家民宿,200家特色餐饮店,还有各种的旅拍,带动了跟旅游产业有关的快递业务,网约车业务。正在建设二期工程,打造温泉、亲子乐园,4.5公里的水上的一些活动业态,将乌江寨打造为成贵州旅游度假的一张新名片。”
记者: 黎妮 田文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