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冬天的西藏,游客都去哪了?” 这似乎是藏地文旅多年的 “老大难”,旺季人挤人,淡季门可罗雀。
但今年,西藏文旅直接拿出 “硬核操作”:砸下首期不低于 30 亿元的文旅产业基金,专治 “淡季冷清” 的痛点。
这笔钱可不是随便花,既要拉来社会资本一起搞建设,打造藏医药康养、森林温泉这些能留住人的体验项目,还配合着机票最高返 1000 元、景区免费的补贴 “礼包”。
30 亿真能打破 “冬冷夏热” 的魔咒?曾经靠旺季 “吃饭” 的西藏文旅,这次要靠真金白银的布局,把 “冷资源” 变成 “热经济” 吗?
亮眼数据背后:藏地文旅的 “基本面” 与老难题
提到西藏文旅,很多人会想到雪山草原、经幡佛塔,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是老天爷赏饭吃,但 “有资源” 不代表 “能发展”。
自西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以来,文旅市场实现了从 “藏于深闺无人知” 到 “热度持续上扬” 的转变。这背后并非运气使然,而是凭借一套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 “务实策略”,精准发力促成蜕变。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最为直观的两个指标——“流量”与“收入”。
今年上半年,西藏旅游业成绩卓著。共迎 3128.48 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达 315.52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游客数量和旅游花费分别增长 11.67%、10.18%,彰显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这组数据透着文旅市场的活力,但也有人会说,西藏旅游是不是一直靠旺季撑着?
毕竟每年 5 月到 10 月是传统旺季,一到冬天就冷清下来,淡旺季失衡确实是藏地文旅多年的老难题。
不过现在,这套 “老黄历” 正在被改写。
从 2024 年开始,西藏就针对淡旺季问题 “对症下药”,推出了一系列消费补贴 “组合拳”,目的很明确:让游客冬天来西藏也觉得 “值”,慢慢把 “淡季” 拉成 “平季”,甚至催生出 “小旺季”。
破解淡旺季:真金白银的 “补贴组合拳”
破解市场淡旺季难题,关键在于推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此政策恰似一把金钥匙,在市场的不同阶段精准发力,为其开启全新局面,助力市场平稳发展。
“冬游西藏”是绝佳契机。除寺庙景区外,所有A级景区免费开放,三星级以上酒店执行淡季价。这宛如为游客呈上“省钱大礼包”,仅这两项,便能大幅削减出行成本。
今年 2 月启动的第二轮文旅消费券,更是玩出了 “普惠 + 精准” 的双轨模式。
普惠方面,自由行游客机票最高能返 1000 元,火车票补贴最多达 800 元;精准方面,亲子游、银发游这些特定群体,还能额外拿到 600 元定向补贴,而且火车票补贴覆盖了全国多个城市。
这些不是虚头巴脑的宣传,而是真真切切让游客感受到 “冬天去西藏划算”,慢慢扭转了大家 “只在旺季去西藏” 的固有印象。
盘活资源:政策托底 + 优势整合的 “组合拳”
西藏不缺好资源,非遗、民俗、珍稀物产样样有,还有像昌都这样的 “藏东明珠”,手握茶马古道、唐蕃古道的历史脉络,靠着 G317、G318、G349 等国道,天生就有串起散落文旅资源的基础。
但资源再好,没人统筹、没有政策支持,也只是 “散沙”。
近期,西藏自治区印发《财政支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这一举措亮出“硬招”,宛如强劲引擎,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充分彰显了推动产业繁荣兴盛的坚定决心。
一方面,设立规模不少于 30 亿元的首期文旅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扶持龙头文旅企业与重大项目,有效化解“钱从哪来”这一难题。
另一方面,明确要推动文旅产业 “两个转变”,从 “点线发展” 转向 “板块式发展”,集中力量打造龙头景区。
从 “观光打卡” 转向 “体验消费”,重点开发藏医药康养、森林温泉、文化体验这些有特色的项目,让游客来了不只 “看一眼”,还能 “住下来、玩得久”。
昌都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
过去十年,当地跟着全区政策走,用国道串起历史脉络和自然风景,把政策、资源、区位优势拧成一股绳。
截至2024年,昌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48242元,农村居民达19441元,分别为2012年的3.1倍与3.9倍。此外,2025年上半年,当地地区生产总值亦呈增长态势。
更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川藏铁路建设推进,昌都把江达县 “西藏解放第一村”、丁青县孜珠山等红色景点和自然景观连成线,预计铁路通车后,沿线红色景区游客量能涨 30% 以上,资源整合的效果还在持续释放。
守住底线:生态与发展的 “平衡术”
有人或许会心存忧虑,如此大力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是否会对西藏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呢?
要知道,“绿水青山” 才是藏地文旅的根,一旦生态被破坏,再好的资源也失去了吸引力。
在这方面,西藏有着清晰认知。以昌都为例,其秉持“生态保护第一”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地位,着重发展清洁能源、绿色矿业与红色文旅,践行“两山”之路,兼顾经济与生态。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也看中了这种发展模式,打算和昌都在世界遗产申报、文旅提档升级、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深化合作。
这说明藏地文旅走的不是 “竭泽而渔” 的短期路线,而是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总结
追根溯源,西藏文旅实现从 “资源优势” 迈向 “发展优势” 的跨越,并非仅依赖单纯的 “好风景”,而是凭借 “资源、政策、创新” 三者融合所凝聚的强大合力。
用补贴打破淡旺季瓶颈,用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用特色项目升级旅游体验,同时守住生态底线。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好资源只是 “敲门砖”,只有找对方法把资源 “用活”,才能让 “流量” 变成 “留量”,让 “风景” 变成 “钱景”。
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实际效益”之途上,西藏正稳步前行。它每一步都坚实有力,在这条道路上的步伐愈发稳健,未来的发展也更值得期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