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盐城市博物馆迎来新馆开放四周年。四年来,盐博以持续创新的策展理念、教育模式与文化表达,逐步成长为盐城市的文化新地标,在传承历史底蕴的同时,不断以崭新姿态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盐博以展览为桥,搭建多元文明对话平台,实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赋能”的转变。四年来,《和韵天下——中原音乐文物瑰宝展》《今时明月照梦华——宋人的生活雅趣》等一批高品质特展相继落地,年均策展质量与观众满意度持续提升。除引进优质展览外,盐博创新推出“一墙美展”数字化流动画廊,观众动动指尖便可欣赏馆藏珍品,扫码即听专业讲解,真正实现“艺术入屏、文明入心”。同时,盐博坚持让展览“走出去”,深入校园、社区与企业,不断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
教育层面,盐博完成从“单向传输”到“双向滋养”的跨越,为不同年龄段观众量身定制内容体系。面向儿童推出“文物手绘”“趣味拼图复原”等游戏化课程;为青少年设置“考古模拟发掘”“湿地生态课堂”等实践工作坊;为成人打造“插花”“非遗绒花”等雅集体验,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日常。主题研学营构建起“可盐可甜”的多元体系:“寻盐记”多馆联动营整合中国海盐博物馆等资源,深化参与者对盐城文化的立体认知;“盐小博Citywalk”涵盖五大主题,紧密结合地方文脉;“碳路先锋”新能源营则依托盐城“绿色能源之城”的定位,引领青少年接触风电等前沿科技。此外,“盐博夜课堂”及各类专家讲座打破时间限制,为公众提供灵活多元的学习机会,实现博物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有机衔接。
在文化活动中,盐博推动传统节庆迈向时尚表达。端午香囊制作、中秋拜月典礼等传统活动焕发新生,四年共举办各类节庆活动158场,参与超25万人次。品牌IP“汉服文化月”已成功举办四届,今年更融合七夕、教师节、国庆与中秋四大节点,通过动态展演、古礼体验等项目系统展现华夏衣冠礼仪,线上话题阅读量突破700万。活动不仅吸引汉服爱好者,更迎来多国在盐留学生与海外人才代表,他们身着汉服、体验古礼,并通过国际社交平台分享感受,助推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走向世界。
跨界融合成为盐博创新发展的一大亮点。盐博积极探索“博物馆+”模式,实现从“单点突破”到“联动共赢”的跃升。“博物馆+剧本”推出“盐引疑云Ⅲ·遥望长安”,以水陆双线探案剧情串联千年串场河,结合“身份盲盒”机制,让参与者化身“历史侦探”,沉浸式感受盐业智慧;“博物馆+演艺”打造“夜韵盐博”情境游,原创《遣唐使登陆盐城》等剧作,以艺术语言诠释城市记忆与民族精神;“博物馆+景区”则联合荷兰花海、草房子乐园推出创意展览与研学路线,实现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此外,盐博还与书店、商场、影视、酒店等多类机构合作,让文物IP走出场馆、渗入城市肌理,拓展文化服务半径。
文创方面,盐博完成从“文化礼品”到“生活美学”的转型。“礼遇盐博”文创生活馆紧扣地域文化,聚焦“盐”主题,提取馆藏文物元素,开发涵盖家居、文具、潮玩等系列化产品。同时,推出“海盐风味”奶茶与咖啡,将文化体验延伸至味觉,实现文创从“纪念品”到“生活方式”的升级。
服务创新上,盐博实现从“传统导览”到“智慧沉浸”的跨越。通过构建数字文物数据库,实现文物信息的永久存录与高效检索;引入VR、AR技术打造“云展厅”与沉浸体验区,打破时空限制;创新推出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3D数字人导览“盐小博”,提供智慧陪伴与趣味讲解。此外,盐博上线全国首个楚文化XR沉浸探索展,观众可借助穿戴设备步入“元宇宙历史空间”,深度感受科技与人文的交融。
四年来,盐城市博物馆已累计注册志愿者1130余人,服务时长超10400小时+,成为盐博张温暖和亮眼的服务名片。凭借持续的创新实践与卓越服务,盐博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江苏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其发展成果获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超2500次,全平台曝光量达2亿以上,显著提升了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与城市文化形象。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芳
校对 朱亚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