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畔的恭王府博物馆几乎每日都人声鼎沸。始建于1780年的恭王府,是现今北京保存相对最为完整并向社会公众全面开放的清代王府建筑群。“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从和珅宅、和孝公主府、庆王府、恭王府,到如今的恭王府博物馆,已历经245年。
这里作为历史文化古迹的时间很长,但是经过大规模修缮后,从2008年开始才将府邸与花园向大众实现全面开放。
对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苏宁的采访安排在周一,也是博物馆的例行闭馆日。苏宁说这是工作人员最忙的一天,设备检修、展览维护、蚊虫消杀、志愿者培训等工作都要在周一完成,没有游客的恭王府博物馆呈现出另一种严肃紧张的气氛。
恭王府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头宫门、二宫门、银安殿和嘉乐堂均为绿色琉璃瓦屋顶,代表了恭王府作为亲王府邸的地位。
苏宁,2003年第一次来到恭王府。彼时,她刚刚进入当时的文化部工作,这里算是她参观的第一个部直属单位,一位来自南方的女孩与这座北京百年清代王府建筑群的缘分就此开启。2021年7月,她被任命为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
作为副馆长,苏宁的工作时间基本不属于自己,工作人员形容去找苏宁像在医院挂专家号,办公室门口有很多人排队,一个人出来,另一个人马上进去。
聊起恭王府博物馆的文化运营、商业化等话题,她总是很谨慎严肃,但是在谈到即将上线的“恭·时尚”品牌成衣时,她表现出令人意料之外的轻松与兴奋,纹样、款式、面料等种种细节,信手拈来。对她而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口号,而是日常工作。她以恭王府博物馆为平台,寻找以当代设计语言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师、艺术家和机构并与之展开合作。
正在恭王府博物馆嘉乐堂内展出的展览“精雅风华:恭王府与中国时尚(1780—2025)恭王府与十二风雅”,由“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呈现,展览由资深媒体人、芭莎文化艺术部总策划徐宁任策展人。
从2023年“恭王府服饰秀”在巴黎首次亮相,到2024年起连续两年策划“精雅风华”系列展览,恭王府博物馆逐渐与时尚、美学、设计以及众多优秀设计师站在一起,从大众游览参观的景点蜕变为内涵更加丰富的博物馆与文化机构。她本人也成为恭王府博物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的搭建者和文化事件的推动者。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与“Green BAZAAR”联合发起“中国审美100人”,对话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苏宁。从百年古建筑群到如今的恭王府博物馆,这条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她走得缓慢但坚定。
苏宁在任职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之初,大概花了一年时间来了解这里。大众心中的恭王府是万福之园、是历史悠久的清代建筑群,然而实际情况远比看到的复杂。
恭王府博物馆有三种身份共存,而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都不太多见。它不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单位,1982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又在2012年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承担起恭王府大遗址的保护及其文物藏品的征集、收藏、研究、开发和展示利用等职责。
恭王府博物馆坐落在北京什刹海畔,最初为和珅宅。
历史中的恭王府头宫门、阿司门及甬道、后罩楼。
经过修缮后,成为如今的恭王府博物馆。
作为遗址类博物馆,恭博不以藏品丰富而著称,起初这是困扰苏宁的难题与瓶颈,她转而将目光投向这里活生生的历史故事,让“活态文化空间”成为恭王府博物馆的特征,并顺着这个思路寻找文化传播新的可能性。
100
第一次来恭王府博物馆是什么时候?对这里有什么印象?
苏宁
2003年毕业之后,我来到当时的文化部工作,参观的第一个部里的直属单位就是恭王府。印象就是在福字碑前摸“福”字的人特别多。
100
任职的契机是什么?接任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苏宁
我之前十多年都在文化部机关工作,虽然之前和不同单位发生过业务往来,但对恭王府不是特别了解,再加上来的时候并不清楚具体要承担什么工作,确实没有做万全的准备。当接到部里的工作安排,我想先熟悉一下情况,再看自己能做什么。我大概花了一年时间,一边了解恭王府,一边了解这个行业。
恭王府被称为“万福之园”,其中康熙的御笔“福”字碑,以及出现在彩画、窗、门框上的蝙蝠图样最为著名。
100
光是了解情况就用了一年时间吗,为何会花这么长时间?
苏宁
恭王府博物馆很特殊。它有三个身份:首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次是5A级景区,最后还是一级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同时有这三个身份的单位都不太多。
这三种不同的身份也让它承担起了不同的责任。景区注重开放和观众服务,博物馆又会强调公共文化职能,文保单位有很多文物保护上的要求。在这里做任何事情,首先要保证不能触碰文物保护的红线。所以我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从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景区开放三个方面真正了解整个恭王府博物馆的情况,慢慢形成自己的工作想法,才有了创新的探索。
所以大量的工作都是在一个可以说是从无到有,或者说是从起步到慢慢走上台阶、再到发展的过程中。
100
恭王府博物馆都有哪些部门,你目前主要负责哪些方面的工作?
苏宁
作为一个博物馆,恭王府有古建筑、有藏品,我们有专门负责古建筑的部门和藏品研究的部门。其次,作为博物馆有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有专门负责社会教育的教育传播部,有负责展览相关工作的展览部,还有涉及开放的部门,比如安全处、物业处等。
我分管办公室、经营处和财务处,这三个部门的工作内容都很复杂。办公室不是大家想象的行政办公,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还包括博物馆所有传播类工作,对外(国内和国外)的交流合作,数字博物馆建设等。
经营管理处的工作内容更庞杂,它包括“文创”概念下的所有工作。我们整个产业架构是在恭王府博物馆内有经营管理处,管理三家馆属企业,经营管理处内设文创开发科,负责恭博文创创意理念和整体风格的把控,也会深度参与核心产品的开发。
100
你的日常工作大概是什么样子?
苏宁
我们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朝八晚五,下午五点也是恭王府博物馆古建区域的清场时间。办公区域大家是经常加班的,特别是有了微信,上班没有界限,我们经常很晚的时候还在交流工作。我可能管得比较细,各项工作从策划到实施都是在深度参与,比如,大家在自媒体平台看到的我们发布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短视频我都看过,其他工作也是如此。
馆长的推动力比任何一个层级都大。因为我们在发展阶段,为了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把事情办成,如果馆长深度参与,这个事情就会快一点。
恭王府博物馆内有四种极具代表性的彩画。其中海墁彩画有两处,分别是大戏楼的海墁藤萝彩画与蝠厅的海墁斑竹纹彩画。
和玺彩画在恭王府里几乎很难看到,仅在乐道堂和多福轩室内的屋梁上。
苏式彩画源自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的画法,后续主要用于古典园林建筑。恭王府内乐道堂与嘉乐堂都呈现着苏式彩画。
旋子彩画广泛应用于宫廷、公卿府邸,于恭王府而言,是最常见的。
100
目前恭王府的流量如何?包含线下以及线上的流量。
苏宁
恭王府不管作为景区还是博物馆,流量总体往往排在前列。按照北京市的要求,我们每天的限流人数是三万,节假日基本上会达到三万满员的状态,平常的工作日也在两万左右的水平。
这些年我们也致力于自媒体平台的建设,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恭王府作为博物馆的变化和发展,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其他方面的工作成果,让更多人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对于博物馆来说,流量能让它获得社会关注,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博物馆本身的职责和使命之一就是传播文化。
100
像这样的采访和拍摄需要你代表恭王府博物馆的形象,会有压力吗?
苏宁
我有压力,但是我很愿意,就像刚才说的,我们也需要流量,也需要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媒体的作用就体现出来。这几年做这些宣传最大的影响就是,有更多机构、艺术家、设计师知道我们,愿意来跟我们合作。
100
在恭王府博物馆工作四年多了,最初有没有给自己设立什么工作目标,实现了吗?
苏宁
第一,刚到恭王府博物馆的时候其实有一些小目标。我当时希望提高恭博的整体传播力,从目前来看,不管是作为景区还是博物馆,我们各个媒体平台的数据统计几乎都排在全国前列,算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我希望做一些博物馆创新的工作,让博物馆不再是只能看文物的地方,而是和日常生活有更多结合。我觉得这几年在做的新的传播形式也实现了我的目标。现在来恭王府博物馆的人不只是旅游打卡,各个平台上也慢慢出现了对我们其他工作的关注和认可。这个也算是实现了。
第三,我还有没实现的目标,我希望未来恭王府博物馆也能成为一流博物馆,有自己的特色,有在所有博物馆当中都能引以为傲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
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苏宁
100
和2003年第一次来参观相比,你觉得恭王府博物馆有了哪些变化?
苏宁
现在的恭王府更像一个博物馆,2003年来的时候,这里更像一个景区。
虽然博物馆和景区都是文化和旅游单位,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些区别。恭王府博物馆这几年的发展,不管在学术研究还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面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在大家的社会认知里,也慢慢从旅游打卡的景点,走向大家会来看展览的博物馆,这个是我觉得它最大的变化。
100
2025年,诸多优秀脱口秀女演员的涌现,女性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问世,不少人认为“中女时代”已经来临,你作为女馆长,是否感受到社会思潮的变化?
苏宁
作为博物馆的从业者,我深切感受到女性表达在文化艺术领域正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深度。在近年文博领域的发展中,女性参与度的提升已形成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女性从“参与者”转向“定义者”的进程。我认为,真正的“黄金时代”,是当性别不再成为话题焦点,而化为自然流淌的力量,我们正在这条路上扎实前行。
苏宁在采访间隙骄傲地向我们展示她佩戴的耳饰和穿搭,均来自恭王府博物馆和年轻设计师的合作,是博物馆即将发布的“恭·时尚”产品线中的单品。她坦言在最开始都经历着摸着石头过河、心里没底的阶段。
在全面了解恭王府博物馆之后,苏宁开始自己的一系列动作,与劳伦斯·许合作的“恭王府服饰秀”连续两年亮相法国巴黎;“精雅风华:恭王府与中国时尚”展览先后在新加坡和北京亮相;推出“恭·时尚”品牌;创作出恭小主卡通形象IP,正式进入潮玩赛道。恭王府渐渐变时髦、变年轻了,开始和当代生活方式发生更多连接。
“精雅风华:恭王府与中国时尚(1780—2025)恭王府与十二风雅”是恭王府博物馆内的首个中国时尚大展。图中为设计师陈安琪、陈鹏,艺术家钱利淮、关越的作品。
100
为什么想要将恭王府博物馆与时尚联系在一起?
苏宁
最早是我们馆长冯乃恩提出要将王府历史文化与当今社会相结合。因为恭王府博物馆是遗址类博物馆,在这里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发生过活生生的历史故事,承载着他们丰富美好的日常生活。在我们今天来看,恭王府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精致雅致的生活美学,我们希望用更多现代语言,解读传统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做了一系列工作。历史上的恭王府曾是社会生活潮流的引领者,我们说在当时,人民创造的文化艺术被少数人享受了。而我们今天恭王府博物馆和时尚结合,同样希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引领当代的生活品位和大众的审美情趣,但跟以前的封建王朝不同的是,我们希望今天的文化艺术是人民创造、人民享用。
100
一系列工作具体是怎么展开的,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苏宁
第一步肯定是要在博物馆内部达成共识,明确我们要做什么事情。第二步是开始和有志于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相结合的设计师交流,包括现在非常成熟的商业平台。第三步是从展览、活动和产品入手,在我们自己大文创的概念下搭建平台。
首先,我们推出了两次在法国的“恭王府服饰秀”活动,希望设计师对恭王府所承载的王府历史文化以设计语言进行表达,这是第一次尝试。
第二步,我们在新加坡举办了“精雅风华——恭王府与中国时尚文化”服饰展览。选择服饰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是在视觉上最能被大众直观接受的呈现方式。几年间,先后在瑞士,西班牙,拉脱维亚等国家举办“安善萃锦”系列中式生活美学展,持续深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
第三步是落实到大家比较熟悉的文创产品,我们开辟了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的时尚产品线,在这里面进行了成衣、手办产品的开发。我们在2025年7月份做了“恭·时尚”品牌的第一次产品发布——2026年春夏成衣系列,这和整个时尚行业的产品发布时间比较匹配。
由恭王府博物馆与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呈现,由资深媒体人、芭莎文化艺术部总策划徐宁任策展人的“精雅风华·恭王府与中国时尚文化(1780-2024)”展览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展览现场。
100
“精雅风华”展览的第一站为什么会选在新加坡?
苏宁
当时策划展览的时候就考虑过首站应该放在国内还是国外。它是偏时尚类的展览,我们对于大家能不能接受博物馆来做这样的展览心里没底,希望先在海外看看大家的接受程度,再来看怎么调整和丰富这个展览。
确定先去海外之后,具体去哪个国家和地区就成为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都觉得新加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接受程度和认知基础,所以展览的首次尝试选择在新加坡。
文化出海,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一场文明间的深度对话。我们国内的首站回到恭王府博物馆,希望从这里开启国内巡展。
100
听起来有点儿摸着石头过河的意思,是还在经历初期打基础的阶段吗?
苏宁
可能大家会发现恭王府博物馆最近几年在做很多创新,也许我们尝试的内容在国外的博物馆已经出现了很多,包括大家议论得比较多的关于我们和时尚的结合,以及一些展览形式和内容的新变化。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赋予博物馆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群体关注博物馆的整体发展和内容,也希望找到新的展览路径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个过程中,因为没有人做过,所以会有顾虑,只能是小心谨慎地一点点尝试。很欣慰的是,不管整体的效果还是大家的评价都是比较正面和积极的,也坚定了我们朝这条路继续发展的信心。
“精雅风华:恭王府与中国时尚(1780—2025)恭王府与十二风雅”展览特邀26位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与艺术家参与,呈现恭王府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标志性场景。
100
恭王府博物馆和许多中国设计师合作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你如何看待当下年轻的设计师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苏宁
恭王府博物馆目前合作的都是中国的设计师和品牌,因为我们希望引导设计师更多地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磨合探索的过程中去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无论是做展览、做产品还是做服装秀,这些文化活动的核心是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让设计师有更好地被大家看到的机会。我们关注的其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我一直在说,现在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的时代,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度和认知度处于最好的阶段。很多设计师、艺术家和年轻的群体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合作过程中,他们用设计语言解读传统文化,形式非常多样,内容也很丰富,特别是在我们的展览当中,有很多非遗的元素以更为时尚化和现代的风格进行表现,我觉得这种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不仅是对传统美学的当代转译,更折射出年轻创作者对文化传承与革新态度。
在这个过程当中,恭王府博物馆能够搭建起一个平台,让设计师们有更多的尝试,就已经达到恭王府博物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了。
设计师方妍楠、赵子晗的作品呈现于嘉乐堂的东侧殿内。
100
恭王府博物馆作为国家级平台,是否会在未来会有更多传播中国设计的机会?
苏宁
现在年轻的设计师们用行动证明——他们热爱传统文化,却解构而不膜拜传统,将传统建筑、园林、纹样中蕴含的哲学拆解,在全球语境中重组。这种创造力,恰恰说明我们的文化基因从未过时。
而恭王府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未来会以更开放的姿态打造创作生态,让中国设计成为世界理解东方智慧的一种共同语言。
恭王府大戏楼是我国现存罕见的清代全封闭式大戏楼,也是北京上演昆曲、京剧较早的场所之一。同治十二年(1873年),恭亲王奕䜣曾成立全福昆腔科班培养戏曲人才,这是当时京中著名的一家传习正宗昆腔的科班。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综合类艺术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以及两个国家级大型科研教学机构——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都在恭王府中创立。此外,在30余年的红学新时期发展中,恭王府与《红楼梦》研究也有着不解之缘。
2024年,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恭王府博物馆与梅兰芳纪念馆联合策划展览“九畹华姿——梅兰芳戏曲表演手势展”。
恭王府的室内大戏楼,建于同治年间,是我国现存罕见的清代全封闭式大戏楼,也是北京上演昆曲、京剧较早的场所之一。
中国营造学社成员们先后在1937年和1947年对恭王府进行过测绘,留下图纸和照片。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府内大量文物流失,但是其建筑、园林、植被、纹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当下研究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资料。
“包容性、创造力和平等精神”,这是苏宁口中恭王府博物馆想要实现的,“对于文化重要的是传承,更重要的是当代表达”。
2025年,恭王府博物馆策划展览“器以载道——恭王府博物馆藏明清家具与现代陶艺展”,展出恭王府博物馆藏明清家具29件,及18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陶瓷艺术作品28件/组。
2024年,恭王府博物馆策划“世间日月 影中乾坤——恭王府博物馆藏皮影精品展”,展出馆藏9千余件皮影中200余件精品。
100
在历史建筑与遗产当中做项目,会有哪些限制?你认为应当保持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宝贵的历史遗产?在开发、传承、创新中,是否应当保持某种边界?
苏宁
限制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文物安全是红线。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首先要考虑遗址和藏品的本体保护。第二,文化使命不能丢。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遗址类博物馆,要保持对遗址的敬畏之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目标,一切创新都要扎根学术。第三,观众需求要调和。年轻人想要炫酷互动,老年观众又不喜欢太花哨,要寻找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
100
似乎在各个领域内,“中国传统文化”都很容易沦为被贩卖的商业标签,请问你如何看待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如何让传统中延伸出新东西?
苏宁
传统绝非可随意粘贴的商业标签,它与当代应是双向滋养的活态传承。关键在于以敬畏之心守护本真,同时找到与现代生活的深度共鸣。创新的根本在于转化,而非搬运,是让传统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人的情感进行连接。它不在于复制纹样,而在于引发对话。传统的新生,始于对“人”的关怀。
恭王府博物馆推出“恭·时尚”品牌,并发布2026早春新品。
恭王府博物馆和设计师劳伦斯·许合作推出“恭王府博物馆”系列成衣,其中两件作品以恭王府中的紫藤为灵感创作。时装旁是艺术家林芳璐和毯言织造合作的作品《彩虹 No.5》。
100
恭王府博物馆和劳伦斯·许的服饰秀合作是怎样开始的?
苏宁
劳伦斯·许在2023年举办过北京中轴线主题大秀,他的风格里有传统元素,但表达方式非常国际化,所以我们主动找他,希望能和他合作。两边一聊发现都想做这个事情——用更多的设计语言在国际的舞台上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我们2023年第一次合作了巴黎的服饰秀,2024年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推荐项目,在巴黎做了第二次秀,此后开始成衣系列产品的设计合作。
100
和设计师们的合作是如何具体开展的?
苏宁
我们应该叫作共创,我们会把自己理解的恭王府和恭王府文化元素提供给他们,他们在进行二次创作之后会来和我们交流,我们再提出修改和修正的意见。
我们首先要看他们的理解和历史文化背景是否相符,不能传达错误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不违背历史文化整体框架的前提下,我们会尽可能地尊重设计师。
100
有很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停留在对于图样和纹饰的应用上,你如何看待这一点?
苏宁
在这次的展览当中也能窥见,有些设计师使用的表达方式非常直接,具象的元素图案直接展示在服装和作品上,还有设计师已经走过了具象表达的过程,按照审美情趣表达自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些人着眼于概念,从整个服装的剪裁和廓形去表达对于视觉元素的理解。每个设计师的个性偏好和风格不一样。这些都可以,这就是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的呈现。
“精雅风华:恭王府与中国时尚(1780—2025)恭王府与十二风雅”展览现场。图中为时装设计师马凯、袁奇奇、西华、孙小峰、陈彩霞,艺术家钱利淮、吴笛笛,关越,设计师谢金杋、陈福荣、王在实的作品。
100
马上要上线销售的“恭·时尚”品牌系列,这些产品是如何回应恭王府历史的?
苏宁
这些服装的设计元素都能在恭王府找到原型,恭王府花园的蝠厅有海墁斑竹纹彩绘,跟大家在其他地方看到的竹子纹样是不一样的,它通过纹样和色彩的变化反映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心态变化。
我们会把高清的彩绘图提供给设计师,他们会进行新图案的再创作,然后和面料厂家合作开发。传统纹样在古代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希望设计师的创作也能体现新时代的发展,包括笔触、面料、切割线的运用都和传统有区别。我觉得这个叫作传承。
恭王府博物馆推出的“恭·时尚”品牌系列,从恭王府建筑、园林中吸收灵感,并将元素运用于时装之上。
100
你希望通过这些打造怎样的中国文化形象,并希望向大众传递什么?
苏宁
我们做这些项目都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为核心,我们希望恭王府从一个清代王府遗址蜕变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中国文化符号。
通过展览、时尚潮玩、生活方式等这些多元的载体,向大众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破除“传统等于陈旧”的偏见,消除“文化等于遥远”的距离。让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够自然地流淌于日常生活场景,最终树立起中国美学等于世界语言的自信,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包容力。
图片来源: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影响中国审美的人和他们推动的事业
总策划:徐宁
编辑:杜涵茜
导演、剪辑:Eleni
视频摄影:贾磊
采访、撰文:李里
视频摄影助理:梁晓宇、霍元同
录音:高小琦
设计:张晓晨
平面摄影:孙诗
平面摄影助理:小马
编辑助理:张梓棣
设计助理:冯贝宁
合作垂询
bazaarart@trends.com.cn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