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风景线:
当我拿着浦发的Citywalk地图打卡“游客驿站”
当游客们畅享上海旅游节,去往各个城市地标Citywalk,他们几乎能在每个市中心重点文旅商圈区域都找到一家浦发银行的“游客驿站”服务网络,比如南京西路商圈的浦发银行大光明支行、中山公园商圈的浦发银行水务大厦支行、豫园商圈的浦发银行豫园支行、北外滩商圈的浦发银行瑞虹路支行等15个网点。
在亲身走访这些“游客驿站”前,我以自己参观过许多境内外银行的经验推测,那应该就是银行以现有网点资源开门迎客:硬件上提供桌椅、沙发等休息区域配套设施;软服务上备好饮用水、为游客遮阳避雨、提供路线咨询等便民举措。但当我真的踏进了浦发打造的这些旅途中的“温馨港湾”,我才发现它们每一个都超乎我的想象:这些网点是如此以人为本地洞察着游客和社区居民的需求,深度理解和融入所在街区的肌理,以各自禀赋拓展出了各具特色的金融服务场景。
在这里,何止可以歇个脚、充个电、喝口水,这一个个网点,本就是上海风景线的一部分,是游客们感受海派文化的窗口,也是本地居民融入社区生活的桥梁。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在各特色网点里为游客们准备的Citywalk地图,可点击放大查看
浦发银行水务大厦支行毗邻上海局机关旧址,在网点浓郁的海派气息里,浸润着愚园路的文化和风骨。支行负责人告诉“愉见财经”,他们已形成完整的四大客群特色服务体系,以其中的亲子客群为例,文旅特色活动包括“科学家系列”和“银行体验官系列”。小朋友们在支行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进愚园路上诸多爱国科学家故居,听钱学森、吴自良等名人故事,激发学习热情;此外,孩子们也作为体验官,从银行博物馆到浦发银行总部大楼,最后回到水务大厦支行,一路走来,探知银行的起源、货币的诞生,感受近代上海的金融魅力,最后落脚到现代金融的普惠和数智化发展。
亲子客群在水务大厦支行参加活动
浦发银行世博支行接壤中华艺术宫,毗邻梅奔中心,位于滨江步道沿线,艺术氛围浓郁,往来游客众多,网点由此形成了“艺术会客厅”的鲜明特色。就在前不久,浦发银行信用卡携手“霸王茶姬”打造“快闪”活动,就选择了世博支行作为落地网点之一。当天,在“艺术会客厅”里,不仅有时尚的“快闪”、“1元购”茶饮的消费福利、还邀请了专业乐团进行弦乐四重奏,海派的活力与魅力交织,雅俗共赏,引来游客们自发掀起“小红书”、“抖音”转发热潮,完美达成“线上爆点+线下引流”的双向赋能,短短两个半小时的活动时间里,吸引了约700人次来到网点参与活动。
“快闪”活动掀起线上线下双重热潮
同样在世博支行,我还饶有兴致地报名参加了每周一期的“世博疾风跑团”。这一沿着滨江的跑团最初是由银行员工自发组成的,慢慢地吸引了附近社区跑步爱好者的加入,目前已以预约制接受市民参团。跑团还配备了专业的教练,辅导热身和运动健康,同时为跑友覆盖了相关保险。
在浦发,这样深度融入城市文旅和市民生活的网点特色还不胜枚举——第一营业部匠心推出“外滩12号特色拉花咖啡”,将外滩百年建筑元素巧妙沏入海派咖啡文化;瑞虹路支行围绕虹口文化三地建设,携手和平书院首次试点在银行网点内设立借还书机和读书沙龙;大光明支行则与周边商圈、剧场、博物馆联动,邀客户举办专属的艺术鉴赏、VIP观影、理财沙龙等活动;张江科技支行设立沪上首家“宠物友好”金融服务网点,配备宠物休息区与便民设施,从此“毛孩子”也能陪着主人进银行,城市文旅的包容性与友好度就在这样的小细节里体现……
当金融服务融入城市风景,以上种种,不管是“金融+红色文化”、“金融+艺术”、“金融+美食”、“金融+运动”、“金融+阅读”还是“金融+萌宠”,都是浦发银行探索融入城市文旅的场景创新与服务创新。
金融的担当:
助力百姓美好生活、赋能文旅提质增效
从世博支行的“游客驿站”离开,路过前身是世博中国馆的中华艺术宫,我突然想起了世博会的那一句Slogan:“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仔细想来,城市其实只是一个泛在的场所、一个载体,真正让百姓生活美好的是城市里的千行百业,推动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而金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年一度的上海旅游节则把这一“美好生活”具象化了。上海旅游节的宗旨便是“以节兴市、以节惠民”,可见其背后两大支撑点分别是:拉动消费经济,惠及百姓生活。上海市文旅局《第36届上海旅游节活动发布》要求,通过政企联动、区域协同、业态融合,推出“真金白银”的优惠举措与“资源融合”的产品升级。
金融担当如何体现?业态和资源如何融合?浦发银行以多个维度的组合拳交出了一份“浦发答卷”。作为根植上海的金融旗舰,浦发银行主动融入城市文旅发展大局,积极探索文旅金融服务新路径,以金融之力助推消费复苏;作为一家有温度的金融机构,浦发银行厚植“金融为民”情怀,以服务旅游节为契机,整合金融资源,助力游客和市民的美好生活。
在上海旅游节最具标志性的花车巡游中,今年,浦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代表首次打造“金融花车”。花车以沪上百年建筑地标“外滩12号”为设计蓝本,匠心独运地将这座“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搬上了巡游舞台,向世界讲述了上海金融百年变迁史,展现了当代银行业数智化金融服务、支付便利化建设成果,以及浦发银行以“游客驿站”、助力“申城嗨购节”等实践,服务城市文旅发展。
格外吸引眼球的是,浦发银行吉祥物“浦浦”和“发发”两只大熊猫也登上了“金融花车”,化身“文旅推荐官”,发出“乐游上海”的盛情邀约。
浦发银行“遇见浦发,遇见更懂你的银行”主题花车
在浦东、虹桥双机场航站楼内全覆盖的浦发银行专属服务网点里,打造了“入境即享”金融服务通道,为境外来华人士提供“落地即办”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提升境外人士支付便利化水平。浦发银行也是在沪口岸布局中唯一实现全覆盖的金融机构。
从特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来看,一则,“旅行通卡”便捷支付产品可为境外游客即时绑定支付宝、微信支付、云闪付等主流支付平台,有效解决境外人士境内小额高频支付难题;二则,浦发银行提供外币兑换与绿色通道服务,支持21个主要币种外币现钞兑换,设立“零钱包”快速兑换通道,满足小额现金使用需求,并配备多语言自助设备,提升服务可及性与便捷性;三则,浦发银行创新“通信+金融”融合服务,联合上海移动推出“一站式租机支付解决方案”,境外游客抵沪后可同步办理本地通信卡、开立支付账户、绑定移动支付,满足外籍人士“境内账户+境内支付”的资金闭环需求。
在以金融禀赋推进“文旅惠民”激发消费活力方面,浦发银行打造“嗨购申城”消费活动,联合锦江、光明、携程、泰康食品、大富贵、第一医药等沪上知名老字号及龙头企业推出促消费活动,通过消费满减、专属优惠等形式,惠及广大市民与游客。
更深一层分析,浦发银行助力文旅发展、推进“嗨购申城”等系列活动,对消费的赋能是“线上+线下”双线并进的:线下以特色网点“游客驿站”等资源与周边商圈及老字号企业形成“生态圈”;线上则依托“浦惠来了APP”与“浦发银行APP”双平台协同运营,多重流量入口实现信息精准触达,优惠权益便捷领取。在助力消费复苏的同时,用户体验度与参与感也在提升。
此次浦发银行以上海旅游节为契机,以银行“温度”助推文旅“热度”的种种实践,与该行助力上海电影节、“五五购物节”、上海马拉松等沪上大型活动一样,均是金融初心与担当的体现。
网点的生命力:
以客户高频需求形成流量入口,将金融服务有机融入
曾几何时,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席卷下,银行的支行网点陷入了功能性尴尬与战略困境,在零售市场,似乎除了监管要求的一类户开户、当面的风险测评等,人们已经越来越少踏入实体的银行网点了。究其原因,是银行业仍未找到网点对接数字化时代的准确定位方向。
就着这一命题,过去数年来“愉见财经”走访过韩国的“咖啡银行”、香港的“地铁口银行”(贴近社区生活)、新加坡的年轻生态“新概念分行”,但似乎这些概念依然浮于表面,未能和客户的需求形成有机统一。然而,这一次的采访,在浦发银行上海分行麾下首批试点的22家特色网点、15个“游客驿站”(两者有网点重合)中,我却感受到了网点别样的生命力。
其一,传统的支行网点被焕以新的生命力,功能也从单一的金融服务拓展至政务、文旅、社交、学习等“强线下体验”的综合赋能。向外洞察,网点特色与社区的肌理深度融合,从区域或商圈文化中提炼精髓,汲取养分;向内洞察,网点特色功能与网点客群、社区居民、游客的需求紧密吻合,甚至于这其中的部分特色功能还切中了客户的刚需。
以水务大厦支行探索梳理的四大客群特色网点服务为例,一个细节是,上文提及的服务亲子客群的“银行体验官”系列活动,不仅在暑期连办三场都场场爆满、名额秒杀,还有更多家长致电询问,尝试预约未来的活动。活动对于孩子成长的价值赋能可见一斑。
此外,对于“白领客群”,支行探索承接时下火热的社区“日校/夜校”,并以与长宁区图书馆合作的网点内微型图书馆和借阅服务,丰富周边CBD白领客群的“午间一小时”,成为客群“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其二,特色网点发展的重要落脚点依然是带动银行业务。因为金融本身是人们的低频需求,而生活的方方面面,特色支行所辐射的社交、学习、文旅、购物、运动却是人们的高频需求。当切中客户的高频需求形成流量入口,同时“有机结合”低频的金融需求,便可水到渠成。
要问如何“有机结合”?在上文提及的网点微型图书馆借阅服务中,银行账户(开卡)与图书借阅账户巧妙地整合了。我们常说银行业“得账户者得天下”,而这些账户的由来,打开思路,不止可以“公私联动”在做大“代发”等业务里,也许还可以源自客户的生活学习需求。而在上文提及的支行“艺术会客厅”承接快闪活动中,“1元购”优惠的载体是浦发信用卡;在“宠物友好”特色支行,爱宠人士的画像更为精准,从而也成为了宠物定制卡面信用卡的潜在客群。
在水务大厦支行,我还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柜台,有着小朋友们喜爱的服务元素,柜台前还有一张适配儿童身高的定制凳子。原来,这是有机组合在“银行体验官”活动中的一部分,让小朋友在家长陪伴下体验并主导自己的开户过程。配套的,网点还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积分方法推出“任务积分换好礼”,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财商,而财商教育的环节之一,是在父母的协助下,制定“零花钱小金库计划”、“压岁钱理财计划”,了解银行的定存、定投产品。
其三,在特色网点和“游客驿站”立体战略的背后,浦发银行基层网点实则构建了一套“商圈生态+合作伙伴生态+银行内部生态”的三维生态支撑体系,从而才能兼容并蓄多方优势赋能,精准切入客户文旅及日常生活中的高频需求。
- 上文提及的大光明支行与周边商圈、剧场、博物馆的联动,邀请客户参加专属的艺术鉴赏、VIP观影活动等,正是对“商圈生态”的深度开发。
- 联合锦江、光明、携程、泰康食品等沪上知名老字号及龙头企业推出促消费活动,抑或是在支行层面自主对接和区域图书馆合作借阅服务、和社区合作白领“日校/夜校”、和属地派出所合作银发客群的金融反诈普及等,则是深度开发了“合作伙伴生态”。
- 而更切实地落地到金融业务,则需要浦发内部的生态打通,比如与信用卡、零售产品等部门的资源联动,才能以更定制化的方式,承接一线流量。在特色网点举办的信用卡联合商家“快闪”活动,正是其中一个样本。
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浦发银行创新探索“金融+文旅”服务新路径,也是一家银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辅相成。以上海旅游节为契机,浦发银行实则完成了对特色网点的一次练兵,和“三维合作生态”的跑通,以实践检验的打法与完善的机制,都将作用于未来的发展。
在《Bank3.0》中,Brett King预言银行将不止是一个地方、一个名词,还是一种行为、一个动词。在这波文旅热度里“出圈”的浦发创新探索,不失为对Brett King预言的一个脚注。
浦发银行以金融之笔,绘就了文旅之美,也增色了百姓美好生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