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1940年的一篇旅行见闻,揭秘了河西走廊的富饶矿产、嘉峪关的历史沧桑,以及塞外绿洲的别样风情。文章不仅展现了新疆的物产丰饶,如吐鲁番的葡萄,还介绍了乌鲁木齐的都市风貌与文化生活。尤其是新疆在文艺创作、妇女解放的发展,新疆学院培养实干人才的举措,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领略大西北的时代变迁。
此行的大概轮廓
我们这次去新疆,对沿途很感兴趣,路上看见的稀奇古怪太多,只能说一个大概轮廓。
从兰州出发,9天抵达猩猩峡(即星星峡),又过5天抵达迪化。在甘肃那个狭长的走廊里,包括了兰州、永登、凉州、三台、甘州、肃州、玉门、安西、猩猩峡等几个重要站,这里面真是一个所谓瀚海戈壁,地面全是细沙与鹅卵石混合物,看起来简直广大到一个无边无际的状态。
河西走廊——地上煤矿、喷涌的石油
高台与肃州(即酒泉)间遍地皆煤矿,煤苗暴露在地上,附近的民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车过煤矿旁边,我们下车看看,整个的煤岩颜色深黑,有光彩,稍稍用力冲击即成粉碎,以火燃烧,不久即成血红色,品质甚佳。
玉门县城百里的地方,有一股如饭碗粗的石油从地面涌出,据最近专家调查,矿的品质很好,能提炼7种油,以供发展现代工业之用,而蕴藏之富,占世界第2位。本地人民,不论贫富都燃煤油灯过夜。
玉门油矿大门,1947年
出肃州60华里,便到嘉峪关了,高大的城门,里面包括了几道关口,旧的城已渐湮没,隐约还可看见到一点遗迹,破旧的壁上用彩色绘上了好些叙述古代帝王戎马干戈的图画,时间久的已经模糊了,隋代以后的还看得清楚,举凡秦以后代在各朝的画,莫不应有尽有。这是值得考古家注意的一个场所。
嘉峪关以西——并不蛮荒
嘉峪关以西与祁连山脉的西北边,就是从前所谓边塞之地。
嘉峪关城楼,李约瑟摄,1943年
过去中国,一向是“闭关自守”,关外的情形,一点也不明了,只是以讹传讹说塞外的胡人吃的是马肉,穿的是羊毛骆毛,似乎是很粗野,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塞外的沙漠里,有使人恋恋不舍的绿洲,人民有一种朴实的美的作风,吃的方面:白菜、青菜、羊牛肉,以及西北的瓜(西瓜、甜瓜、香瓜)和水果(花红、梨、苹果、葡萄、杏子、桃、枣等)味道都很好,这种地方真是不坏。
9月8日到猩猩峡,这儿有一番新气象。老百姓穿了干干净净的衣服,很少见到饥寒交迫的人。我们同一个守卫兵谈谈,他告诉:我生活很安定,一天守卫二小时,每个月薪俸12元,本人及家属的吃穿完全由政府供给,他们的儿子长大了进学校也是公费。
新疆的物产很丰富
新疆的招待所,又比别的地方好的多——地上铺的是南疆产的地毯,床上铺的是俄国毛毡,吃饭有中俄餐两种,随自己的选择,菜很丰富,每顿吃不完。据当地人说,全疆产米、麦、蔬菜,肉类很多,所以老百姓吃的方面,比其他地方优裕(充足)。
和田地毯(马匹图案),1947年
到哈密那天,看见许多新式建筑物:洋房、花园,到处使人有个清新的感觉,这里有一种名词驰世界的哈密瓜,瓜壳是嫩绿色,瓜肉粉红色,味清甜,有特殊香味,据说可以当饭吃,多吃也不至吃坏,这种瓜仅哈密至迪化之间,各地及苏联之中亚西亚出产。
吐鲁番——可口的葡萄、亲民的县长
11日抵鄯善县,这里农田水利极为发达,产量最多的是麻与米,米的颗粒,比较内地的大,而且滋味尤美,除了麻与米,果园也不少,90里的四围,没有一块荒地,距县东60里的地方是一望无际的瓜园,真是新疆一个富产的地方。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1947年
12日下午2时许抵达吐鲁番,这是一个世界著名的葡萄园,葡萄有长方、圆、橄榄等形状,颜色是青紫两种,香甜可口,价钱低廉,一角法币可以买得4斤,真是价廉物美。
吐鲁番的县长是个维吾尔族,这老头虽然是50多岁了,可是天真活泼却不亚于年轻人,他粗通文字(国语),手舞足蹈向我们表演从满清官吏的腐化,和其他老百姓的情形。我们看见他到老百姓家里审判案子,同街上买东西的人开玩笑。县长和民众打成一片。
乌鲁木齐——现代化都市、电影院众多
迪化大十字的苏联式建筑,1947年
13日下午翻过天山的支脉,远远地望见一片建筑,是新疆政治文化的中心地——迪化。城内很热闹,五光十色衣服的人不断地攘往,秩序非常好。路灯雪亮,公共汽车络绎不绝,靠近新疆学院附近有苏联式的近代建筑物,大有重庆沙坪坝的风味。
新疆各族都有他们自己的文化促进会和俱乐部,每个俱乐部都有电影院,建筑最漂亮的是归化族的电影院,演的是苏联近年出品的影片,这是内地无法看见的。
见到了盛督办——文艺创作、妇女解放
到达迪化的第2天,督办盛世才召集我们谈话,他勉励我们许多话。
在这里的业余剧团,赵丹、叶露茜、朱金明、王为一等10人在这里上演《战斗》。新疆当局非常优待他们,他们已拟就周密的文艺创作“二年计划”,将来的发展是很可观的。
1939年,赵丹、、徐韬、王为一等夫妇等奔赴新疆开展文艺表演。图为赵丹夫妇。
妇女解放工作成绩很好,尤其是女子教育非常发达,迪化邮政局、电报局以及其他交通文化机关,都有不少女职员,城内有几个女子工业社。
新疆学院——培养实干人才、学生随时提意见
最后再来说说新疆学院(新疆大学前身)的情形:这个学院的宗旨是:造就为大众谋福利的的实干专门人才。他们的一切措施,都以这个宗旨为转移。学校的校训是:紧张、活泼、严肃、朴实。设备比较简单,必须的书籍、仪器、运动场等都有一点。
新疆学院(现新疆大学),1947年
学生有180多人;固定的教授有6位:茅盾、张仲实、齐同等,最后新添的土木系又聘了4位教授,内中有两位是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课本除了土木系有固定教本,其他都是活动教材。
膳宿方面,每人一年发呢制服二套、鞋一双,供给膳食之外,每月津贴2元5角。学校内部行政绝对公开,同学可以随时提出意见,校方尽量采纳。
刘芳《民生》1940 年
“瀚海淘沙”独家整理
喜欢就点赞,大家一起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