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极顶之上,游客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迎接日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当泰山之巅的国旗与日出同辉,当文旅产业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当文化惠民的阳光洒遍城乡,泰安大地上一幅山河壮丽、前程远大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
一座山,以拔地通天之势擎起民族的精神图腾:从封禅大典的千年回响,到“会当凌绝顶”的豪迈风骨,它不仅是地理的巅峰,更是华夏儿女心中的信仰坐标;
一条河,以奔腾不息之姿流淌着五千年的文明曙光:从大汶口遗址的陶片纹路,到滋养齐鲁的碧波荡漾,它承载着史前文明的密码,更延续着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
一座城,在古今交融的交响中绽放时代新韵:黛瓦红墙间仍见古城风华,高楼霓虹下尽显现代活力,“国泰民安”的初心穿越时空,始终是这座城市最深沉的底色。
新时代新征程,泰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主动把握和利用文化的力量,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化人,从精神根脉赓续、历史文脉激活、文明新风培育等维度发力,将厚重的人文底蕴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让泰山精神、历史文脉与时代创新同频共振,全面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向勃兴,让新时代人文经济发展的“泰安实践”成为文化与经济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
以文铸魂
激活精神根脉
凝聚奋进磅礴动力
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诗中所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真正让人们心生向往、愿意终老一生的,是城市背后流淌的人文血脉。
万古此山先得日,诸峰无雨亦生云。泰城的文脉灵魂,藏在秀丽的青山绿水间,藏在老城的青石板路上,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中,也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里。
9月15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岱顶,将十八盘的石阶染成金黄。泰山极顶之上,万千人群之中,游客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与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交相辉映,《我和我的祖国》的激昂旋律与万里清风在山巅回荡。
“带着国旗登泰山,感受的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一种精神洗礼。”从上海来的游客李先生激动地说。如今,登泰山、挥国旗、唱爱国歌曲,已成为许多游客的标准动作。那一抹“国旗红”与“日出红”的交融,正是泰安以文铸魂、凝聚精神力量的生动缩影“。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也在登山途中转化为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海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泰汶大地上,黄河、泰山、大汶河、孔子、李白、杜甫等自然与人文元素在这里交融碰撞,泰山文化、农耕文化、儒家文化、齐鲁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
《孔子家语》说“:精神见于山川,地也。”
泰安对人文根脉的坚守,不仅让城市有了“精气神”,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绵长而坚定的动力,是最动人的城市精神写照。
与时俱进,是泰山文化活的灵魂;弘扬泰山文化关键是挖掘其时代价值。2021年,市委书记杨洪涛就在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会议上鲜明提出了“登高望远、奋力争先”的口号,号召全市上下立争先之志,兴实干之风,举万众之力,坚决打好打赢工业化强市这场硬仗。这一站位,精准找到了泰山文化的灵魂——“登高之志”,用地方人文精神激活高质量发展引擎,画出了新时代泰安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四年来,全市工业增加值持续保持8%左右的高位增长,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增幅稳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49.1%;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25.7%,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文以载道,使命重大。人文精神,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不断催生发展的“新动能”。
泰安深植泰山文化土壤,将“会当凌绝顶”的攀登意志、“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捧日擎天”的创新精神,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发展熔铸强大精神底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创新的人文精神,如同日夜奔流的汶河水,始终流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在泰开集团有限公司,2000余人的研发团队以“挑山工”般的坚韧,取得1300余项自主专利,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01亿元,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泰和电力深耕特高压装备领域,凭借28项国家发明专利,成为俄罗斯、印度等35个国家的合作伙伴;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在锂电正极原材料行业深耕十余载,联合各大高校建立产学研联盟,推动提锂技术突破,打造“锂精矿加工—基础锂盐—正极材料—废旧电池回收”低碳循环产业链,以年产6.5万吨锂盐产能跻身行业第一梯队……一项项创新之举,承载着现代科技与古老文明的诗意“相遇”,更是泰安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精彩绽放。
红色基因,是培育时代新人的“营养剂”,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泰山脚下、汶水之滨,一座红色文化展室正迎来一批又一批访客。近日,泰山区委党校学习交流班走进中共泰安第一支部展室,学员们在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张张历史照片前驻足凝视,聆听讲解员讲述那段烽火岁月“。展室中的历史资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一位学员感慨道。
红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一线,在乡村振兴主战场,泰安党员干部正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勇挑重担、奋力争先,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泰安以“五进”活动为抓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送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在企业的宣讲会上,工作人员结合企业海外拓展案例,解读“开放发展”理念;在社区讲堂里,志愿者用榜样的故事传递温暖力量。这种“理论+实践”的宣讲模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在标语上,更融入政务服务、企业生产、群众生活,全市上下形成“以工业思维谋发展、以文化赋能促提升”的共识,为人文经济发展凝聚起思想合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历经岁月沉淀的精神财富,展现在街头巷尾的历史遗存中,缭绕于市井烟火的生活美学里,凝结在一方水土孕育的人文传统间。夜色降临,古色古香的通天街,流光溢彩,人头攒动。200余家美食摊位香气四溢,瞬间把人带入充满古韵与活力的奇妙世界。不远处的泰山夜市同样精彩,400多盏照明灯串联成“璀璨星河”,80岁丁学香奶奶的“老奶奶酸奶”摊一晚上能卖六七百瓶,摊主赵玉枝的广式肠粉摊因提供歇脚桌椅,成为夜爬泰山游客的“能量补给站”。
文化传承,让泰城有“颜值”更有“气质”,不仅能吸引目光,更能留住人心。
省级历史建筑“火车站小楼”经过精心修缮与功 能 重 塑 ,重 新 呈 现生机。
泰安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始终将保护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置于重要位置。在城市有机更新的进程中,泰安注重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其中省级历史建筑“火车站小楼”经过精心修缮与功能重塑,重新呈现生机。这座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老站房,以其鲜明的德式建筑风格和浓郁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留念。与此同时,曾经隐于市井的西岭巷也悄然蜕变,成为融合市井烟火与文艺气息的城市新地标。传统与现代在这条小巷中交汇,为泰安增添了一处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化休闲空间。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人文经济为数字时代锚定了人文价值坐标,推动“技术理性”与“人文肌理”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共生共荣。近年来,泰安坚持科技赋能,让资源活起来、火起来。裸眼3D带来飞跃泰山体验,VR呈现泰山神启跸回銮,升级《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演出再现当年盛况,机器狗、登山助力机器人、全省首个5G全覆盖山岳景区成为泰山新名片。
文化的力量,不是被仰望,而是被热爱。
从泰山精神的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赓续弘扬,到历史文脉的创新激活,再到文明新风的全民践行,泰安以文铸魂,走出了一条人文与经济同频共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文兴业
点燃文化引擎
驱动发展提质增效
文化与经济是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赋能,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宏大图景。
爱上一座城,既因“山水登临之美”的眼中山河,更因“人物邑居之繁”的心头烟火。人文环境,是营商环境中更深厚、更持久、更根本的底色。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开放包容,是泰安泰山吸引游客的人文传统。近年来,泰安在着力打造优良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与法治环境的同时,更以优质人文环境为营商环境“铸魂添彩”,让城市吸引力既源于自然禀赋,更扎根于人文底蕴。
2025年山东省“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暨“湖光夏韵·渔家风情”泰安市“夏季村晚”主场活动启幕。
泰安市立足做优做强“泰山+”和“文旅+百业”两篇文章,坚持“优存量”与“扩增量”并重,加快实施“串珠成链、山城联动、全域融合、转型升级”战略,推动“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泰山旅游向全域旅游、城市流量向发展增量、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吹响了“二次创业、再创辉煌”冲锋号。截至7月底,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5278.6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520.93亿元,分别增长9.82%、9.85%;8月23日,泰山景区游客突破600万人次,有望连续3年突破800万人次。文旅市场的持续火爆,激发了消费的新活力。1-7月份,我市限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9.5%、20.3%、12.9%、17.6%,限上批零住餐企业突破4200家。“泰山+”旅游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支柱型雁阵集群,泰安市获评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城市、中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以文兴业,路在何方?
国泰民安城,花开君子邑。在今年的泰安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幕式上,来自全市各界的嘉宾、文旅重点企业代表相聚在君子之邑、桃都肥城共谋发展,开启泰安文旅再创辉煌新篇章。开幕式后,与会嘉宾在梦幻桃花源不夜城剧场共同观看《桃缘奇遇记》沉浸式演出。
项目开路激活一池春水,一个个重点文旅项目落地建成,为泰安文旅市场带来别样生机,也释放出文旅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我市按照“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谋划文旅项目,红门路—岱庙—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完成红门路、通天街亮化提升及主要节点环境整治;今年6月,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产业集群方面,大安·泰山文化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入选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储备项目。一个又一个文旅项目让文化的魅力可感知、被看见。
升级归来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为游客奉上一场跨越时空的视听盛宴。
9月中旬,秋日的晚风轻拂过泰山东麓天烛峰,封禅天地剧场在渐沉的暮色中静静矗立。今年升级归来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正以一场跨越时空的视听盛宴,让两千多年前帝王封禅的礼制场景在夜色中渐次“苏醒”。这场让观众沉浸其中的演出,是今年5月1日起升级亮相的全新版本,自开演以来,累计接待游客86896人次,单日最高观演人次达到4100余人次。
文旅“一业兴”,带动“百业旺”。我市实施“文旅+”战略,持续做好“泰山+”和“文旅+百业”两篇文章。旅游演艺方面,我市接连推出《桃缘奇遇记》《泰山烽火》等沉浸式演艺业态;对运营15年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升级改版,“五一”门票销量增长39%,一天净利润40余万元,净收入增长57%。
我市从项目、产品、文化、业态等各环节寻找融合点,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深化“串珠成链”,泰山·黄河-大汶河文旅生态廊道串联南部33家3A级以上景区;泰山景区至九女峰旅游公路串联西部景点及19个行政村;东岳胜境旅游公路串联东部50余个旅游资源点。
省内,我市与济宁签订合作协议,与济南深化合作,推出“岱青海蓝”等14条旅游线路;省外,我市与新疆文旅等知名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游客互推。
山水与人文的交织、古老与现代的碰撞、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让游客发现了“不一样的泰安”。4月10日上午“,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正式发车,我市抢抓“齐鲁1号”旅游列车开通契机,从“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推出“泰山+惠游套票——旅游专列9折定向套餐”,32家A级景区推出6到8折门票优惠,26家星级饭店、星级民宿推出客房5折、餐饮95折等系列优惠措施。同时,我市积极组织引导泰安市民乘坐“齐鲁1号”出游,推出“山水圣人”等系列组团产品,全方位加强旅游列车和文旅资源宣传推介,实现兄弟城市、市民游客间的“双向奔赴”。
《礼记·曲礼上》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作为文明的产物,礼品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延续与扩展。在9月7日至9日举办的“山河海岱和合共美”2025泰山国际友好景区推介活动期间,泰山煎饼、泰山玉石摆件、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等多款特色文创产品亮相,吸引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今年 6 月,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非遗的“年轻态”“轻量化”表达,在赓续历史文脉中体验“诗和远方”,更是让传统文化“老树着花无丑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表演,吸引网友观看;“泰卷了”文创煎饼店推出印有泰山石刻图案的礼盒,成为游客必购伴手礼;石敢当“幻界”光影展用现代科技演绎民俗文化,点亮泰安夜晚。截至目前,泰安1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均实现“文创化、场景化、IP化”发展,非遗相关产业成为人文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在2025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我市金牌数、奖牌数位居全省第一,也是全国唯一获2枚金牌的地市;3处景区入选全国冰雪旅游线路,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新上线“泰山+畅游天下”旅游平台,获评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解决方案示范案例,是文旅领域唯一入选的项目。
“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文创产品作为文化的载体,拓展了旅游消费的内涵和外延;文旅融合则为文创产品提供了展示平台和市场空间。2024全市文旅大会推出的20款城市礼品,营收同比增长32.2%,今年1月到6月增幅较去年同期增长42.77%。泰安城市吉祥物“敢敢”“当当”已开发出城市伴手礼、民俗手创、数字媒体等六大类上百种文创产品。
从泰山文化的活态传承到大汶口遗址的现代诠释,从《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的沉浸式演绎到“敢敢”“当当”文创的产业化开发,文化与经济如同交织的经纬,共同编织出高质量发展的锦绣画卷。
以文惠民
厚植民生福祉
绘就和谐幸福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静水流深,万物生长。
当夕阳为泰城镀上一层暖色,岱庙的铜铃在晚风中轻响,那句流传了千年的“泰山安则四海皆安”的期盼,便从斑驳的石碑里走出来,混入市井的袅袅炊烟里。近年来,泰安把公共文化服务做细、把文艺精品送上门,让文化成果走进百姓日常,让城乡居民都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感受到幸福的质感。
荷风送香气,渔歌入暮烟。今年7月,2025年山东省“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暨“湖光夏韵·渔家风情”泰安市“夏季村晚”主场活动在东平县老湖镇渔家风情小镇启幕,生动诠释了泰安市“四季欢歌相约村晚”品牌活动的蓬勃活力。
为了推进资源直达,让文化惠民“下基层”,我市建立市县各级优质文化资源目录清单,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输送通道。
“四季村晚”是乡村振兴的“成绩单”,也是文旅融合的“展示台”,更是乡风文明的“播种机”。我市全域推进“四季村晚”活动,1个村入选国家级示范点、12个村入选省级示范点。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四季欢歌相约村晚”活动2400余场;深化送戏下乡工程,完成“一村一年一场戏”惠民演出1800余场。
每天吃过早饭,68岁的闫芳就会带着外孙女一起来到泰山区财源街道乐园社区乐文书院。闫芳先把孩子送到社区托管中心安置好,随后走进隔壁的老年课堂参加合唱排练。祖孙二人在社区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
实施文化人才精准培育。我市积极推荐系统内33名专业人才入选全市文化书院教师专家库,面向全市基层乡镇、社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教学服务;组织基础文化人才参加省级培训4批次、业务技能竞赛2项,组织举办市级“金种子”培训班1期,培训基层文化骨干120余人。
上纸、捶打、上墨……在日前市图书馆举办的“声流金石纸落云烟”——2025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中,立体化的展示与现场体验,完整再现了传统拓印技艺的全过程。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精神全面丰富。我市积极拓展文化阵地,持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效能,各级文化场馆围绕群众文化服务需求,积极提供错时开放服务,创新开展“月下课堂”“青少年视觉艺术展”等多元化活动,上半年,4个法定假期纳入统计的全市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累计服务64.78万人次,与2024年同比增长9.92%;提档升级大众艺术阵地,依托市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地标,积极打造“泰精彩”百姓舞台和“泰好听”周末音乐角等新型文化空间,开展“美育教育在身边”活动,让艺术更广泛地走入人民群众。
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我市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方面,九女峰“故乡的月”、五埠岭“非遗工坊”获评全国优秀案例,金彩山鲁酒文化博物馆获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网络人气奖。市图书馆开展系列阅读推广活动68场次,惠及群众3.5万人次。
7月,《泰山的歌》歌曲集在泰安市文艺之家正式发布。这部由泰安市音乐家协会历时数年编纂的厚重作品集,收录了600余首跨越年代、形式多样的泰山主题歌曲,填补了泰安民歌艺术典籍的空白,为弘扬泰山文化注入了新活力。编纂歌曲集是泰安文艺工作者践行“六位一体颂泰山,艺联八方兴泰安”目标的生动实践。为了让文艺在服务中暖民心,我市先后推出了一批反映泰山的文学艺术精品力作,逐步推动形成文学作品的“泰山特色”,泰安书法的“泰山风格”,泰安绘画的“泰山画派”,摄影、影视作品的“泰山风骨”,演讲、朗诵的“泰山味道”,戏曲、歌曲的“泰山底蕴”。今年以来,全市共推出泰山主题类文学作品8部,组织泰山主题书法展16次、美术展12次,出版书法作品集2部、美术作品集2部,组织全国性摄影展2次,拍摄泰山纪录片1部,制作戏剧、话剧2部,推出歌曲3首。
我市注重探索小戏小剧创演新路径,将服务与创作有机结合,发挥知名艺术家带头作用,建立多种类型的“采、创、送、种”创作基地和基层联络点。今年以来,市属13类文艺志愿服务队伍组织文艺小分队成员380余人次,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63场次,惠及群众2万余人。
“来啦,今天再帮忙磨下刀吧”“大爷,先给您量下血压”……近日,在泰山区上高街道学苑社区天竹佳苑小区,公益市集又开集了。去年,泰山区启动“全城益动·公益17市集日”志愿服务活动,将每月17日确定为公益市集日,在全区范围内常态化开展社区公益市集活动,将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的“五为”志愿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泰山区上高街道东岳社区 79 岁的苑举良,用志愿服务温暖邻里,用老党员的坚守书写“老有所为”的精彩篇章。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人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明素养的支撑。泰安以典型培树、美德信用建设为抓手,让文明新风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软环境。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榜样的力量在泰安从未缺席。新泰籍武警战士李林雨勇救落水群众壮烈牺牲,生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日记内容感动全城;宁阳人栾留伟为救3名落水儿童不幸去世,妻子一句“他冲进河里凭的是本能”,诠释了普通人的英雄本色。近年来,泰安累计有2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75人获评“中国好人”,“新时代泰安榜样”成为城市名片。榜样的故事通过宣讲会、短视频等形式广泛传播,成为市民日常行为的“道德标尺”,也让“诚信经营、友善互助”成为文旅行业的普遍准则。
传统不是守护灰烬,而是传递火焰。
文明培育从娃娃抓起,更让人文经济有了“未来动能”。泰安创新“首课思政负责制”,构建“人人讲、课课讲、天天讲”的思政教育格局,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泰山少年说”系列活动开展1.8万余场次,70余万名学生参与其中;“中华泰山成人礼”及“泰山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等活动,让青少年在文化浸润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全市连年组织“红动泰汶”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全民国防教育月”活动,多维度传承红色基因。文明素养的提升,正为泰安人文经济的长远发展培育后备力量。
“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尔。”文化如春雨,润物无声;文化如秋云,漫染山河。如今,泰安正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笔,以昂扬之姿书写新时代人文经济的壮丽篇章,让泰山文化的厚重底蕴与现代经济的澎湃动能同频共振,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浪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记者:王汉友 李海静 刘小东 张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