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徐建明
川藏线怒江大峡谷
计划是经金沙江大桥进入西藏,赶往海拔高度相对较低的昌都八宿县。原以为439公里的路程,会比较轻松,没想到这段行程是我自驾西藏游麻烦最大的一天。
沿途,见到不少路人在一处山脚下集中,还有一些人用前额触碰路边刻有藏文的石壁,有人在焚烧东西,四周弥漫着有点刺鼻烟雾,还有个别沿路边磕长头的人……,到金沙江边后,路人逐渐少了。便随口问了一句:今天是藏族人的什么日子,怎么这么多人?没人能回答。
过了金沙江大桥发现,虽然只隔了一条江,西藏这边显得比较荒凉,山坡的植被明显不如川西;路况不是很好,弹坑路比较多,车辆比较颠簸。又行驶了100多公里,车开起来很肉,轻踩油门,发动机转速基本不变化,继续踩,车会突然提速,转速也猛然从1500转,飙升至3500转以上,行驶状态,好像是在大浪中乘坐快艇高速前进时,出现的涌浪式颠簸,当时,以为是道路坡度太大造成的,没太在意。
中午,来到从川西巴塘一直延伸到西藏东部芒康和左贡的觉巴山,这里地处横断山脉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包围在安久拉山、伯舒拉岭、拉乌山等群山之中。
翻越觉巴山的盘山路段,从西藏芒康县的竹卡村至登巴村,全长29公里,垭口标高只有3940米。山虽不高,但起伏大,相对高差近2000米,公路在绝壁上延伸,路边既无防护栏,也没有路标,不少地方都是紧靠山体硬生生地开凿出来的,上依绝壁,下临深渊,是川藏线上安全系数较低、最难爬、最费时的山。
直到2024年6月觉巴山隧道建成通车,才彻底解决了国道318线卡脖子路段的安全通行问题。
我有幸避开了走国道318线卡脖子路段。通过隧道,没走多远,车辆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无论怎样踩油门,发动机转速维持在1500转以下,上坡时车速不超过20公里,下坡时也只有40公里,褚德光说:是不是汽车高原反应了?我不信,他接着说,你别不信,以前老式摩托车上高原,需要调气门,我将信将疑。
停车检查,发现冷却液回流管非常烫,我和老褚都判断是发动机过热,只好停车让发动机自然冷却。
这时,王珲赶过来了,问明情况后,说:那我先去前面看看是否有修车厂。
三十分钟后,我继续前进,车况好了许多,速度也快了一些。在翻越川藏南线海拔最高的东达山垭口时(海拔5130米),问题又出现了。巧的是前面堵车了,车得到比较长的停车时间。
王珲发信息说,前面不远处,路边有个修理厂,我们没有看到修理厂。利用堵车,上网搜索,显示离这里三十多公里的左贡县有家修理厂。就这样,走走停停,下午六点终于到了修理厂。
在修理厂等候的时候,雨过天晴现彩虹,是吉祥的兆头
师傅检查后说是油泵出问题了,要卸下油箱,才能取出油泵,维修的时间会比较长,修理费900元。并强调店里没有油泵总成,只能更换油泵芯。
这时张莉来电话,问我们到哪儿了,车修好了没有?说符蓉因高原反应比较厉害,加上晕车,非常难受,不能继续往前走了,今晚咱们住在左贡。同时发来预定宾馆的位置。
车修好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在验车的路上,师傅告诉我,他在青藏线跑了十七年的大货车,不跑运输后,修了近十年的车。很多车在内地开着好好的,进藏后,由于油泵过热出问题的车辆不少,原因就是缺氧。让我切记,在西藏只能加中石油的汽油,否则容易出问题……
进加油站才知道,在西藏全境加油,都要验三证(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
期间,我向工作人员咨询了一下在西藏加油的常识,他说:最好是加中石油或中石化的油,质量有保障,有可能的话,再加点增氧剂,西藏空气稀薄,不少汽车也会出现高原反应,虽然有点小贵,但对提高动力效果很明显。
从早上八点离开川西巴塘县,到晚上十一点多入住西藏左贡县, 240公里的行程,整整折腾了十五个小时,感到十分疲倦,让我高兴的是车辆的隐患终于解决了,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第二天早上,不见张老师张罗着吃早点,去找王珲,开门的是老史,他小声地告诉我:估计今天要待在这里了,王珲发烧了,还睡着呢。
进去一看,正在吸氧的王珲盖着被子,上面压着两床毯子。平时身体强壮的他双目紧闭、脸色不好、嘴唇发紫,摸了一下额头,挺烫的。我说:病的挺严重,还是去医院看看是啥情况?就在此休整一天吧。王珲小声地嘟囔着,还想继续前进。
我又向张老师了解符蓉的高原反应是否好转,张老师说昨晚吸氧后,头已经不疼了,主要是因为晕车,造成胃里非常难受,昨天几乎没吃什么东西,也想休息一天。
下午,我去地库车里取东西返回时,身后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你是大老板吗?回头一看,原来是宾馆旁边那所左贡县第一幼儿园放学了,有一大群藏族孩子打闹嬉戏,不仅健康阳光,普通话也说的很好。有一个小男孩正仰着头看着我,便笑着回答他:我只是一个来旅游的老大爷,不是大老板。
在海拔3750米的左贡县休整一天,全员满血复活。从那天开始“高原反应”这个词很少出现了。
下一站是林芝波密,将途经怒江72拐、怒江大峡谷、怒江大桥及老虎嘴等几处打卡点。
怒江七十二拐
“怒江72拐”位于川藏南线八宿县邦达镇至怒江大峡谷路段,坡陡路险,是邦达至八宿区间著名的险路,也是进藏必经之路。
到底是不是只有72拐?估计没人数过,有人称是“九十九道回头弯”或“川藏99道弯”、也有人说是“业拉山108拐”,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统计过,一共有130多个弯。
我的感觉是:在无数个回头弯里开着车转来转去,直到摸不清东南西北。
从邦达(海拔4100米)往西行,沿着盘山路,登上业拉山垭口(海拔4658米),站在观景台上,俯瞰怒江大峡谷则山坡上蜿蜒曲折的盘山路,一个接一个的回头弯,画面非常壮观。
沿着我看到的那条盘山路,行驶十多公里,用时不到三十分钟,盘旋下降到怒江大峡谷(海拔约2740米)。这么短的里程,数不清的回头弯,用这么少的时间,垂直距离下降了1900多米,非常过瘾。
我对褚德光说,从川西康定的折多山算起,到走完怒江72拐止,我过的回头弯,比考上驾照后十二年走的回头弯总数还多。
怒江大桥,徐建明向建桥牺牲的全体烈士致敬
进入怒江大峡谷,继续行驶30多公里,来到我最看重的打卡点——怒江大桥。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建造这座桥,总计牺牲了35名战士。其中,在1953年,有一位战士在对大桥桥墩进行第二次加固浇筑时,因过度疲劳,不小心掉进了正在浇灌水泥的桥墩中,其他战士根本来不及救出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被水泥覆盖。从此,为了纪念该战士,凡是路过怒江大桥的司机,都会减速并鸣笛三声。
后来又建了一座新桥,拆除旧大桥的时候,烈士长眠的那个桥墩(上图右边的那张照片,两桥之间那座独立的桥墩)被完整保留下来了。
2018年川藏线第三代怒江大桥正式通车后,人们可以下车祭奠烈士。我站在大桥上默默注视那座耸立在江边的桥墩良久,行军礼向建桥中牺牲的全体烈士致敬!
当我准备离开大桥时,对面来的三辆橘红色的大货车开始鸣笛,瞬间!各类车辆的鸣笛声响彻怒江大峡谷。非常可惜!当时我的手机录视频的功能出了点差错,没有把这感人的瞬间录下来。
董尚文问我,为什么对怒江大桥情有独钟?我简单地向他描述了在一档央视电视节目里看到的,那座耸立在江边桥墩的来历……
川藏线怒江大峡谷老虎嘴路段
下一个打卡点是川藏路怒江大峡谷老虎嘴。怒江大峡谷的地质情况很复杂,在修建老虎嘴这段路时,发生了山体滑坡,导致九名解放军战士牺牲。
川藏线72拐怒江老虎嘴路段,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道路条件,成为了川藏线上事故较多的区域之一。特别是雨季,经常发生落石、塌方和滑坡等情况。
通过怒江老虎嘴时,阳光明媚,路上车辆不多,最重要的是当时没有载重量大、超高的大货车通过。我开着车,只顾观察不太好的路况,并没有注意到自己头顶上,悬着那么多看似摇摇欲坠的大块岩石,没有紧张的感觉,顺利地通过了事故多发的老虎嘴路段。
通往然乌湖的道路封闭,堵塞的汽车蜿蜒数公里
然乌湖
接下来的行程,就没有那么顺利。通往然乌湖的道路在维修,暂时封闭了,堵塞的车辆蜿蜒数公里。有人放出无人机观察,向前飞了2公里,还没看到头。
下午四点,终于通车了。但是,在二十多公里道路的维修现场,断断续续的又堵塞了五、六次,用时近三小时才通过这段路。
西藏灵芝市波密县政务服务中心
当晚住波密,准备明天去墨脱。张老师告诉我,宾馆老板说,办理墨脱边防证,需要身份证和户口所在地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如果没证明,可通过网络提交申请办理,申请被受理后,可以直接给办证的派出所打电话,请求加急办理。
在网上办理完毕后,显示发放电子版证明需要3至4个工作日,拨通页面留的电话,想请工作人员加急办理,一直无人接听,估计是周日无人办理。只有王珲办理成功,其他人情况和我一样。我想用退役军人优待证试试,马上有人告诉我:如果是在西藏当兵,可以!其他部队,不行!
最终只能放弃去墨脱的计划,这应该是我们本次自驾游进藏,留下最大的遗憾。
318国道4000公里处雪山观景台
去林芝的途中,在318国道4000公里处雪山观景台休息时,偶遇一支部队在此地休息就餐。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的战士,让我倍感亲切……
周边的风景很好,郁郁葱葱的山峦,白云缭绕下的雪峰冰川,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的相得益彰。这个面积不算大观景台,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了很多方便。
宁静的西藏林芝市鲁朗国际旅游小镇
徐建明 董尚文 褚德光 王成
川藏线上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是广东省援建的重点旅游项目。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集成了雪山冰川、高山、峡谷、草甸、森林、河流、湖泊及多种动植物等各类景观,有“东方瑞士”的美誉。
小镇不仅在景区附近建有五星级半开放式酒店群,方便游人游览湖景湿地、观看草原上的牦牛群及远处白雪皑皑的雪山;还建了宁静的独栋酒店区,为游客提供了享受安静假日的场所,餐厅商店一应俱全。
小镇周边还有民宿和自驾游营地,为游人提供了多种选择。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是一个充满藏式风情、圣洁宁静的国际旅游小镇。
干净整洁舒适的香巴拉民宿
王珲为大家准备晚餐
王珲选择了在鲁朗住民宿,说一路上大家没吃过一次可口的饭菜,准备亲自做晚餐,请大伙儿品尝他的手艺,这个建议立刻获得无数个“赞”。
张莉老师采购来晚餐所需食材后,王珲、老史、张莉和符蓉等四个年轻人,开始张罗着做晚餐。
趁这个空档,我出去找了一处能清楚地观察到远方雪峰的地方,静静地等待着,看是否有运气,拍张傍晚可能出现的“日照金山”奇观的照片。结果只有遗憾。
那天的晚饭,菜品是荤素搭配,主食是面条。实事求是地讲,真的是离开成都后,吃的最舒坦的一餐。
鲁朗小镇宁静的晨曦
第二天早上出发前,走出民宿小院,看见不远处的草原上有几匹正在吃草的马。宁静的小镇旭日东升,绿色的牧草和骏马笼罩在晨曦中,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或许由于我曾在骑兵部队服役过,对草原、骏马有一种莫名的偏爱,随手拍了这张照片。
色季拉山口
离开美丽的鲁朗小镇,很快就盘旋来到海拔4767米的色季拉山口。有资料介绍,色季拉山口不仅是一条连接西藏与印度的重要通道,徒步爱好者和背包客的必经之路,还是考察青藏高原地理特征的关键节点。
刚到色季拉山观景台,就被一个小舞台载歌载舞表演吸引住了,随后又围着观景台转了一大圈,真是登高看山,一览众山小,美景尽收眼底。
一个没有对外国游客开放的景区——南伊沟景区
南伊沟位于西藏南伊珞巴民族乡,沟内有一条从南向北流入雅鲁藏布江的南伊河,有保护完好的天然原始森林和植被,既有高大的针阔叶混交林,又有牧草丰盛的草甸,景色绮丽。主要居住的是藏、珞巴、门巴等少数民族。是我们进入拉萨前,准备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
今天是我们先到达南伊沟景区山门,联系他们后,就直接去景区客服中心等待。
在去客服中心的路上,感觉就怪怪的,十几公里的路程不仅没见到一辆汽车,连人都没见到几个。来到一片荒凉的客服中心,除了几栋大门紧锁的房子和一个长满杂草、空荡荡的停车场外,啥都没有,被弃用的痕迹很明显。
张老师电话联系我,说他们被保安阻拦在下面的停车场了,让我们下去会合。
见面后,才知道景区换了经营者,必须乘摆渡车游览景点,私家车不能开进景区。王珲几经交涉无果,只能放弃。
下午六点多,终于到拉萨市了。首先迎接我们的是必不可少的人脸识别,我已经记不清进藏后经历了多少次人脸识别了,直觉是西藏对外来人员管理很严。
布达拉宫广场上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晚餐时间,拉萨骤降大雨,观看布达拉宫广场夜景的计划泡汤了,我只能默默祈祷明天会雨过天晴。
雨势逐渐变小,但一直维持着,淅淅沥沥地不停。早上醒来,拉开窗帘一看,果然是蓝天白云。
由于王珲等五人进入布达拉宫内部参观预约的时间过于分散,无法安排集体活动,商量了一下,确定大家先去布达拉宫广场拍一张合影,然后分散自由活动。
实话实说,昨天开车路过布达拉宫广场时,认为真实的布达拉宫无法和图片中的比,很一般。当我步行再次来到布达拉宫广场中央看布达拉宫时,被震撼了!这座屹立于全球之巅、气贯苍穹之势的宫殿让我折服!
其实,路过林芝市后,我在琢磨一个问题,既然林芝市的地理位置和物质条件都优于拉萨,松赞干布为什么非要选择在拉萨建都?一直没有琢磨透彻。
看了布达拉宫,似乎有一点点开窍了,能一统西藏的松赞干布,定是有雄才大略之人。我等格局太小。
左起:符蓉 张莉 褚德光 董尚文 徐建明 王成 王珲 老史
陆军二十师战友合影,左起:董尚文 褚德光 王珲 王成 徐建明
我不习惯闻西藏寺院内的酥油灯、酥油雕塑的味道,只是在布达拉宫广场和大家合影留念,拍了不少布达拉宫的外景小视频和照片。叫了一辆滴滴去游览八廓街。
历史文化名街——拉萨八廓街
进了八廓街,街道非常窄,看着像一条古街,摩肩接踵的人群把街道塞的满满当当,只能跟着人群缓慢的行走。越走越感觉和宣传画介绍的情况差别越大。干脆在空档处贴墙而站,试着在高德地图输入“八廓步行街”,竟然蒙对了。按照导航拐了几个一次勉强能通过两个人的小巷子,大约步行了一百多米,眼前豁然一亮,终于到正街了。
充满浓郁藏文化的街道宽敞整洁,两边有不少有关宗教方面的建筑,有一些已经成为小网红的打卡点;道路中间用浅色条石铺了一条约二米宽的通道,像是专门为虔诚的善男信女磕长头用的,我看见有人在通道上磕长头;不少当地的老人聚在路边聊天;街道上行走的,基本上是外地来旅游的人……
我比较喜欢看宗教方面的物件,遇到不懂的,会请教附近的保安人员。
拉萨八廓街大昭寺
接近八廓街出口,出现了来来往往的人群,还发现了一个寺院,这个不太起眼的寺院,门口有很多人,一打听是大昭寺,这让我有些意外,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大昭寺会隐于闹市之中。真是懒人有懒福,不用东奔西跑,大昭寺就出现在眼前。
下午六点多,来到张莉老师定好的民宿集中。
明天去山南市。和王珲一起寻找他父亲所在部队54军134师野战医院, 1959年平叛时,渡过雅鲁藏布江的山南市泽当渡口。
(未完待续,请看下集)
本刊独家原创 抄袭剽窃必究
作者徐建明 籍贯湖北潜江,1950年1月出生,1968年2月在银川市应征入伍,任骑兵第二师四团三连战士、陆军第二十师五十九团三营七连文书、班长。1971年3月退伍,分配到银川市民政局工作,后调入银河仪表厂,任技术科产品设计员、组织科干事、劳资科副科长。1985年4月调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经济干部处。1990年初调宁夏自治区供销社,历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科技营销处副处长、机关党总支书记、保卫储运处处长及监事会办公室主任等职。西安交通大学毕业,是电气工程师、经济师。多项设计课题和研究成果在自治区获奖。2010年2月退休。
原文编辑:曹益民 赵苏平 巩天宝
本文编辑:徐建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