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太行山下热闹得很,第九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了,跟以往不一样,这次不是一个城市唱主角,主会场定在邢台,石家庄、张家口、保定、邯郸还设了分会场,五座城市凑一块儿办会,这“五市联动”的路子,看着就新鲜。说实话,这事儿不光是办个文旅盛会那么简单,更像是河北在琢磨怎么用文旅打破区域发展的瓶颈,尤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这步棋走得挺有想法。
一、五市朋友圈:破局单打
要聊这五市联动,得先说说它们的“底子”,太行山在河北这一段,正好串起了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五座城,地理位置摆在那儿,本来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里重要的一块。这几年,这五座城各自都在使劲儿发展,比如石家庄,连续三年经济增速在全国42个主要城市里都能排进第一方阵,省会的带动劲儿越来越足;保定更猛,2024年GDP名义增速飙到13.21%,拿了全省第一,看得出来对接京津、联动雄安确实给它攒了不少后劲。
不过光各自厉害还不够,这次联动的关键是“差异化”,张家口借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余热,现在主攻冰雪产业和数字经济,冬天去那儿滑雪的人不少;邯郸是老工业基地,又是历史文化名城,一边琢磨着传统产业转型,一边把文化资源挖出来;邢台呢,既是粮食主产区,新兴产业也慢慢成了气候,之前办的“金沙河红薯岭油菜花赏花季”,就把农业和文旅结合得挺好。老实讲,我觉得这种各有侧重的玩法比“一刀切”强多了,要是都挤着做同一种项目,反而容易浪费资源。
这种联动模式最打破常规的,就是改掉了以前一个城市单独承办大会的老规矩,五座城一起共享资源,比如联合设计旅游线路,一起打“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品牌,规模效应一下子就出来了。本来想拿其他地方的例子对比下,后来发现山东的“黄河入海”文旅联盟也是类似思路,但河北这五市因为都挨着太行山,资源关联性更强,协同起来反而更顺。
二、交通通了:引南方客
五市内部理顺了,要想吸引更多人来,交通得先“给力”。2024年底有个好消息,太行山高速公路漳河大桥建成通车了,这下河北和河南的交界彻底通了,以前河南游客来河北得绕路,现在不用了,车程能缩短不少。而且早几年就出台了《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就是要把旅游风景道和高速网串起来,让游客走得更顺。
交通一方便,最大的变化就是南方游客可能要多起来了,之前河北文旅的主要客源还是京津冀一带,南方游客占比不算高。漳河大桥通了之后,河南、湖北这些地方的人过来更方便了,2025年河北文旅厅还打算搞“太行山水·南方专列”,联合高铁开直达专列。说实话,南方游客的消费力不低,要是能把这部分人吸引过来,对河北文旅来说绝对是个大增量。
不过交通通了只是第一步,服务也得跟上,现在五座城已经开始统一旅游投诉处理机制,还搞了景区联票系统,避免游客跑来跑去麻烦。我之前了解过浙江“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它们就是靠交通互联加服务标准化留住了游客,河北这步跟得挺对,不然光把人引过来,服务跟不上,反而会砸了招牌。
三、文旅赋能:城市转身
其实这五座城以前不少都是靠重工业发展,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转型是早晚的事。而文旅产业,正好成了它们转型的“金钥匙”。比如邢台,有些老钢铁厂遗址没浪费,改成了工业旅游园区,既保留了历史痕迹,又能吸引游客;张家口、保定也在往绿色产业转,文旅带来的不仅是游客,还有新的发展思路。
而且文旅还能和其他产业“搭伙”,邢台的红薯岭、保定的阜平香菇小镇,都搞起了“采摘+研学”的模式,让游客不光是看风景,还能体验农事;张家口弄了“数字冰雪博物馆”,石家庄有“太行文化元宇宙展厅”,把科技和文旅结合起来,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很显然,这种“文旅+”的玩法,比单一做景点要靠谱得多,能让产业链更长。
现在五座城还一起推出了“太行山四季游”线路,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观叶、冬天滑雪,把分散的资源串成了“项链”。之前听说2025到2030年还计划投300亿建太行文旅综合体,目标是年接待游客超1.2亿人次。说实话,这个目标不算小,但只要能坚持协同发展,别半途而废,还真有实现的可能。
说到底,第九届河北旅发大会的“五市联动”,不只是办了一次会,更给太行山沿线城市的发展指了条路,靠文旅把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带动经济。这种模式不光河北能学,其他有相似条件的地区也能参考。未来要是能把这种协同机制做得更细,比如再优化下跨省合作,说不定太行山文化旅游带真能成为带动共同富裕的“活力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