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活人门前有石狮,死人门前有石马”,在中国古代王侯的墓前都有石马、石羊等各种石刻动物。
明代竹刻石,明代画家冯其震画竹,其子冯可宾画石,他们独具特色的绘画技巧和父子通力合作的文风,深得当时书画界的赏识,董其昌为其题词,使这幅作品更为珍贵。
明孔子像石刻
高142、宽79厘米。线刻,画面为孔子像的上半身,像高84厘米。孔子头戴折冠,中掼长簪,冠有丝带系于颌下,眉目清朗,眼神灼烁,美髯飘逸,富有神气。石刻的下部有约600字的撰文,字径2.5厘米,是明衡王的孙子——新乐王朱载玺于嘉靖三十七年所作。撰文如下:恭刻先师孔子圣像记,衡藩新乐王载玺谨,元气萃而玄圣生,喆人萎而梁木坏。夫阴阳变化,象形而发……何足以知之。嘉靖三十有七年岁次戍午夏六月望日。此孔子造像不仅是明代衡王府的遗物,更为珍贵的是朱载玺根据唐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像为蓝本,摹刻出栩栩如生的孔子形象。
明观音菩萨像石刻,观音菩萨,面容丰满,慈眉善目,表情宁静安详,跣足立于波涛之上,下由善财童子及水瓶、柳枝。画面左上方有三竿墨竹,疏密有致,枝繁叶茂,顶天立地。石刻的右边,可这两行小字:“唐吴道子画像,明冯起震添竹重镌”。这件刻石将唐、明两代名家的作品集于一体,更显其珍贵之处。
该石刻纵120厘米,横60厘米。该石刻为阴线刻,观音菩萨头顶披巾,脑后饰有圆形头光。椭圆脸,双眉细弯,眉间嵌有白亳相,眼睑微启,鼻高隆,双唇轻闭,重颌,面部表情宁静慈祥。胸前饰如意形花坠,胸部微袒,着宽袖长衣,跣足立于波涛之上。在观音菩萨的右上方还有三支墨竹,疏密有致,枝繁叶茂,顶天立地,观音菩萨的左上方有一只云雀呈转身飞翔状,观音菩萨脚下的海水中浮着一只净瓶,里面插着柳枝。在右下方是善财童子,双手合十,呈半蹲状。在石刻的左边刻着两行小字:“唐吴道子画像,明冯起震添竹重镌刻。
这几个巨型的古代官员塑像,也是这个展厅的重要展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