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海 阅长城——行走长城文化经济示范带·长城经济篇】
长城脚下 “金豆”出山
——青龙板栗的农旅融合跃升记
有山、有海、有长城,在中国690多座城市中,秦皇岛是将“山、海、城”这三种资源展示得最为集中和明显的城市。
在这里,山海文化和长城文化正日益从历史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文化资产,实现着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生。
《赴山海 阅长城——行走长城文化经济示范带》系列报道,立足秦皇岛“山、海、城”三位一体的独特性,希望通过历史纵深、人文温度与当代传承的融合叙事,立体展现山海之间、长城脚下,文化与经济的活泼互动与生动融合。
两年前,倔强的“三叔”刘会林眼瞅着自家栗林亩产突破300公斤,终于相信了科技带来的“钞”能力;一年前,百峰贸易公司推出的冰板栗、板栗仁等108种深加工产品将附加值提升3倍,营业额达2亿元;今年3月,“青龙板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获批注册,品牌效应直冲线上线下……
古老的明长城蜿蜒起伏,两侧正是青龙满族自治县100多万亩板栗的集中种植区和品质优生区。一颗颗板栗,写下了青龙农旅融合的新篇章,也打开了这里乡村振兴的大门。
一种示范带来观念变革
9月10日清晨,青龙肖营子镇白家店村,77岁的村民赵玉林早早上山来到栗树下收板栗。
远处,古老长城与这片栗林彼此守望。“去年家里这片栗子树,挣了这个数——”他伸出两根手指,又向下翻了一下,“两万八!过去靠它填肚子,现在靠它赚票子,救命粮变‘金疙瘩’了。”
刘建华为栗农讲解板栗树管理知识。
“板栗自然落果才能保证品质……”不远处的栗林里,42岁的刘建华正被一群栗农围着。现任肖营子镇政府党建办副主任的他,是全县知名的板栗技术“土专家”,无偿传授板栗种植、管理知识。
54岁的王静山蹲在树旁,笔记本上密密麻麻。面对记者,他咧嘴一笑说:“以前剪枝全听老人的,老人说剪哪儿就剪哪儿,问为啥?就一句——‘祖辈都这么剪的。’什么‘修剪侧枝’?听都没听说过。收成?那就全看老天爷赏不赏饭喽。”
板栗又被称为“长在树上的海胆”。
“靠天吃饭”的思维跟了王静山大半辈子。直到跟着刘建华系统学习,他才知道板栗树的管理分春夏秋冬四季:“春冬修剪整形,夏管花期前后病虫害防治、抗旱防涝,秋收后也要修剪……”如今他家的300多棵栗树,产量从几年前的1000公斤增加到2000公斤。
说起推广技术,最难啃的“硬骨头”往往是那些最亲近的老辈人。刘建华的三叔刘会林起初对新技术嗤之以鼻,刘建华便从自家栗林“下手”,给三叔“打个样儿”。
2020年到2023年,他家的栗林亩产从100公斤一路跃升至300多公斤。看着侄子栗林里沉甸甸的果实,再瞅瞅自家不足150公斤的亩产,倔强的刘会林终于坐不住了。
两年后,刘会林家的栗林亩产也突破了300公斤。“不仅产量翻了番,树体高度降低了,干活儿也省力了。”刘会林说。
不好啃的“骨头”一口口啃,不好改的观念需群策群力。针对“三叔们”的老观念,青龙满族自治县林业局专门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了板栗产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像我这样的技术员,咱县每村都有两到三名。如今全县100多万亩栗林,板栗良种覆盖率超80%。新科技改变旧头脑,长城脚下的‘金豆子’焕发出新光彩。”刘建华说。
“可不嘛,咱们这片土地厚实、坚韧,绝对会以最大的诚意回报每个辛勤耕作的人。”白家店村党支部书记朱岳峰笑着对记者说,“说起来跟做梦似的,前年咱村板栗年产量还不足20万公斤,去年就打了25多万公斤,人均年收入多出2000元。”
一根链条串活农户希望
9月11日,青龙满族自治县百峰贸易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板栗箱码成了小山。“24小时内必须完成去壳、清洗、速冻、抽真空、充氮、包装,然后发往全球。”公司顾问杜青刚指着流水线介绍。
在百峰贸易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打包板栗深加工产品。
“这批发英国,那批发日韩,还有德国的……”杜青刚言语中透着自豪,“可别小看这长城脚下的‘野味’,去年我们的冰板栗、板栗仁等108种深加工产品卖了两亿元。”
冰栗实现了“长城鲜板栗”的四季供应。
他打开冷藏柜取出一颗“冰栗”掰开:“针对板栗‘半年鲜’的短板,公司创新速冻锁鲜技术,推出这款‘冰栗’,不仅附加值提升3倍,还能实现‘长城鲜板栗’四季供应。”
“去年全县板栗深加工产值已经占板栗总产值的30%,加工销售总额突破4个亿。”青龙满族自治县林业局板栗中心负责人周庆友说。
车间另一侧,五指山村村民李云杰正麻利地打印订单。“家里也有栗子树,男人在管。”她笑着说,脸上洋溢着满足。
“我家的栗子年年送到百峰贸易的收购站,去年卖了3万多元,可不像以前推个破三轮车到处找买家。”让李云杰感到满足的,不仅是自己能在百峰贸易打工挣钱,更是这家始建于1974年的龙头企业,每年收购本地板栗约1.5万吨,直接带动全县357个村、17095户栗农增收。
销路就是活路。
青龙河库区金浅板栗示范园里,栗农孟召乐顶着草帽站在梯子上,一边修剪栗树,一边说:“以前到处求人收,谁敢多种?卖不出去全烂手里。现在百峰贸易、双合盛、润泽板栗……只要栗子好,各家抢着收。”
说到这儿,他利落地跳下梯子,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咱家150亩栗林,一斤按5块钱算,刨去成本,今年稳当儿落袋20多万元。”阳光下,他眼角的笑纹里跳动着金色的希望。
目前,青龙满族自治县板栗产业拥有板栗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8家、板栗合作社1075家、家庭农场480个。“‘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这个链条一串起来,栗农有了兜底的,整个产业也活了起来。”周庆友说。
一个品牌走出诗和远方
9月12日,快递车一辆接一辆驶出青龙镇逃军山村的都源湖电商物流产业园,奔向鳞次栉比的楼宇和纵横交错的巷道,将包装严实的“冰栗”精准投送到顾客手中。
与此同时,高铁货运专列呼啸而过,载着栗丁窝头跨越千里;远洋货轮破浪前行,一颗颗代表“长城味道”的板栗仁被运往大洋彼岸,从乡野山间走向世界餐桌。
这是小板栗串联起的大世界。
满立峰在栗树下直播。
“谢谢这位广东买家的好评,咱家‘冰栗’液氮锁鲜,绝对是四季都能尝到的‘长城味道’。”此时此刻,青龙镇五道沟村“板栗主播”满立峰的直播间里气氛火热,只见他熟练地剥开一颗“冰栗”向屏幕前的网友介绍。
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板栗及深加工产品,去年,满立峰销售了40吨左右板栗,单场直播最高成交额达14万余元,带动村里62户栗农增收。
而这一切,只源于9年前他的外地朋友想吃青龙板栗。
“外地买不到青龙板栗,网上也搜不到,这让我想到开设板栗网店。一开始可不好干了,一天三五单,快递费都赚不回来。2021年,在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加入青龙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参加中心组织的各类电商培训和阿里巴巴乡村人才振兴培训,直播带货才越来越有经验。”同时,满立峰还做起讲师,利用自己的电商经验,帮助企业开通店铺。
“像满立峰这样的‘板栗主播’,咱县有近400人,电商已成为青龙板栗‘出山入市’的爆发点。2023年,全县网络零售额22.6亿元,2024年就跃升至26.07亿元,特色农产品约占60%以上。”都源湖电商物流产业园相关负责人王强介绍。
青龙板栗的线上售卖如火如荼,线下品牌化之路也越走越宽。
游客在板栗深加工产品展示区参观。
今年3月,“青龙板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获批注册,品牌效应直达消费终端——盒马鲜生、好利来、大润发、胖东来等大型商超里,贴着“青龙板栗”商标的产品摆放在货架上;在日本市场,青龙板栗深受消费者青睐140多年;“冰栗”“栗丁窝头”等青龙板栗制品产品远销韩国、美国、加拿大、匈牙利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品牌效应的延伸不止于此。“每年栗花节和板栗采摘季,房间都要提前半个月预订。”隔河头镇大森店村党支部书记鲍际英指着村中民宿后山的栗林说,“游客冲啥来?就冲这满山的栗树和地道的板栗炖鸡、栗丁窝头,还有打栗子的乐趣呗。”
记者手记
古老与清新的碰撞
清晨的阳光掠过百年栗树粗糙的树皮,照见缀满枝头的栗苞。这一刻,古老与清新的碰撞,仿佛昭示着青龙板栗产业的根系已坚韧地深扎泥土。
在刘建华的剪枝刀下,我读到变革的必然。他展示修剪技术时,十几位栗农举着手机录像。有人小声嘀咕:“祖宗的法子不灵了哩。”科技赋能的背后,是新一代农人对土地的重新理解。当亩产从100公斤跃至300公斤,改变的不仅是数字,更是“靠天吃饭”的宿命。
夏日里,栗树开花的时候,赵玉林老人曾将编好的栗花辫塞给我说:“带到城里去,能熏蚊子,也让年轻人记得这栗花的来处。”
既念旧又追新的青龙人通过小小的板栗,找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相信这片肥沃的土地必将给予他们丰厚的回报。
文/记者:张玫
图/记者:刘剑
通讯员:崔岭
编辑:张程程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