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卞广军
车出了南召县城,向西南行约四十里,离开大路,沿乡村公路复行约二十里,到了五朵山下。
抬头极望,不见其顶,惟见白云在山腰舒卷。在这儿是望不见顶的,因为山上有山,最高峰离山根极其遥远。从这里上山的路是北路,从山根往南行四五里,也有一条上山的路,俗称南路。五朵山旅游管理部门规定,上山必须走北路,下山走南路,为的是道路陡峭,免生意外。过去或很早时候,人们上山愿意走哪条路就走哪条路。
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上山,走的应该就是南路。他出南京城,一路北来,经汉口、荆州入邓州,绕过南阳,到五朵山下,正是到了偏南的山根,自然就从那儿上山了。
水泥路从山底向上蜿蜒延伸。某些地方,急转弯,形成六七十度的角,一边是悬崖;车到了角的顶点,开足马力,呼啸而上。从山根到峰巅,这种情况不下五处,所以车子小心、机智地攀爬,慢时如同蜗牛爬行,快时好似箭簇疾飞。坐在车内,想象着当年朱允炆上山的情形。那时他被封为太子,他的爷爷朱元璋死了,他就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帝宝座,是谓建文帝。他的叔叔一燕王朱棣不乐了,在他任皇帝的第三年,举兵南下,要夺取皇帝宝座。朱允炆早就厌腻了帝王生涯,在他内心深处,有一种愿望,那就是在某座与世隔绝的大山上,深深地思考社会,思考自己的人生,然后整理和阐释世人难以预料的思想。
那时朱允炆来到五朵山下,向上眺望,不由惊叹,却见一老翁在他身边牧牛,神情悠然,旁若无人,心生好奇,下了马,前去搭讪。牧牛翁过去数十年在外贩卖骡马,南北闯荡,见多识广,今见这位年轻人细皮嫩肉,举止文雅,谈吐不俗,猜想十有八九是做官为宦的,听口音是南边的,那就离京城不远了,不由大骂:当今皇上是狗日的,夺了侄子的天子宝座,天下才太平几年啊,朝廷就出乱子了!
朱允炆途中已访了几座山,都不如意,见这山高不见顶,葱葱郁郁,似乎藏着什么气息,便下定决心归宿此山。于是把马缰绳交给牧牛翁,那是蒙古马,鸣声如雷,奔驰如风。他如若不下山,这马就永远属牧牛翁的了。牧牛翁迟疑半天,说也好,用得着的时候,就去山口找他,那村上只他一家。
山腰有较平缓的地方。车停住,大家下车休息,俯望山下景色。不知朱允炆上山可顺利?南路比北路陡峭得多,现今早开辟了宽阔的路径,不管乘车或步行,都比较顺畅。而在那时,定然是另一种情形,一片蛮荒,草、藤、树恣意生长,互相攀扯,地上应该是没有路的,艰难之状,可想而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