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车七拐八绕,在街道上穿行,约莫一个小时后,车辆才缓缓停下,我们终于抵达到北京后的第一处用餐地。车门刚打开,孩子们就像出笼的小鸟般涌了下去。
走进饭店,一股热气裹着饭菜香扑面而来——北方菜馆特有的醇厚香气,和江南的清淡风味截然不同。服务员领着我们来到二楼的大包间,餐桌上已经摆好了碗筷,盘子里盛着热气腾腾的菜:酱色浓郁的京酱肉丝带着一沓薄饼,金黄香脆的小酥肉泛着油光,炖得软烂的西红柿牛腩飘着葱花,还有清炒时蔬和紫菜蛋花汤,荤素搭配得正好。
孩子们纷纷找座位坐下,有的已经拿起筷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菜盘,惹得汪总笑着说:“别急,等菜齐了再吃,没人跟你们抢。”
其实这顿饭菜算不上特别美味,但或许是一上午的奔波耗尽了体力,又或许是“北京第一餐”的新鲜感作祟,孩子们个个吃得格外香甜。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我自己也多吃了半碗饭,心里想着:“只要孩子们吃得开心,这趟旅程就成功了一半。”
两点整,我们酒足饭饱地走出饭店,再次登上大巴,前往此行的第一个景点——中国科学技术馆。
车子驶近科技馆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叹。这座建筑实在太特别了:整体是银白色的流线型设计,像一艘停泊在陆地上的宇宙飞船,外层的玻璃幕墙反射着蓝天,不规则的钢架结构穿插其间,既有科技的冷峻感,又不失艺术的灵动。下车后,孩子们忍不住围着场馆外的“未来之门”雕塑打转,那是一个由金属线条组成的抽象门形,阳光透过线条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
踏入馆内,凉爽的空调风瞬间驱散了外面的燥热,甚至有人大喊道:“总算活过来了!”大厅中央矗立着一个巨大的地球仪,蓝色的球面标注着世界各地的科技场馆,孩子们立刻围了过去,踮着脚找“中国”的位置。导游笑着说:“大家别急,接下来我们会依次参观‘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这几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惊喜,注意跟紧队伍,别掉队哦。”
我们率先来到“探索与发现”展厅,这里充满了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展厅里有各种互动装置:有“声音的奥秘”展台,孩子们对着话筒说话,旁边的示波器就会显示出声音的波形,有人对着话筒大喊“我是奥特曼”,波形图立刻变得起伏剧烈,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有“光影魔术”区域,通过调整镜子的角度,能让光线在暗箱里形成不同的图案;还有“电磁探秘”展台,孩子们用手触摸金属球,头发就会一根根竖起来,像小刺猬一样,每个人都笑得前仰后合。
最让孩子们着迷的是“宇宙探索”展区,天花板上悬挂着巨大的星球模型,蓝色的地球、红色的火星、黄色的土星,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展柜里陈列着神舟飞船的模型,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五号,一步步展示着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当看到神舟飞船返回舱的实物时,孩子们都屏住了呼吸——这个银灰色的“大家伙”表面有明显的烧蚀痕迹,那是它从太空返回地球时,与大气层摩擦产生高温留下的印记。
“张老师,这个就是航天员叔叔回来时坐的吗?”一个小朋友指着返回舱问。我点点头,给他们讲起了中国航天的故事:“这个应该是1999年发射的‘神州一号’,当时还无法载人,后来杨利伟叔叔乘坐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我国才有了真正的载人飞船,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天宫’,有了月球探测器‘嫦娥’,有了火星探测器‘祝融’,中国的航天事业一直在进步,看到这些成就,是不是觉得特别骄傲?”孩子们纷纷点头,李之尧、徐天添、周仪楷、姚佳圆、姚佳茵、郑一涵还排着队,在返回舱前拍照留念,每个人都笑得格外灿烂。
然后我们来到“科技与生活”展厅,这里简直是孩子们的乐园。展厅里最热闹的是机器人表演区,被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全是孩子。我带着几个孩子挤进去,看到一个仿人机器人正在随着音乐跳舞——它穿着银色的“衣服”,脑袋能灵活转动,手臂和腿部的关节能做出各种动作,一会儿转圈,一会儿踢腿,甚至还能做弯腰、跳跃的动作,动作流畅得像专业舞者。孩子们看得眼睛都直了,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在这个展厅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互动项目。我带着李之尧来到人脸抓拍系统前,这个系统能通过人脸识别,匹配出与使用者最像的名人。李之尧站在摄像头前,系统“咔嚓”一声拍下他的照片,几秒钟后,屏幕上显示出匹配结果——他居然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蹦床冠军董栋有78%的相似度。李之尧看到结果,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
旁边的机械臂体验区也很受欢迎,孩子们可以通过操纵手柄,控制机械臂完成抓球、投球的动作。有个小朋友尝试了好几次,终于让机械臂抓住了一个红色的小球,然后精准地投进了旁边的球篮里,他兴奋地大喊:“我成功啦!”其他孩子都纷纷为他鼓掌。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火箭发射项目,这是一个团队合作项目,需要几个孩子一起动手,将火箭的箭体、燃料舱、尾翼等部件拼接起来,拼接正确后才能按下发射按钮。一开始,孩子们各自为战,有的想先装尾翼,有的想先装燃料舱,有的则在旁边捣乱,拼了半天,火箭还是散架的,有人开始不耐烦,甚至说“不好玩,我不想玩了”。
汪总看到后,走过来鼓励大家说:“你们别急,团队合作要听指挥,我们先分工,一个人负责装箭体,一个人负责装尾翼,一个人负责装燃料舱,互相配合才能成功。”在汪总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装箭体,小心地将各个部件对齐;有的负责装尾翼,确保尾翼安装牢固;还有的负责装燃料舱,仔细地将燃料舱固定在箭体上。其他孩子在旁边加油助威,遇到问题一起商量。
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火箭拼接成功了。按下发射按钮后,只听“嗖”的一声,火箭模型腾空而起,沿着轨道飞到展厅的天花板附近,然后缓缓落下。孩子们都开心地拍起手来,有的甚至跳了起来。我赶快打开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幕——照片里,孩子们围着落下的火箭,脸上满是兴奋和自豪,阳光透过玻璃墙洒在他们身上,像镀了一层金边。
当火箭模型缓缓落下时,所有孩子的目光都紧紧盯着它,仿佛自己真的变成了航天员,正在见证火箭发射的壮观时刻。有个孩子小声说:“张老师,我以后也想当航天员,坐真的火箭去太空。”我摸了摸他的头,说:“只要你努力学习,将来一定可以实现梦想。”
最后,我们先走进“华夏之光”展厅,一进门就被浓浓的历史感包裹。这里展示的是中国古代的最高科技成就,最热闹的要数四大发明展区,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各种文物复刻品:有战国时期的司南,青铜做的勺子轻轻转动,始终指向南方;有汉代的造纸术复原模型,工匠正在演示“漂絮成纸”的过程;还有北宋的活字印刷版,一排排小巧的泥活字整齐排列,仿佛能看到毕昇当年的智慧。继续前行,地动仪模型前也围满了孩子,一个穿蓝色短袖的小男孩指着模型上的龙首,好奇地问:“老师,这个龙嘴里的球掉下来,是不是就代表地震了?”
我蹲下来,和他一起读展柜上的说明文字,告诉他说:“这个地动仪是张衡发明的,里面有个‘都柱’,当地震发生时,都柱会向地震的方向倾斜,带动龙首吐球,下面的蟾蜍就会接住球,这样人们就能知道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啦。”他听得入神,伸出小手,想摸摸蟾蜍嘴里的铜球,我急忙拦住他说:“只能看不能摸哦,我们要爱护文物。”
在“华夏之光”展厅里,还有两个大家伙让孩子们挪不开眼——一个是水利水车模型,巨大的木质转轮直径有三米多,水流从上方的水槽里倾泻而下,冲击着转轮上的木片,转轮缓缓转动,带动旁边的木勺将水舀起,输送到“田垄”里,模拟古代的灌溉场景;另一个是巨型织布机,机身由上好的硬木制成,上面缠绕着五颜六色的丝线,织布工人的蜡像坐在机前,双手正在摆弄梭子,仿佛下一秒就能织出美丽的锦缎。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导游提醒我们要赶赴下一个景点,孩子们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科技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