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
今早乘动车由永济北站到运城北站。于上午9点多抵达运城北站。

具体安排前是:包车去万荣看东岳庙飞云楼、后土祠秋风楼。这样加上永济鹳雀楼、介休祆神楼,山西四大名楼就都看全了。

万荣东岳庙飞云楼 南距运城北站40多公里。上午十点半赶到东岳庙。东岳庙位于万荣县城内西大街,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至大德元年(1291—1297年)。中轴线主要建筑:飞云楼、午门、献殿、香亭、东岳殿、阎王殿。

飞云楼坐北朝南,明三层暗五层,高23.19米,十字歇山顶。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清代重修飞云楼。全国解放后飞云楼又多次修缮。最后一次修缮于2014年竣工 。


飞云楼平面呈十字形。楼在内槽四角立四根通天金柱,从底层直达顶层。四柱间分层设额枋、间枋、地板枋、穿插枋等多层枋材相连贯,形成正方形筒式框架。作为整个建筑的骨干。


飞云楼是中国纯木质楼阁建筑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与应县木塔一起被称为“南楼北塔”。一楼内存有明清石碑。


飞云楼后面就是午门,午门面宽七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内部放置28通功德碑。

午门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明代对午门曾进行过结构性修缮。现存午门 主体为元建明修的遗构。清代曾做过正常修补。

走过午门,就来到了献殿。献殿也是元代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原为古代陈列贡品、祭祀遥拜的地方。

现在献殿里面是东岳庙附近城关小学“飞云工匠”手工作品展室。孩子们的参与给古老的殿宇,带来了勃勃生机。


走过献殿就是香亭。香亭也称“献亭”,平面呈正方形,十字歇山顶,坐北朝南。香亭四角支撑为四根蟠龙石柱。四周围有石狮栏杆、围栏。


香亭紧连后面的岱狱殿。但结构上并没有链接。岱狱殿也是正殿,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廊柱也是盘龙石柱。正殿是飞云楼后面三座元代建筑中最最主要的殿宇。里面供奉着东岳大帝。




走过大殿,穿过一座小花园,就是阎罗殿。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

里面供奉的是地藏菩萨。两侧是十殿阎王。

阎罗殿后面是一座卷棚顶的小房子,这里就是地狱了。门上挂着锁头,意思是不让游人走进。不然,人们也忌讳下地狱。[奸笑]


后土祠秋风楼 东北距飞云楼也是40多公里。中午时分,我们赶到了祭祀后土最古老的祠庙——后土祠。


万荣后土祠位于万荣 荣河镇。西、北两面紧临黄河、汾河。依山傍水,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始建后土祠。其历经两千余年沧桑巨变,现存建筑以清代重建为主,融合了宋元遗构。


下图就是后土祠的山门。转过来,后身是一座戏台称:过亭台。


过亭台两侧是钟鼓楼。然后是思源亭。思源亭前面的两根旗杆,称日月旗杆。竖立于清咸丰年间。旗杆由石头雕刻而成。每根是三节组装在一起,高高耸立。后来被黄河淹没。捞回来后,只剩一节了。现高度仅为过去的三分之一。

思源亭后身是两座戏台。一称道家台,一称佛家台,前面还有一座过亭台。此三座戏台组成品字形。这也是好戏连台。

接下来就是“龙凤柏”。龙凤柏象征着黄天和后土。东侧的凤在飞舞,西侧的龙在奔腾。

龙凤柏后面两侧是五虎殿和五嶽殿。五虎殿单檐硬山顶。面宽、进深各三间。殿内供奉着三国里的伍员虎将。店内楹联为:在世扶蜀五虎将,归天护脽(shui)一殿神。
五嶽殿和五虎殿是对称建筑。殿内供奉五岳大帝。店内楹联为:嶽府称大帝,脽宫为御林。殿前的两棵盘龙石柱为明正德年间的遗存。
五嶽殿前是一组“铁杵磨针”的装置。寓意: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意志。孩子们正在努力地抽动铁杵,相信,只要坚持到底,铁杵就一定会磨成针。
龙凤柏后面就是献殿。献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由四个门洞和24根立柱组成。代表一年四个季节和二十四个节气。献殿为清代建筑,保留部分明代遗构。清同治九年(1870年)因黄河水患迁建至现址。
立柱下的柱础石刻有神态各异的石狮48只。门额上方刻有:履中、寅畏、蹈和、虔恭,八个大字。
献殿自汉代起便是祭祀后土的重要场所。历经汉武帝扩建、唐玄宗修葺、宋真宗御书碑刻等事件,逐渐成为国家祀典的核心建筑群。殿内存有珍贵的《轩辕扫地碑》。献殿紧连其后的是正殿。

正殿位于建筑群的中心位置。供奉着后土圣母。后土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殿内正中塑后土娘娘真身。两侧为其化身,东为送子娘娘、西为赐药娘娘。保护着芸芸众生的健康与延续。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硬山顶,悬山顶,五架梁前后搭牵,屋顶琉璃卷边。两侧设八字影壁。殿外木雕、砖雕、石刻、琉璃均为祠内之建筑精华。
主殿斜后方是座碑亭:

秋风楼位于祠的最后面。凭河而立,巍峨壮观。也是最让人瞩目的。汉武帝刘彻一生六次巡幸河东,五次祭拜后土。并留下诗篇《秋风辞》。为纪念汉武帝,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将汉武帝的《秋风辞》镌刻于石碑上。

清同治年间荣河知县戴儒珍为纪念汉武帝赋诗特修此楼。将汉武帝的《秋风辞》碑刻,收藏于秋风楼内。
秋风楼楼高32、6米,三层四檐十字歇山顶,明三层、暗五层设计。建于高大的台基上。台基东西贯通一条古道。因战国时期魏国张仪经此道入秦拜相,此道又称张仪古道。台基两侧各雕刻匾额一方:东“瞻鲁”、西“望秦”。


遥望东去黄河水,辞别岸边秋风楼。敬仰过往祖先,感恩皇天后土。华夏故土——我们永远的家。

(待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