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卡大学的红土路,满墙滚烫的色彩与文字,每一笔都藏着对国家是什么的追问,每一面墙都在诉说没说出口的心声。它们究竟藏着怎样的答案,竟让人看一眼就心头发紧,既愤怒又热泪盈眶?
当我的帆布鞋第一次踩上达卡大学的红土路,榕树广场的浓荫就把我裹进了一种滚烫的氛围里。不是孟加拉国的潮热,是墙上那些色彩在烧。
宿舍楼的砖墙、师生活动中心的回廊、甚至食堂外的矮墙,到处都是青年们的呐喊,红的字像心跳,黑的墨如惊雷,这些涂鸦哪里是什么街头艺术?分明是这个国家最年轻的心脏,在墙壁上有力地搏动!
谁能想到,百年校史的达卡大学,最鲜活的历史注脚竟写在墙上?威廉・范・申德尔说孟加拉国的民族认同藏在修辞里,可我亲眼看见,那些认同就泼洒在每一寸墙皮上。
1971年的独立荣光、70年代的理想失落、90年代的抗争浪潮,还有2024年反配额运动里的怒吼,都被学生们一笔一画刻进了这里的风景。
走在校园里,每转过一道墙,都像翻开一页发烫的日记,字里行间全是我们是谁的追问。你看那道鲜红底色的墙,我需要能够告诉我的孩子,我没有保持沉默。
这句话像根刺,扎在每个路过者心里。反配额运动时,我见过学生们举着标语走过榕树广场,他们的声音嘶哑却坚定。现在这些声音凝固在墙上,成了不会褪色的誓言。
他们在反抗什么?是官方那套空洞的民族主义说辞,是把国家历史简化成几个节日的傲慢,是把多元声音塞进暗角的霸道!这哪里是涂鸦?是青年们用颜料守护的记忆,是对包容国家的深情呼唤!
还有那幅画着国旗红圈的涂鸦,问得多尖锐啊,随着流血的增长,红色圆圈半径的什么增长了?从小被教导国家是烈士鲜血换来的,可这些年轻人偏要问出真相。
如果牺牲只换来了权力垄断,只换来了不公与沉默,那烈士的血岂不是白流?我曾在语言课上和孟加拉同学争论民族主义,他指着这面墙说,我们的民族主义不是纪念馆里的照片,是要让牺牲真的变成平等!
是啊,这些涂鸦在替无数沉默的人发问,一个只讲牺牲不讲权利的国家,算什么真正的国家?最让我心头一震的,是那句如果你站出来,你就是孟加拉国。
没有孟加拉国人的标签,没有族群的划分,就这么直白地把个体和国家绑在一起!我见过举着这个标语游行的女生,她的纱丽上沾着尘土,却笑得无比明亮。
这就是他们要的认同,不是别人定义的你该是谁,而是你做什么,国家就是什么!
在那些被族群、宗教割裂的讨论里,这句话像一束光,照出了最朴素的真理,国家从来不是某个精英的私产,是每个敢站出来的普通人!
更动人的是那面写着多个民族的国家的墙,加罗、查克玛、玛尔玛……那些我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的族群名字,密密麻麻排在一起,像一幅鲜活的文化地图。
我认识一个加罗族的学生,他说以前别人总叫他们部落,直到这些名字出现在墙上,他第一次敢在课堂上说我们也是孟加拉国。
这些涂鸦哪里是文字?是给少数族群的身份证书,是对单一民族神话的勇敢驳斥!
离开达卡大学那天,榕树广场的墙又多了新的涂鸦,是用粉笔写的,歪歪扭扭却很有力:我们的声音,就是国家的声音。
风一吹,粉笔灰会散,但那些刻在心里的认同不会。这些墙知道,孟加拉国从来不是一本写死的历史书,是无数年轻人用追问、用抗争、用热爱写成的活教材。
原来最深刻的身份认同,从不在宪法里,不在演讲中,就在这些滚烫的墙壁上,在每个敢说我是孟加拉国的年轻人眼里。这面墙,比任何纪念碑都更懂这个国家的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