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很早年听说这个地方,也是因为有本村的乡亲落户那边,而且听说那里号称“塞上小江南”,土地肥沃,雨水丰沛,十分富饶。
然百闻不如一见,盛夏时节,趁着工作不太忙,加上爱人老家来了亲戚,我们便相约着驱车一道奔向了那里。
出发时,巴彦淖尔这边天只是有些阴,没有要下雨的迹象。几个人一路有说有笑,我在脑海里想象着“塞上小江南”的情景,也想象着发小梁士珍如今的模样。曾经的他,圆圆的脸蛋,明亮的眼睛,一说话总是先大声地笑起来,逗得大家也会跟着他一起发笑。
我在记忆里使劲挖掘着对他的印象,但都是停留在孩童时期。我俩同岁,那时我贪玩又淘气,而他因为是家里的老疙瘩,小名就叫“老孩子”,听名字就像是长不大的孩子,上边有哥哥姐姐,加上有母亲的庇护,他小时候很少干农活,比我要幸福得多。我们那时暗地里都特别羡慕他,觉得他才是真正的自由之身。
因为妈妈是村里的接生婆,哪家年轻的媳妇生孩子,哪怕是三更半夜,都会请阿姨出马,特别是遇到难产时,人们会优先想到老人家。同时,阿姨在某些疾病的治疗方面,也有自己的土办法,或者叫绝招,效果非常好,我上初一时患了红眼病,最后眼睛磨得彻底睁不开了,也是阿姨用草叶子沾着凉水给治好的,而且至今没再犯过,所以印象尤其深刻。
老孩子爹妈四十多岁时才有了他,也算是中年得子,所以尤其娇宠。同龄的我们去滩里放牛、拾粪,去地里拔猪草兔子草,老孩子基本不用干这些。他的童年主要是玩耍,到草滩里沿着莲针堆找雀窝,捡鸟蛋,要不就是手里抡着一块熟铁疙瘩,上边带着两个孔,据说是从什么机器上拆卸下来的“武器”,在街里和孩子们一起“打钢”,输赢都是用地里的豆子抵账,过得那真叫个快活!
不知不觉间,天开始下起了雨,而且越是临近银川市区,雨下得越大。高速上的车辆,为了保障行车安全,也纷纷降低了速度。有急着赶路的从身边驶过,溅起的水花会泼出好远,有的都能飞到路边的绿化带里,有的会溅到别车的挡风玻璃上,需要急速刷干净才能看清前边的路。
偶尔摇下车窗,密集的雨滴迅速沁入车内,那清凉的水汽扑面而来,哗哗的雨声更是不绝于耳。但放眼望去,透过被雨滴模糊了的视线,还是可以看到沿途的庄稼长得异常茂盛,一人多高的玉米早已抽穗,仔细看,发现玉米茎秆上从上到下已经结了不少棒棒,绿色的青纱帐更是密不透风,静默在丰沛雨水的浇灌中。不远不近的向日葵,像正在忙着长身体的孩子,向上窜着个头,在风雨里摇摆着身姿,有不少都冲天结出了骨朵,黄黄的花瓣耐不住季节的引诱,从骨朵里探出了头。谷子,黍子也不甘落后,低下了沉甸甸的穗头。倒是刚刚收割过的麦田,此时正露出黄灿灿的脊梁,掩映在不远不近的绿色里。
好一个“塞上小江南”!果然名不虚传,庄稼长得这么好,沿途都很少能看到裸露出来的土壤。黄河水流经这里,形成了富饶的冲积平原,让田野得以充分的灌溉。之前我就听说过,这里也属于河套平原,属于“前套”,而巴彦淖尔那边属于“后套”。
这空档,我给发小发了条信息,“我今天中午到银川,晚上你留点儿时间!”
我知道发小梁士珍白天比较忙,他在工地上干着水电活儿,根本抽不出空来。现如今生意不好做,项目不好干,每个人都得养家糊口,耽误一天就是一天的工钱。我需要等他闲下来,再好好地叙旧。
中午时分,我们驱车进了银川市内,但雨水一点都没减小,依然在不停地哗哗。老城区有些地段在修路,据当地的大姐说,这也是为了改善陈旧的排水管网,不至于一下大雨就到处积水。大姐说的没错,视线所及,自行车道,机动车道低洼的两侧,也都积满了水,一下两下根本排不掉。有车经过,行车道马上会漫过水,连交通指示线都淹得看不清了,而自行车道更成了一片汪洋,尤其是十字路口的边角处,积水都能淹过小腿。这也是当下不少城市的通病,下大雨总会积水漫流。
到了饭点,车上的我们也都饿了,寻思着蹚过水,找家富于当地特色的小饭馆,饱饱肚子。
停了车,几个人打着伞,冒雨冲进了一家写有20年老字号的饭馆——德盛楼精品私房菜馆,因为下雨,店里人不多,老板娘倒是很热情,忙着推荐一些特色菜。我们匆忙间点了几个小菜。听得见,大家也都饥肠辘辘了,靠着窗边,大家都盼着菜能早些上来,以便果腹。
不大一会儿菜上来了,这才发现菜里全都有辣椒,用老板娘的话说,“我们这里人,离了辣椒吃不下饭。”我们也才知道,位于西北的银川,也是无辣不欢。爱人吃不了辣椒,只得硬着头皮用筷子捡起绿菜叶,在水里涮了涮再吃。
也许是真的饿了,不一会儿盘子里的菜就被风卷残云,连盛上来的米饭也被吃了个净光。堂哥觉得不过瘾,又额外挖了一勺辣椒,将新添的米饭也吃了。
饭后,雨渐渐小了,但雨水管里的水还流的特别急,冲击在台阶上,泛着急促的白沫,像掺了洗衣粉一般。而发小梁士珍也回了信儿,说晚上下了班,早些等着我们。
银川有个著名的景点,那便是“西部影城”,据说有好多影视剧都是在这里拍摄的。按捺不住好奇心,我们决心前去一睹为快。
按着导航到了西部影城,在一巨幅明星图片的墙上,我发现了醒目的宣传语,“一位作家,两座古堡,满天明星,深厚文化,打造成中国优秀旅游景区。”这里说的一位作家,即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是他创办了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并让破旧的明朝遗留下来的军事遗迹——镇北堡,得到了有效的维修和保护,并“让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宣传语)”。而他本人,更是有九部文学作品先后被搬上银幕,像大家熟知的《灵与肉》改编的《牧马人》,还有《肖尔布拉克》等。可以说,西部影视城的诞生与张贤亮的努力和才情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它也成为了张贤亮先生文学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而著名的《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红高粱》也曾在这里取景。
景区的一块木牌子上刻着“文化是生产力”,一点也不假,文化背后潜藏的价值源源不绝。步入景区,那古朴、荒凉、粗犷又富于西域风情特色的建筑似乎还在耳边吟唱着古老的西夏王朝曾经的辉煌,而那满布各色剧照的长廊似乎还在演绎着人山人海的热闹,一句“美丽的紫霞仙子,我在这里等你”,让人不禁又羡慕起那美丽荒诞的爱情……
影城里边很大,有明城、清城和老银川一条街等,谈不上多么精致鲜亮,但置身其中,特别是看到墙上那些反映过去时代的老照片,农耕作业的老物件,自己仿佛又完成了一次穿越,忍不住想要致敬那个物质匮乏但精神生活又十分火红的年代。
太阳渐渐西斜,而雨也早已停了,踩在景区泥泞的土道上,忍不住有些留恋。然而因为时间的关系,没能全部逛完,就当是留了些遗憾,下一次留出充裕的时间,继续感受和体验。
银川,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的宁夏平原中部,西依贺兰山,黄河从境内穿过,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而且历史文化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特别是得益于大自然的恩驰,银川气候不冷不热,北纬38°的地理位置,充足的光照,昼夜温差明显,让贺兰山东麓近30万亩的高标准葡萄园,酿造出了“紫色奇迹”,酿造出了驰名中外的高端葡萄酒,实在值得来这里的朋友尝上一尝。
我和爱人也没耐住这般诱惑,黄昏时转了几家酒庄,在没法品尝的情况下,直接在一家的地下酒窖里分别搬了两箱不同年份的葡萄酒,运回去慢慢品尝。
发小梁士珍在订好的回民饭店里早已等不及了,不时地催问我们走到哪里了。一路上,我不停地想象着他现在的模样,“还是小时候那圆圆的脸庞吗?还那么爱笑吗?”
或许是心理感应,在我们快要到时,我一眼就认出了等在路边的他。下了车,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但他的脸已经不如小时候那么圆了,相反变长了,脸上的皱纹凸显出历经岁月的沧桑,,而鬓角的白发也明显多了起来,头顶稀疏了,但这毫不掩饰他的热情,拉着我便向饭店里走去。
发小梁士珍的爱人和孩子也来了。服务员忙着上菜,回式手把肉,烤羊排等,摆了满满的一桌,而我俩紧挨着,不停地叙起了旧日的家常。小时候的那一幕幕,一起打闹,一起玩耍,就像还发生在昨天一样。说起我们一起成长过的村庄,那更是如数家珍,一家都不落,特别是说起村里的人和事,我发现我们有着共同的观点和看法,这禁不住拉近了我们相隔了将近四十年的距离。人不亲土亲,不论我们离开家乡多少年,那始终是我们心灵里不忘朝圣的地方。
梁士珍也是想我之所想,特意让爱人给我们带了银川的特产,那就是产自这里的枸杞,而且还是头茬的,红红的色泽,饱满的颗粒,我爱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说谁都舍不得给,要留着自己享用。
在一起相聚的时间总是很短暂,我俩顾不上吃什么菜,却把分别后的家常拉了又拉。问起阿姨的身体,梁士珍告诉我,老母亲现在跟着他,九十多岁了,除了耳朵背一些,身体依然健康,偶尔有个头疼脑热,吃颗去疼片或安乃近就解决问题了。用他的话说,老母亲的身体,也是拜当年她老人家救人救新生婴儿健康平安所赐,善心结善果,福如海,寿比山。
早些我也通过乡邻们说起过,发小梁士珍是个孝子,工作之余,只要有时间,就躬膝于老娘身前,悉心照料。前些年工作忙,日子过得紧,也总会抽时间跑上千公里,回去看望年迈的老娘。作为同龄的人的我,也不无感慨,“当年你老娘没有白疼你呀!”
饭毕分别时,我和发小梁士珍依然依依不舍,他邀请我不忙时再来银川,而我也是在饭间才得知,这里有黄河水的灌溉,还可以种水稻,而且种出的稻米尤其好吃,劲道又富含营养,这忍不住又让我生出一丝念想,下次来一定放慢脚步,好好品味一下这里的特产,不仅有飘香的葡萄酒,宁夏红(枸杞酿的),闻名全国的稻米,还有这里的文化,需要沉下心来,用心慢慢品味和思量……
注:以上内容均经过文学加工,不针对任何个人及单位,请勿对号入座。
作者简介:蝌蚪,曾用笔名辛巴!祖籍河北坝上,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因为父母早早病故,少时的苦难经历,过早地体味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促使他在91年开始创作。但家乡始终是他念念不忘的根,创作题材多来自塞北坝上。写作近三十年来,已完成200余万字,有小说,诗歌,散文发表于《鹿泉市报》,《张家口日报》,《鸳鸯河畔》,《江山文学》,《当代文学(海外版)》、《散文风》、《民间故事选刊》、《燕赵晚报》、《时代报告》和微信公众号等刊物和网络媒体上,共计100万字余。出版有散文小说集《乡土》,散文集《乡恩》,长篇小说《乡望》。
坚守信条:尽管苦难历练了岁月的沧桑,但依然阻挡不了我热爱生活的勇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