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磨沟区,有一个名字深深烙印在几代人记忆里——一号立井。它曾经是全疆产量最大的煤矿,是新疆工业发展的源头,更是无数家庭生计与梦想的起点。而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这片土地,看到的已不再是昔日黢黑的矿井、轰鸣的采煤机和满身煤灰的矿工,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融合国风与潮流、保留历史温度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文化体验馆。
对于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居民而言,这种变迁不只是时代的进步,更是记忆被重新擦亮、情感被再次凝聚的过程。今年72岁的赖建忠老人,曾在采煤三队一线挥洒青春。回忆起人工采煤的岁月,他说:“那时候采煤全靠一镐一镐地刨。升井时全身黢黑,只有牙齿和眼睛是白的。”
如今,他踱步至由老旧工业设施改造而来的一号立井国风国潮体验馆,看着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成为年轻人拍照打卡、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空间,不禁感慨:“真好,旧厂房不仅没有荒废,反而活出了新样子。”
这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体验馆,并未刻意抹去历史的痕迹。红砖外墙、钢铁框架、工业桁架……依稀仍可辨认出昔日的煤矿风貌。但步入内部,却是另一番天地:馆内匠心打造了国文馆、工业馆、记忆馆、国学馆、国服馆等八大主题空间。在国文馆,居民捐赠的泛黄粮票、油票、肉票和承载荣光的证书静静诉说着往昔岁月;工业馆陈列着井下使用过的老物件,仿佛能触摸到矿工们的汗滴与温度;记忆馆则生动再现了七八十年代矿工的生活场景,浓郁的时代氛围扑面而来。
许多老矿工的子女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这里,一边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讲述从前井下工作的故事,一边陪伴孩子试穿汉服、体验剪纸、书写毛笔字。“我爸以前就在这煤矿里挖煤,”带着女儿前来参观的刘淑英说,“现在我能在这里告诉她,爷爷以前的工作是怎样的,她也可以在这里学到爷爷那种不怕苦的精神。”
改变的不仅是空间的功能,更是一代人的身份与记忆的延续。热汗古丽·依地日斯今年64岁,她的父亲是1958年苇湖梁煤矿建矿的第一批工人,1979年刚满18岁的她也走进煤矿,成为一名压风工。她说:“我们那时候各民族工友之间互相帮助,谁家里有人病了我们就替他们顶一天,矿区内互帮互助的风气特别浓厚。”
在体验馆东侧,苇湖梁街道还新建了一排怀旧小平房,还原20世纪80年代矿工的生活场景。老式的收音机、电视机、写字台、五斗橱……屋内陈设着灶台、锅碗等生活老物件,勾勒出那个年代朴实而温暖的生活图景。
“当我知道社区在征集老物件的时候,我非常激动,心想太好了,我能把我珍藏了很久的老物件以展出的形式保留下来了。”居民朱孝英说,自己曾是六道湾煤矿招待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她将年轻时读过的书籍和保留下来的纪念章都捐赠给了社区,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老一辈人的记忆。
同样捐赠物品的还有居民马月良,他说:“在我36年的矿工生涯中,我和工友们,一起吃、一起住,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家,虽然我们老了,但以后,在这里,我们的故事会一直被后辈们所了解。”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当年“三八”女子掘进班第一任班长邱孝梅与女矿工热莎来提·肉孜的故事。她们不仅是同事,更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和姐妹。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邱孝梅和热莎来提·肉孜并肩作战在地下百米深处,彼此扶持、共同进退。
热莎来提·肉孜总说:“邱孝梅是我的班长,更是我的阿姐。”邱孝梅也总是把最累最危险的活揽给自己,手把手教热莎来提·肉孜操作技巧,生活中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的家庭,成为那个年代矿区团结的生动缩影。
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社区里,改变的是生产与生活的方式,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与信念。就像居民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随叫随到的郭新”“暖人心的塔伊尔”“互帮互助的23号楼”,民族团结与社区温情从未因煤矿的退出而消散,反而在新的场景中延续、生长。
从煤矿工人到文化空间运营者、参观者、讲述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正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李沛珊,38岁,是苇湖梁街道的妇联专干,也是一个“矿二代”。作为街道宣讲员,她经常把“‘三八’女子掘进班”等老一辈故事带进展厅、融入宣讲。她说:“机械臂代替了镐头,智能系统守护着安全,‘煤黑子’早已变成了‘煤亮子’。但父辈那种‘敢啃硬骨头’的拼劲永远不会过时。”
苇湖梁街道办事处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杨丽丽说:“打造一号立井国风国潮体验馆,正是为了延续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传统,让后人铭记先辈们共同建设家园的历程,增强社区凝聚力。同时,我们还将着力打造一号立井小镇,盘活辖区闲置的三角地带,提档升级汉唐街。医药体验馆、‘矿工’下矿等体验式项目都在筹备当中,让大家有不一样的体验。在改造工作推进中,我们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广大居民共享改造红利,同时积极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切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乌鲁木齐头条##水磨沟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