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来三峡,怎么玩才不踩坑?”“三峡很美,但总觉得只是走马观花,缺少一个完整的故事。”在重庆网络问政平台上,类似的咨询和建议屡见不鲜,背后折射的,是无数游客对这条世界级旅游走廊实现“整体体验”的共同期待。
近日,这份期待迎来了实质进展。壮美长江三峡文旅产业联盟在重庆万州成立,重庆文旅集团与湖北文旅集团携手,联合数百家文旅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共同按下“抱团发展”的启动键。
万州城市风光 图:微万州
01 联盟为何而生:从分散到整体
长江三峡,全长193公里,从重庆奉节白帝城起,经瞿塘峡、巫峡,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出。它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诗人笔下的千古意象,也是中国最早推向世界的“黄金旅游线”。
然而,长期以来,三峡的发展存在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资源虽美,却各自为战;景点众多,却缺乏整体叙事。
在不少游客心中,三峡的印象是零散的:奉节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巫山的神女峰、宜昌的三峡大坝,各有千秋,却难以连缀成一个完整故事。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副主任罗绍禄直言:“三峡文旅市场主体长期‘分散作战’,今天终于要迈向‘整体联动’的系统蝶变。”一句话,道出了联盟成立的根本原因。
壮美长江三峡文旅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重庆文旅集团供图
曾经分散作战的三峡文旅,今天正迈向协同联动的新阶段。
“中国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品牌”是渝鄂两地多年共建的战略目标,但现实中,空间割裂、资源分散始终是制约发展的瓶颈。联盟的成立,正是要把“分散的点”织成“整体的网”,形成统一品牌和完整叙事。
这一举措不仅顺应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战略部署,也回应了市场呼声:游客需要的不仅是“看风景”,更是“讲故事”的整体体验。
曾经停留在理念层面的设想,如今已化为务实举措。
重庆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冉斌提出,要打造具有“五重内涵”的文化集合体:多元一体、古今交融、山水人文、产业协同、民族精神。换言之,要让自然风光、历史记忆、移民故事、民俗非遗与现代生活同框,让三峡既是雄奇山水,也是当代生活的一部分。
“长江文韵·流动博物馆” 黄金游轮供图
而联盟的价值不仅在于“宣告”,更在于“落地”。
大会现场发布“长江三峡精品文旅线路”,把水上游、快旅慢游与陆上深度游有机结合;中国三峡博物馆授予“长江奇迹号”游轮“长江文韵·流动博物馆”称号,让文化在江面流动传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八家金融机构联合提供600亿元授信,为未来项目注入“真金白银”;渝鄂两地14个区县和14家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从规划到投资、从运营到营销的全链条协同。
此外,联盟还将围绕智慧文旅建设、品牌塑造、产品创新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推动资源更高水平的整合与共享,让“整体打造”真正落到实处。
这不仅是一次行业抱团,更是一场发展逻辑的重写:从“分散运营”到“整合联动”;从“各自为战”到“抱团成势”;从“看风景”到“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02 为什么是游轮:让三峡真正“连成一条线”
要讲好三峡的整体故事,首先要厘清它的格局。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依次展开。重庆掌握着“入口和腹心”:奉节的白帝城、巫山的神女峰、云阳的张飞庙,都是这里的标志,更承载着百万移民中的大部分历史记忆。
湖北则把握着“出口和窗口”:宜昌的三峡大坝不仅是世纪工程的象征,也是世界认识三峡的第一扇门。联盟的成立,就是要把“头”和“尾”连起来,把“腰身”带动起来,让三峡真正形成整体叙事。
而要把这些分散的资源“串珠成链”,游轮无疑是最合适的舞台。三峡的最佳视角在江心,不在岸上。只有行船江中,瞿塘之雄、巫峡之秀、西陵之险才能次第展开,构成一幅完整的山水长卷。
长江三峡游轮 来源:视觉中国
游轮不仅是360度的移动观景台,更是复合型的文化空间。事实上,这条赛道并非白纸起步。长江三峡游轮早在40余年前就对国际游客开放,是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内河“黄金旅游线”。
如今,重庆文旅集团旗下的黄金游轮正在成为“文化升级”的样板,也是打造“壮美长江三峡文化集合体”的重要载体。正如冉斌所强调,要坚持“以游轮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通过系统整合历史遗存、民俗非遗、诗词典故与移民记忆,建设一个流动的文化展示与体验平台,让游轮真正成为串联三峡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文明声音的“移动会客厅”。
9月18日,“长江奇迹号”被授牌为“长江文韵·流动博物馆”,实物文物与数字光影同场,让游客在江面上触摸千年文明;“长江记忆号”则把航行本身变成叙事:老船舱体验、航运文化展、船岸联动演出,让一次旅程成为一场沉浸式剧目;纪录电影《新三峡》搬上游轮,更让光影与山水同框,游客在旅途中就能读懂三峡三十年的巨变。
更重要的是,游轮带动了沿线资源的联动。忠县的实景剧《烽烟三国》、巫山的裸眼3D灯光秀、丰都的非遗庙会,都被纳入线路设计;船上餐桌的水果来自忠县橙乡、巫山脆李、秭归脐橙园,让农旅产品直达游客生活。
对游客而言,一张船票就是“山水+文化+演艺+美食”的组合;对库区百姓而言,游客的脚步就是就业与收入的来源。
游轮汉服文化体验 黄金游轮供图
因此,游轮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三峡文化“整体打造”的核心载体。它在地理上连起重庆的入口与湖北的出口,在产业上串起景区、酒店、文博与金融,在叙事上让诗与歌、乡愁与未来同框。游轮既能把“壮美长江三峡”的品牌翻译成国际语言,也能把“宏大叙事”转化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
03 谁在推动变革?一家国企的“生态重塑”
在三峡联盟背后,一个不断被提及的名字——重庆文旅集团。
对于不少人来说,它或许只是一个国企,是乐和乐都、阿依河、金刀峡、统景温泉等景区,亦或是重庆大剧院、两江假日酒店、黄金游轮等品牌。但这家揭牌不到一年的年轻企业,正在迅速拓展边界:不是在“管景区”,而是在“重塑生态”;不是在“卖门票”,而是在“讲故事”。
从战略布局来看,重庆文旅集团最鲜明的标志是“拉群结盟”。
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产业联盟,到西部音乐产业发展联盟,再到刚刚成立的三峡文旅产业联盟,一次次大会看似“例行操作”,实则是一次次“拼图补全”。通过联盟,把分散的资源整合成生态,把零散的企业拧成一股绳,重庆文旅集团不再是单一的经营者,而是产业的“总导演”。
与此同时,重庆文旅集团明确提出“四大空间布局”:一是立足两江四岸,打造5A级标准大景区,把城市核心区的夜景、演艺、文化地标整合为世界级旅游名片;二是深耕渝东北,以游轮为主题,打造“壮美长江三峡文化集合体”,推动长江三峡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文化标识;三是做强渝东南,以武陵文化旅游为核心,推动山地生态与民族风情资源“串珠成链”,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布局渝西走廊,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渝双核”核心走廊,提升西部文旅融合的战略支点地位。
从产业的角度看,重庆文旅集团本身也是一场改革的实验。
由原文投集团和旅游集团整合而来,它在机制上更强调专业化和市场化。冉斌提出的“十做文旅”,党建统领做文旅、创意引领做文旅、千军万马做文旅、集结头部做文旅、市区一体做文旅、数智驱动做文旅、串珠成链做文旅、精细管理做文旅、焕新添彩做文旅、一颗“文心”做文旅,为集团描绘了战略蓝图:既要服务国家战略、彰显文化自信,也要在市场竞争中打出“重庆辨识度”。
而这些战略和改革,最终落在了生活方式的升级。重庆文旅集团的生态,正通过多个入口不断进入大众视野:
城市端,是随手可达的“夜与光”。户外“顶流”十联屏联合无人机表演打造的灯光秀,亮出重庆夜经济新风采;重庆大剧院新组建艺术团、交响管乐团等项目,拉高了周末的文化密度;“重庆艺术大市场”落户万州,把艺术消费带到市民身边;以“文化中国·重庆文旅大篷车”+快闪巡游作为流动的艺术活力,激活城市文旅氛围。
十联屏灯光秀配合无人机表演 重庆文旅集团供图
江上端,是三峡的“活动舞台”。“长江奇迹号”获授“中国三峡博物馆流动博物馆”,让江上观景升级为江上读史;“长江记忆号”以“航行即剧场、旅程即叙事”为理念,把一次出游写成沉浸式叙事;纪录电影《新三峡》搬上游轮,黄金游轮独家放映“三峡三部曲”,光影与山水同框。
目的地端,则是“周末能抵达”的自然人文。乐和乐都的亲子乐园、阿依河的峡谷漂流、统景温泉的康养休闲、金刀峡的徒步秘境,加上两江酒店体系的“微度假”,让“说走就走”成为可能。
如果把重庆文旅集团的故事抽丝剥茧,可以看到两条线索:一条是宏大的——改革蓝图、产业联盟、战略布局;另一条是具象的——一艘游轮、一场演出、一种体验。
真正打动人的,往往是后者。只有当这些看似遥远的战略,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具体感受时,文旅的意义才真正落地。
从三峡联盟的“整体打造”,到游轮的“串珠成链”,再到重庆文旅集团的“生态重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业格局的更新换代,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全面升级。风景因讲述而有温度,生态因融入而化为日常。三峡不再只是地图上的地理名词,而是城市与山水共生共荣的新时代答卷。
随着壮美长江三峡文旅产业联盟的正式启航,这条世界级旅游走廊正驶入整体打造的快车道,推动“中国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品牌”不断擦亮,并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留下独特注脚。
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立体的三峡文化故事,正在向世界徐徐展开。
*重庆文旅集团对本文给予了指导支持,特此鸣谢。
文字:陈梦雪
校对:李想
策划:张芊 郭鹏
出品:第1眼TV-华龙网舆情事业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