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游客在七里花海打卡拍照
在青藏高原的东麓,湟水河与大通河如两条碧绿绸带蜿蜒交汇,孕育出富饶的河湟谷地。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便如一颗明珠镶嵌其中——扼守青海东部门户,背靠祁连余脉,面朝奔腾黄河,既有高原雄浑,又藏江南灵秀。
如今,这座承载千年河湟文明的小城,正以蓬勃生命力,在文旅、城建、产业的赛道上齐头并进,绘就“文旅兴旺、城建提质、产业强劲、百姓幸福”的画卷。
文旅赋能:千年河湟文明“活”起来
提及民和,绕不开河湟文化这张厚重的名片。这里是黄河上游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的喇家遗址,将一场远古灾难凝固成“东方庞贝”的奇迹——在遗址博物馆的展柜中,那碗“天下第一碗面”,用碳化的食物诉说着先民的生活智慧;散落的玉器、陶器,勾勒出新石器时代晚期部落的繁荣景象。
如果说喇家遗址是民和的“历史根脉”,那土族纳顿节便是这里的“文化灵魂”。每年农历七月至九月,从川口镇到古鄯镇,从马场垣乡到核桃庄乡,身着七彩花袖衫的土族阿姑,手持彩扇翩翩起舞;头戴毡帽、腰系彩带的土族阿吾,敲响震天的羊皮鼓,所到之处,村民们端出特色美食,用最淳朴的方式迎接这场持续两个月的“狂欢盛宴”。
近年来,民和县将纳顿节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推出“纳顿文化体验游”线路,游客不仅能观看传统祭祀仪式、民间歌舞表演,还能亲手制作土族刺绣、品尝土族特色美食,纳顿节期间,全县大部分农家乐都实现增收。
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交织,让民和的文旅资源愈发多元。沿着黄河岸边的公路前行,两岸山峦叠翠,黄河水如碧玉般流淌。这里的官亭镇,曾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繁盛集镇,旧时商贾云集、驼铃悠扬的盛况虽已远去,但全新打造的黄河风情线,已然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地标。
而要说民和文旅的“后起之秀”,七里花海景区绝对是绕不开的存在。从民和县城出发,驱车40分钟便来到古鄯镇境内的七里花海,花田顺着山势铺展开来,宛如一幅巨型油画。春季,郁金香、虞美人竞相绽放,色彩斑斓;夏季,鲁冰花、马鞭草连成紫色的海洋,花香四溢;秋季,波斯菊、百日草依旧娇艳,吸引着摄影爱好者前来定格美好。景区内,木质栈道蜿蜒穿梭在花田之间,露营基地错落有致,配套的儿童游乐区、餐饮区、文创商店一应俱全。
上半年,民和县农体文旅商深度融合,成功举办“春来早·花有约”赏花季、“青藏游·从民和走”等23类200余场群众性文体活动,吸引大量群众参与。创新采用户外墙体涂鸦、宣传短信推送、开通旅游专列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地域特色,吸引游客251.8万人次,同比增长28.9%,带动旅游收入7.91亿元,同比增长21.1%。
城建提质:宜居小城焕发新活力
文旅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城市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而城市面貌的蝶变,又为文旅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走进如今的民和县城,昔日狭窄拥堵的街道变得宽敞整洁,低矮破旧的平房被错落有致的高楼取代,公园绿地随处可见,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老城区的改造,是民和县城市建设的“暖心之作”。山城路曾是老城区核心街道,过去狭窄拥堵、雨天积水,2022年改造后,拓宽道路、增设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铺设透水砖、种植景观树、安装太阳能路灯,如今不仅交通顺畅,更成了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以前开车得小心翼翼,现在晚上路灯亮堂堂,我天天来遛弯。”家住附近的王大爷笑着说。
与老城区的“焕新”不同,川垣新区的建设则充满了现代感。作为城市发展“新核心”,川海中心项目集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住宅于一体——购物中心里知名品牌齐聚,餐饮、影院、儿童乐园齐全,周末成了市民、游客休闲购物的“打卡地”。“以前买品牌衣服得去西宁,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买,太方便了。”市民李女士说。
城市的发展,不仅要“面子”,更要“里子”。民和县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解决了生活垃圾处理难题,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已建成的民和县桃花源街市与美食街,规划涵盖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多元功能,为市民打造品味美食、休闲社交的新空间;而遍布城区的公园绿地,更是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老人们打太极、跳广场舞,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年轻人在健身器材上锻炼,一派和谐幸福的景象。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民和县地处甘青两省交界,是兰西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民和县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兰西高铁穿境而过,民和南站的建成通车,让民和融入了西宁“1小时经济圈”;国道109线、省道川大公路等交通干线的升级改造,进一步畅通了县域内外交通。便捷的交通,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也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乘坐高铁来民和旅游。
产业强基:特色经济点燃新引擎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区位优势,民和县锚定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以产业发展夯实经济根基,让“高原沃土”结出“富民硕果”。
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是民和产业的“压舱石”。立足河湟谷地肥沃土壤与气候优势,民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种植——马场垣乡的温室大棚里,樱桃、草莓、蔬菜错季上市,借助冷链物流直达西宁、兰州等城市;核桃庄乡的薄皮核桃、古鄯镇的线辣椒,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规模,“下川口桃子”“隆治苹果”等地理标志产品声名远扬,许多参与种植的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土地生金’”。
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围绕“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延伸,民和县培育出一批农畜加工企业,将牛羊肉、青稞、油菜等原材料深加工成真空包装手抓肉、青稞饼干、菜籽油等产品,通过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商超渠道,销往全国。
绿色工业与物流产业乘势而起。依托兰西城市群节点优势,民和县打造县域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既避免高污染高耗能,又贴合地方需求;同时,借力高铁、国道交通网络,建设农产品物流园与冷链仓储中心,实现“产地直采—仓储保鲜—快速配送”无缝衔接,降低流通成本,让民和县特色产品更快、更新鲜地抵达消费者手中。
产业发展不仅壮大了县域经济,更拓宽了就业渠道。如今,民和县越来越多的村民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在大棚里务工、在加工厂就业,或是加入电商团队销售家乡特产,“家门口就业”成了常态,产业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每一位百姓。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民和县向着“打造河湟谷地文旅强县、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持续深挖河湟文化,加快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升七里花海、黄河风情线品质,融入“青甘川黄河风情旅游带”;推进老城区改造与川垣新区建设,完善教育、医疗设施,打造生态城市;深化特色农业、农畜加工、绿色工业发展,延伸产业链,让产业更强、百姓更富。
从文明传承到文旅兴旺,从城区蝶变到产业崛起,民和如一颗愈发璀璨的河湟明珠,在新时代阳光下绽放耀眼光彩,既承载着全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以开放的姿态,邀八方宾朋共赴发展之约。(全媒体记者 郝志臻 石军 摄影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