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洒落在西安古城墙下的建国门综合市场的石板路上,这里除了遛弯买菜的市民,还多了一些拍照打卡的游客,老菜场成了新街区,老街坊有了新邻居——由西安市平绒厂部分厂区改造而成的这个市场,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
从破旧厂房到潮流街区,从闲置邮局到研学基地,从老菜场到文化创意街区……全国各地一个个像西安老菜场一样的熟悉的老地标,是如何演绎城市新场景,于市井烟火中别有一番新天地的呢?中国旅游报社记者近日对此进行采访。
老空间 新玩法
日前,河北首家电影主题综合性博物馆——涿州电影博物馆正式开馆。这座在原涿州市磨床厂旧址上改造而成的博物馆,展出了近200台不同年代的电影放映机、2万多张原版电影海报,以及千余本老胶片等,特别设置5个电影放映室、皮影互动区和中国动画展区,游客可以通过屏幕与皮影互动,重温经典动画的创作故事。
辽宁在盘活工业存量资产、发展文旅产业方面成效显著,打造了沈阳红梅文创园、铁锚1956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体验空间,成为城市文商旅融合的新地标。铁锚1956文创园前身是一个砂布厂,如今成了一个具有东北院落特色的loft建筑群。“文创园以文化办公、艺术教育、艺术场馆和潮流零售为主要业态,自营的美术馆每年举办3至4场展览,夏季也会举办文化市集活动。”铁锚1956文创园负责人刘景博介绍。
山东青岛则是将一个闲置4年的老邮局改造成了海洋研学主题邮局。走进邮局,螺旋楼梯两侧墙面随高度变化展示着不同深度的海底生物,邮局里还推出个性化邮票、海洋研学证书、科研院所联名邮票手账本等一系列文创产品。青岛蓝谷三航科技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负责人焦磊清介绍:“我们充分利用青岛丰富的海洋科研资源,与中国邮政集团合作,将老邮局打造为一个科普我国海洋文化、海洋事业发展的主题研学基地。”
深圳则将部分公园内的闲置建筑利用起来,打造成兼具艺术气息和实用性的微空间。比如,荔枝公园将闲置已久的二层小楼改造成中式茶楼,笔架山公园有一处由旧建筑翻新而成的书吧。据了解,此类更新项目已成为深圳各大公园的一张新名片,旨在活化利用、提升改造老旧物业,通过公开招租引入社会力量作为运营主体,在公园打造兼具美感与文化内涵的商业空间,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好的游园体验。
老建筑 新活力
为什么这些被改造过的老空间如此受欢迎?在大多数人看来,老空间承载着城市发展过程中遗存至今的记忆,是城市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空间,如老厂房、旧街巷、百年书店等自带‘非标准化’特质,是一代人的共同叙事、生活的印记。”刘景博说,铁锚1956工业园区改造之初便致力于“留住城市的记忆”,这里是一个承载文化创意、集合活力人群的都市生活圈,也是让很多人了解园区工业历史的空间。
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发起人,同样也是学建筑出身的全建彪告诉记者,老菜场改造的初心便是想让老西安记忆得以留存。“老街巷里的老建筑是我们老西安的魂,有故事,有温度,所以我们确立了‘保留原居民生活状态’与‘延续市井风貌’的核心理念,用微更新、轻改造的方式,将7栋建筑划分为三大板块,打造‘城墙下的新烟火’。”
如今,老菜场是市民购买肉类、蔬菜瓜果的便民场所,也是年轻人可以在涂鸦墙前拍照、逛小众店铺的潮流聚集区。“这是个来了就忍不住一直拍的奇妙地方,梦幻的乌托邦。”旅游博主蔡启铭在社交平台分享的帖子里写道。
除了承载城市记忆,改造也打破了老空间的原有定位,创造了无限可能,让公众有了更多在闲暇时修养身心,增长见识的场所。
涿州电影博物馆馆长李尚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博物馆融合文化科普、博物展示、互动体验与文创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既满足了市民游客的文化休闲需求,又促进了文旅融合,让工业遗存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活力。
老街区 新业态
老空间改造是对现有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城市更新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这场城市更新的变革中,老空间如何做到持续焕新,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和旧商业街区,完善配套设施,优化交通组织,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丰富商业业态,创新消费场景,推动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
国家出台政策支持、老空间改造发起人大胆创新。“筑”起有吸引力的“巢”,自然也就引来了有想法、敢实践的年轻设计师、店铺主理人。
住在西安古城内、生活在街区的90后何欣宇,在老菜场开了一家“椋川漆物”漆艺工作室。“在自己长大的地方,干自己喜欢的行当,是一件幸福的事。”何欣宇说,老菜场被改造成更适合年轻人逛的文创街区后,他便利用其美术功底,在这里开了家做传统大漆的手工作坊,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到大漆这项古老的工艺。
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在这里大展拳脚,老街区更加充满年轻态和活力感。全建彪认为,老菜场的持续焕新,离不开这些有想法、有活力的设计师的加入。“引入年轻人的创意和设计力量,让公共艺术回到人群中间,把老菜场打造成一个城墙下的‘城市美术馆’。”
优质的业态是老空间焕新的鲜活生命力。“老空间改造的核心,在于将历史文化底蕴与当代业态内容有机结合,实现空间与内容的良好衔接,而非简单追逐‘网红效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认为,老空间改造应深度挖掘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差异性和竞争壁垒的内容特色、优质业态。
“在很多人眼里,老邮局是一个时代的情感与记忆,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创新土壤。”在焦磊清看来,海洋研学主题邮局的成功,也离不开众多新业态的培育,不仅推出的系列文创受欢迎,还联合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设“‘蛟龙号’科考日记”等相关海洋研学课程,向广大青少年普及宣传深海科考知识。
全建彪说,为了保持老菜场的新鲜感,管理方与商户一年一签约,在招商时也会避免同质化业态。“我们团队会考察商户是否真正理解老菜场的氛围,能否与原居民形成既互不干扰,又彼此交融共生的良性互动。”
如今,越来越多废弃的工厂、闲置的邮局、传统的老菜市场等承载时代记忆、城市故事的老空间,正通过创意改造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成为文化休闲的新热点和文旅消费的新引擎,带给市民游客更多的幸福感。(本报记者 郝 宁)
来源: 中国旅游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