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园街的名字得名于这条街上的偶园,偶园是清康熙年间文化殿大学士冯溥的私人花园,又叫冯家花园,是江北园林的代表,里面有中国“四大奇石”和石头山等又被称为江北之冠。
因为冯溥在京城为官时住在万柳园,所以他就将皇帝赐给他在青州的宅第称为"偶园",取"无独有偶"之意。
关于偶园的历史,有多种说法,有人认定它是由明朝衡王府的东花园改建而成的。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皇帝朱见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楎为衡王,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藩青州。衡王在建造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的同时,在东华门外建造了一座花园,名东花园。
根据明王朝的规定,东花园的布局和规模,都跟皇帝宫内的御花园相仿。当时,凡是御花园内有的设施,这里也有,只是规模略小而已。大约过了180多年,清朝的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在告老还乡之前,将他在北京的万柳堂献给皇上,皇上就把原衡王府的东花园赐给了他。冯溥将东花园又进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即取名"偶园"。这种说法在青州城乡颇为流行,却没有文字依据。
现在有据可查的是:冯溥(公元1609-1692年),字孔博,又字易斋,清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端敏练达、勤劳素著",深得皇帝的信任,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拜文华殿学士。次年,他上书乞休,康熙帝舍不得,便批示说:"卿六十四岁,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冯溥74岁以年老请休获准,加太子太傅,卒年83岁。他平生爱才若渴,精于诗章,有《佳山堂集》传世。清咸丰《青州府志》载:冯溥既归,辟园于居地之南,筑假山,树奇石,环以竹树,曰偶园。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偶园的原貌,据冯溥的曾孙冯时基所著的《偶园记略》介绍,原为一组宅第、宗祠、园林三结合的古建筑群。除去为数众多的竹木花卉以外,主要的建筑设施有:一山(人工堆砌的假山,分东、西、中三峰)、一堂(佳山堂)、二水(洞泉水、瀑布水)、二门(偶园门木耆绿门)、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云镜阁、绿格阁、松风阁)、四池(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五亭(友石亭、问山亭、一草亭、近樵亭、卧云亭)。石亭前的太湖石奇巧为一方之冠。另外,还有小斋、幽室、山茶房等建筑。园门上有一匾额,上书"偶园"二字。门内的四扇石屏上镌刻着明朝高唐王的篆书。至清末,"山石树木,大概虽存,而荒芜殊甚"(清光绪《益都县图志》 ),仅存为一山一堂一阁。
偶园的规模虽不大,但它结构严谨,布局得体,别有一番情趣,满园内亭阁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径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隐翳,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园林建筑艺术。
偶园主要有:一山(三峰假山),一堂(佳山堂),二水(瀑布水、洞泉水),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松风阁、云境阁、绿格阁),四池(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四亭(友石亭、一草亭、近樵亭、卧云亭)。只是当时对这座宅邸不太了解,没有按照这个内容去游览。
这处园子连同北面的宅邸、宗祠是冯溥完整的住宅,是一处清代古建筑群。只可惜宅邸、宗祠现在已经所剩无几,唯有这处园子保存至今,默默地向人们介绍青州古城的这户名门望族。
冯溥是青州的名门望族,出身于家训严谨文风鼎盛的北海冯氏家族,世代为官清廉耿直,诗书文脉代代传承。他为清廷推举了一大批重要人才,使清初文坛大放异彩。偶园存诚堂里的北海冯氏纪念馆,展示着冯氏家族的事迹和文学成就。
这里有冯氏家族五大官员的塑像和关于他们的个人简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