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入郑州境内,从桃花峪出发,黄河正式进入下游河段。
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黄河之滨,北临黄河,南依邙山,此处是上世纪70年代初修建的邙山提灌站。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绿色屏障”——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可谓“因黄河水而生,因黄河文化而兴”。
9月19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采风活动来到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国内各大媒体从这里了解黄河郑州段发展变迁的故事,感受“我家住在黄河边”的幸福。
这里是“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滩区从这里向下游延伸,形成了博大、宏伟、壮丽、优美的自然景观。
黄河郑州段有其独特处,它位于黄淮海平原脊轴的“龙头”,这里是“华北轴、百川口、悬河头、万古流”的重要区域。“华北轴”,指的是华北平原从这里开始打开了“扇面”;“百川口”是黄河流至郑州后,由于河道变迁,向东北、东南发散出很多条河川;“悬河头”,是从郑州花园口开始,黄河河床滩面开始高于背河地面,正式成为“地上河”;“万古流”,说的是黄河在郑州地区奔流了100多万年。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园区临河广场视察黄河,在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首次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提出来,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站在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内,能看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融的“三桥汇”。向西,可以看到邙山,看到桃花峪黄河大桥,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渊源;向东,还能看到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是“铁路桥博物馆”。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讲解员何倩介绍说:“黄河‘三桥汇’,一部中国铁路的发展史,跨越三个世纪,见证着时代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如今,大桥上列车奔驰,桥下则已建成黄河百里风景区,沿岸林木茂盛、燕雀欢唱,悠闲的游人和研学的孩子,伴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历史和现实就这样在这里定格。
继续向前,气势恢宏的炎黄广场迎面而来,高106米的炎黄巨塑巍然耸立,眼神深邃、充满智慧,令人敬仰。塑像气势磅礴,仿佛与大地共生,与山川同在,与日月齐辉。
此刻,历史古迹、文化遗产、自然景观,融汇在这黄河之滨。
何倩说:“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园区已绿化荒山8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形成了融研学旅行、科普教育、地质遗迹、黄河文化为一体的黄河文化主题公园,为生态黄河支撑起坚实的绿色屏障。”
其实,黄河文化公园早已成为郑州人心中永恒的记忆,它不仅构筑起郑州城市供水的生命线(城市饮用水热备水源)、保护生态郑州的天然屏障,还是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和起步区的关键节点,更是践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号召的生动体现。
(文/图记者 朱东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