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逛街还是去玩活动?不少人对此选择困难。在纠结之余,深圳福田早已给出了 “不用选” 的答案。“文化即日常,休闲即消费”。不管是“‘艺’起玩出圈”还是“福田夜八点”,都是福田区 “公共文化进商圈”模式的落地。把文化搬进商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 “最后一公里”,艺术贴着生活走、让市民零门槛享受艺术,成为福田既实在又实惠的文化风景。2022年,福田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全省唯一优秀等次,《“公共文化进商圈”创新案例》获文旅部向全国推广。从 “有文化” 到 “用文化引流”,福田让 “逛街” 不再只是买东西,更多了温暖的回忆、有趣的体验。这成为福田商圈能留住人的关键。
让商圈变成充满烟火气与艺术感的 “城市文化客厅”
南都记者了解到,在2024年,深圳光是大型群众活动就举办了 1500 余场,其中万人规模以上的活动达 410 余场——算下来,平均每天至少有 4 场热闹的活动可去。再看商场,深圳目前在营的存量商场已达 319 家,不只数量多,商场活动也超乎想象。单是今年8月到10月的深圳购物季,就计划举办超 670 场活动,平均每月约 223 场。深圳已经热闹到“选择困难”了。不愁没处去,只怕时间不够用,逛不完、玩不尽。而福田一份“时间达人”攻略则成为了最好的选择:把“公共文化”搬进商圈,让商场不只用来 “买买买”,而是变成充满烟火气与艺术感的 “城市文化客厅”。
其中“‘艺’起玩出圈”活动则把这份 “文化贴近生活” 的感觉做到了极致。他们不搞“一刀切”的文化输出,而是顺着每个商圈的性子来定制不同的文艺汇演:儿童最喜欢 KK ONE ,就把《流金岁月》的魔术剧搬去,奇幻魔术让散场后的孩子仍拉着家长回望舞台;IN 城市广场满是带娃的年轻家长,于是用寻梦亲子音乐剧《飞行学校》歌舞点燃现场。有妈妈刚拍完孩子跟着歌舞摆动的视频,转身就去隔壁童装店拿下同款卫衣,“看剧 + 购物” 顺理成章,没半点刻意。
为了让文化更 “可摸得着”,各商圈还搭起了专属场景:母亲节当天,KK ONE特别打造了“玫瑰情书”主题打卡点。其他的商场也将童话剧场与亲子餐厅 、绘本馆等消费场景结合。此时,文化不再是 “远观的演出”,而成了和吃饭、逛街一样自然的日常。多元丰富的演出,亲切可感的氛围,让文化与消费的相遇,像老友碰面般自在。在这里,没有生硬地 “拉客”,只有 “看完剧顺便买点东西” 的顺理成章。
艺术贴着生活走、让市民零门槛享受艺术
不用专程去剧场,逛街时就能看《睡美人》《神奇校车》,不用提前预约,下楼就有展览可赏 —— 这种 “艺术贴着生活走、零门槛享受艺术” 的都市生活,谁不想要?
福田不仅做到了,还越做越好。不同于传统的项目,福田搞了个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商圈联动” 的新模式。“‘艺’起玩出圈”的5 部精品剧目、10 场沉浸演出落地时,商圈便跟随各种促销活动。《流金岁月》落地 KK ONE,同步有 “满减”“餐饮折扣”;IN 城市广场凭《飞行学校》搞 “观演 + 游乐” 套票,家长带娃看完剧能玩能买……
此外,政企也联手搭出 “消费 + 文化” 空间:不局限于博物馆、剧院这些固定场馆,而是把演出搬进商场中庭、公园广场。这样既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 “最后一公里”,也给文旅消费注入了活力。
同时,福田还深耕夜文化经济,“福田夜八点” 借节假日的不同氛围,让文化像晚风般悄悄漫进城市 ,既有商圈里的热闹互动,也有公园中的自在体验。这些夜文化活动进一步拉长了文化消费链条。工作日傍晚,打工人不用赶场、不用挤地铁,就能偷得半小时松弛;周末的午后,合家欢剧目刚好迎接带娃的家长。此时市民逛街时抬头就能见艺术,文化也成了商圈 “搞钱” 的新大门。
不管是“‘艺’起玩出圈”还是“福田夜八点”,都是福田区 “公共文化进商圈”模式的落地。在“文化搞钱” 的本质上也都是一种 “双向奔赴”,市民得到了 “家门口的文化福利”,愿意常来商圈;商圈有了客流,销售额涨了,又能反过来支持更多文化活动 —— 形成了 “惠民→引流→增收→再投入” 的良性循环。
以“文”促“商”,展现深圳极具烟火气息的文化景观
作为深圳的“金融科创枢纽”,福田向来被 “精准、高效” 定义,反倒让它的文化活力更显反差惊喜:这里的文化从不是 “花瓶式” 的点缀,而是能实打实撬动商业的 “硬实力”。
数据便是最有力的佐证:2025“‘艺’起玩出圈” 与 KK ONE 联合推出 “满额礼” 活动,成功促成市民 “边看剧边购物” 的消费新潮流。演出期间,商圈客流如潮水般涌来,突破 12 万人次,销售额更是同比飙升 45%。其中母婴品类借助 “魔法情书” 营造的温馨情感氛围,销量一骑绝尘,暴涨 67%,实现了文化与商业的双赢。
卓悦汇九周年庆与《神奇校车》科普音乐剧的邂逅同样精彩,两者联动激发了儿童消费的热潮,儿童服饰、玩具类销售额顺势增长 38%。东海缤纷天地将《睡美人》与店庆深度绑定,构建出梦幻的童话场景,吸引客流同比攀升 30%,餐饮区人气爆棚,翻台率翻倍,销售额也随之提升 20%。
截至目前,完成的 4 部剧目 8 场演出,已经间接地带动客流超 40 万人次,让公共文化从惠民工程变成了商业增长的 “硬通货”。9 月 29 日,这场持续 120 天的系列演出还会用深圳之眼的魔术剧《幻象空间》收官,给市民再添一场视觉盛宴。
“福田夜八点”也在去年通过围绕“宣、文、旅、商”开展十场专场主题音乐会,提供260个音乐表演,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参与,线上曝光次数超2000万。不是只赚 “眼球”,更让商圈的夜间经济有了实打实的增量。
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藏着的是福田的“小心思”。不会把文化当 “花瓶”,而是让剧目内容与商圈客群、营销节点深度绑定,让 “看剧” 自然衔接 “消费”。没有强制转化,只是 “刚好需要” 。这些都是“金融科创枢纽”——福田的另一面。它是鲜活的,是温暖的,是会讲故事的。这也恰恰是它能把 “文化” 做成 “增收” 的关键, 让公众得实惠,让商家多赚钱,这样的 “搞钱” 方式,便是深圳极具烟火气息的文化景观。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湘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