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曦(重庆大学)
据上游新闻报道,三亚大东海海边有一处废弃断桥,因很多人在此进行跳水活动,近年来逐渐在社交媒体走红,成为野生网红景点。17日,有网友发帖称,大东海网红打卡点断桥上面近期被装上了密密麻麻的铁刺,不再允许跳水。三亚市吉阳区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工作人员确认断桥上的确装上了防盗刺,现在如果有商家带过去游玩的话是违法的。从2023年4月起,大东海断桥区域就禁止开展水上旅游活动。
过去,对于游客屡禁不止的“翻墙打卡”行为,一直依靠人工驱离,但有时“根本赶不上”。官方出于安全考虑,最终迫不得已安装了防盗刺。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安装尖锐的防盗刺,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稍显极端,且与原本出于安全考虑的初衷相违背。三亚作为知名旅游城市,官方的考量应更加全面。例如,若在夜间能见度低时游客误入,或台风过境后铁刺被其他物体撞损而形成安全隐患,反而会让原本为保障安全的防盗刺,变成威胁人们安全的“暗器”。防盗刺或许能拦住一部分人,却拦不住背后的利益链;它将“危险”物理化,更让治理显得简单粗暴。
与其让防盗刺成为“最后一道防线”,不如追究那些把禁区当作摇钱树的商家的责任。相较于不知情的外地游客,本地商家对该区域必然更为了解,哪里属于自然保护区,哪片水域更为安全。但部分商家却明知故犯,带领一波又一波游客钻空子,违规进入封禁区域。收了游客的钱,不仅没能带给游客更好的体验,甚至带着游客在“违法违规”的边缘反复试探。
因此,不能让真正该被精准打击的人“隐身”,应转变安全治理思路。安装防盗刺固然能劝退违规进入者,也能对生态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更应抓住问题的根源,加大对旅游市场的整治力度。可下架禁入区域路线的推荐,排查是否有商家在禁入区域内拉客,或在店内推荐涉及封禁区域的所谓“宝藏路线”,设置举报有奖制度,让黑导游广告发不出、带客有人盯。
安全不应靠“伤人”来换取,生态也不能只靠防盗刺来守护。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终究要依靠精准治理,而非将安全治理的成本转移到最后一道物理屏障上。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