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每次出门旅游,谁没被一口“地道美食”诱惑过?到重庆要找“老火锅”,去西安得认“肉夹馍”,而到了兰州,无数游客刚落地就说:想要吃吃“兰州拉面”,可兰州街上几乎看不见“兰州拉面”的招牌,却清一色都写着 “兰州牛肉面”,连外地游客问兰州本地人“哪儿能吃到兰州拉面”,兰州本地人都会跟你着急:“兰州没有兰州拉面,只有‘牛肉面’!”
第一次在兰州街头寻找“兰州拉面”时,我就闹了类似的笑话。清晨的张掖路步行街,早餐店的热气裹着肉香飘满街,可扫了十几家店的招牌,从“马子禄”到“磨沟沿”,再到巷子里的无名小摊,没一个写“兰州拉面”的,反而都写着“牛肉面”。直到走进一家本地人常去的老店,老板一边揉面一边说:“外地游客才叫‘兰州拉面’,咱兰州本地人都叫‘牛肉面’,要是想省事,喊‘牛大’更亲切 ——‘牛肉面大碗’的意思,听着就实在!”
这可不是兰州人“较真”,而是“牛肉面”里藏着本地人的骄傲。早在2007年,兰州牛肉面就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还得到了“中华第一面”的称号,可在兰州本地人心里,这面的分量远不止于此——它是清晨的闹钟,是待客的诚意,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活习惯。你要是问兰州人“一天不吃牛肉面会怎么样”,他们多半会说:“那这一天都没精神,跟没睡醒似的!”
更让外地游客惊讶的是,兰州的牛肉面店大多“不营业到下午”。早上六点多,店门就开了,门口排着长队,到了上午十点,队伍还没短;可一过中午十二点,不少店就开始收拾碗筷,有的甚至直接挂出“今日售罄”的牌子。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时,我还以为是店家“偷懒”,后来才知道,这是兰州牛肉面的“规矩”:每天的牛肉汤都是现熬,用牛骨、牛肉加二十多种香料慢炖四五个小时,汤量就那么多,卖一碗少一碗,要是兑水续汤,味道就寡了,砸了自家招牌。
现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正宗兰州牛肉拉面”的招牌,可兰州本地人大多不认:“那不是咱兰州的牛肉面,顶多算‘拉出来的面条加了牛肉’。” 正宗的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 是汤清,熬好的牛肉汤要清亮见底;“二白” 是萝卜白,用黄河边的青萝卜切成片,煮得软而不烂;“三红” 是辣油红,用本地的甘谷辣椒炸的辣油,红亮喷香,不辣嗓子;“四绿” 是蒜苗绿,撒上新鲜的蒜苗碎,提香又解腻;“五黄” 是面黄,用蓬灰水和的面,拉出来筋道爽滑,颜色呈淡黄色。
现在如果我再去兰州,我就再也不会喊“要一碗兰州拉面”了,而是会笑着跟老板说:“来碗牛大,二细,多放辣油!” 看着老板熟练地拉面、舀汤、撒料,看着周围的兰州人吸溜着面,听着他们用方言聊天,突然明白:为什么兰州人把牛肉面看得这么重——它不只是一碗面,更是兰州的生活,是兰州的温度,是只有来了兰州才能懂的 “烟火气”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