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临夏州文化馆 2025年09月22日 11:43 甘肃
老爷山位于青海省大通县桥头镇东侧的苏木莲河畔。海拔2900米,相对高度约500米。五胡十六国时期,老爷山叫养楼山。道教在西宁地区盛行后,养楼山正式更名为“元朔山”,又称“北武当”。到了明朝,出生在西宁卫清水堡(今大通县景阳乡)的名将柴国柱,在老爷山上修建了关帝庙,民间俗称“柴家大殿”或“太元宫”,老爷山才正式得名。该山“雾山岚光浮绕,四时若雾,山表嘉木扶浓荫蔽日,巉岩崱力,怪石嶙峋,谷应风鸣,如闻虎豹”,所以古人以“雾山虎豹”把它列入大通“八景”之一。
老爷山上古迹甚多,有药王庙、玉皇宫、百子宫、菩萨殿、柴家殿、无量殿、七真祠、太元宫、三佛殿、雷祖殿、斗母宫、文昌庙、三宫庙等。清乾隆年间谢陛的《元朔山谒太元宫》诗云:“振衣高叩碧琳宫,石磴盘虚曲曲通。仙杖绕庭临帝座,雄图控虏借神功。天垂北斗悬梯上,云压西山挂殿中。万里壮心思出塞,长驱青海欲从戎。”从老爷山山顶下北坡,有一凹进去的巨大岩石,这就是享有盛名的“老虎洞”。相传,此洞昔有白虎雄踞,后因游僧居住,虎乃逸去。这里建有庙宇,里面塑有送子娘娘像和一只吊睛白额老虎,左有孔隙一方,为还心愿者投置钱物之所。洞右有一门,仅容一人出入。凡求子女者,先入内焚香许愿,后进洞摸取,若得小鞋等物,则为生儿育女之兆。翌年,另制作鞋袜还放洞中,并奉献钱物以了心愿,若遍摸不得一物,则为无子之兆。明代俞安期题名为“慈藏”,清末及民国期间西宁诗人基生兰写有《元朔山老虎洞竹枝词》:“崎岖石径傍危崖,绿绕洞前密树排。娇稚裙钗也冒险,暗中摸索小红鞋。”一些古迹虽遭破坏,但遗址和传说仍在。观音洞的传说是这样的:很早以前,有一支行军的队伍,被一块移动的巨石挡住了去路,走近看时,竟是一位白发老妇人背着一块巨大的石头行走,令人吃惊的是,绑缚巨石的只有一根草绳。军官便问:“老人家,你咋能背动这么大的石头?”老太婆笑着答道:背不动大石头了,你还没见年轻人呢,他们背的更大。”士兵们听了,相互说:“这里连老太婆都有这么大的力气,这个仗是打不赢的!”于是,部队偃旗息鼓,悄悄地撤走了。人们说,这老婆婆是观音变的,为纪念观音大士,就在大石壁上建起了观音洞。西北半山腰比较开阔、平坦的地段名叫“火烧台”,原有佛寺,清雍正初年因战乱被焚毁,遗址存留,故而得名。1999年,在火烧台爱亭“红尘一锁”施工处,发掘出两个夹砂红陶耳罐,文物部门现场勘察推断,此处为2000多年前的卡约文化遗址区。
朝山会是老爷山一大盛事,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通县城关、西关、衙门庄、代同庄、煤窑、庙沟、新城、上下柴家堡等地的农民汇聚在老爷山上,举行朝山仪式。
民国八年(1919年)编篡的《大通县志》的《地理山水》载:“去县城三十五里,人称北武当,石蹬盘梯,川流绕带,山顶有太元宫,即关帝庙,故土人又称老爷山,此外故庙不可胜计。盛夏花浓,名野芍药,每逢天贶,士民游集,称大会焉。”“天贶”“上天恩赐”之意。天贶节是汉族传统节日。宋代江西婺源人许月卿写有《天贶》诗:“天贶逢佳节,地灵钟异人。今朝书上考,同日是生辰。部使星留次,临川月半轮。明年当此日,五马列朝绅。可见在宋代“天贶”已成节日。
老爷山花儿会以其精彩的民间传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美丽的自然风景,闪耀在湟水北岸。
老爷山上的曲令有很多,其中有名的曲令有“老爷山令”“东峡令”“大通令”“大通直令”“水红花令”等。各种曲令特色鲜明、风格多样。“老爷山令”欢快婉转,“大通令”从容淡定,“大通直令”高亢悠扬,这些曲令广为传唱,深受老百姓喜欢。而《老爷山上的刺玫花》更是风靡大西北。此外,老爷山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清朝末年,东峡一个叫才让措(汉语长寿海之意)的藏族妇女,创编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新曲令“才让措令”(或为“长寿令”),首次在老爷山朝山会上演唱,从此便有了老爷山花儿会。也有人做过调查,认为此令就是“东峡令”。
2006年5月,老爷山花儿会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