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嘉的林坑村是楠溪江沿岸保存最完整的山地古村,静谧隐逸,有“人间桃源”之美誉。由于这里未经旅游开发,依然可见明清时期的原始风貌,我两度到访,印象深刻。
毛校长的家就在林坑,位置很好。他对我说,林坑成为“驴友”们的新选择后,他便谋划着整修自家两栋近九十年“楼龄”的老房,将其改造成民宿和饭店。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两栋老房改造好了,他又让夫人离职,返回林坑专心打理。屋子里挂的照片,是电影《自娱自乐》的剧照,原来大明星李玟在这儿拍过电影。
桌子上摆着花生和锅巴,透明茶壶里不知泡的什么,看起来像绿油油的草。毛校长只知方言的叫法,上网查了查,告诉我们是“匍伏堇”。匍伏堇是中药材,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之效。他又拿来一些杨梅,说是刚从山上摘的,杨梅只能当天摘当天吃,第二天就不新鲜了。在杨梅大量上市的时候到浙江,真有口福,一颗入口,酸甜交织,回味无穷。我在北京见过吃杨梅的行家,即便“与时间赛跑”,冷链空运,那两天前摘的杨梅也没有我眼前的水灵。
快到饭点了,毛校长做东,请大家吃饭。他拿出几瓶酒让我们挑选,其中有一种琥珀色的酒,叫“米醴琼”。米醴琼采用“双酿”技艺,以白酒为水酿酒,所谓“以酒酿酒”——第一次酿酒时,用红酒曲、糯米和山泉蒸馏,得到烧酒,也就是白酒;将白酒放置一两年,投入酒曲和糯米发酵,再经压榨、过滤,便成了米醴琼。米醴琼的度数比黄酒高,糯米发酵后,还留有甜味;这种酒的后劲儿大,每次只啜一小口。
毛校长的夫人亲自下厨,端上来的第一道菜就是硬菜——田鱼。田鱼为鲤鱼的变种,生长在稻田里,“形似鲤鱼,味胜鲫鱼,鳞如鲋鱼,色若金鱼”,出自稻田却无土腥气,可红烧可清蒸,烹制时不刮鳞,味道鲜美。
第二道是楠溪螺蛳。说来,螺蛳我吃过不少,但嘬了一颗楠溪螺蛳,还是由衷地赞叹。溪里的螺蛳通常肉质较硬,可楠溪螺蛳入口滑嫩,堪称一绝。看了看做法,与众不同:“火腿丁、春笋片、泡椒、杏鲍菇、蒜片加水煮沸,转小火熬成浓汤,投入炒熟的螺蛳和适量的盐、酒,不停翻动一两分钟后,即可出锅。”
几道菜下肚,毛校长又端上来一盆热气腾腾的牛骨头。那么夸张吗?每块牛骨头大到海碗都放不下。楠溪江的黄牛骨很出名,而毛校长夫人做的黄牛骨,曾获永嘉县菜品比赛第二名。每人拿一根吸管吸骨髓,骨髓的温度高,吸时要格外小心。由于与中药材慢火熬制了十几个小时,肉和筋的香气扑鼻,让人食欲大开。
楠溪江的素面名扬天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一碗楠溪素面着实解腻。当地人说“纱面”和“素面”,发音相同,和纱线一般细的面条,叫着叫着便成了素面。第一次来林坑,我就看到一些商铺里摆着交叠成“8”字的素面,听说全村人暴晒素面时,特别壮观,蔚然成景。
难忘的一餐,用麦饼来收尾。麦饼可做主食,可做点心,外皮既香且脆,里面是霉干菜和肉。永嘉流传着一句话:“心急吃不了好麦饼。”尽管当地人性格爽利,但对做麦饼这件事特别有耐心,包好的麦饼放入烤缸后,要文火慢烤。
在永嘉,不可不饮茶,本地最出名的茶是“乌牛早”。乌牛早主产于永嘉乌牛镇,清乾隆年间的《温州府志》记载“瓯北乌牛有眉茶,春分早发,形似雀舌,质胜屯绿”,可知乌牛早发芽早、形态美、品质好。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读汪曾祺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大谈乌牛早如何稀奇,那是我第一次听闻乌牛早其名。新世纪初,朋友送给我一盒包装精美的乌牛早,我很珍惜,没舍得喝。后来,一位懂茶的朋友来访,我热情地拆开包装,给他沏上一杯,谁知他刚喝一小口,就吐出来:“这是什么年代的茶啊?”再看茶叶,已经发黑了。那时我刚接触茶,尚不知绿茶要“喝个新鲜”。
毛校长说,乌牛早是我国茶类中特早发芽的品种,通常在二月中下旬采摘上市,乌牛早上市一个月后,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才开始采摘。由于乌牛早的加工技术与西湖龙井差不多,价格又比西湖龙井低,有不良茶商用乌牛早冒充西湖龙井牟利,其实二者在外形、香气和口感上,还是有区别的。
今天,终于喝到正宗的乌牛早,如愿以偿,可以释怀了。
结束林坑之旅时,回忆往事,赋诗一首:“永嘉江九曲,寻寨伴溪行。三谷横千竹,一夫抵万兵。敬茶匍伏堇,斟酒米醴琼。物换人依旧,炊烟袅袅生。”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系民进中央开明画院院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