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
山西博物院院长 王晓毅
前不久,在今年第七次全国博物馆(一级馆)运行评估中,山西博物院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评“优秀”,成为全国23家获此殊荣的博物馆之一。
原本,山西博物院在全国博物馆中规模与流量不占优势,要想成为“单项冠军”,亟需破除“三难”。一破“职业倦怠”之“难”,我们已入选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多年,荣誉惯性一直存在;二破需求升级之“难”,公众需求已从基础服务标准化、体验需求深度化升级至价值认同显性化,而我们的转型明显滞后;三破创新实践之“难”,现有工作多停留在“从1到10”的优化层面,缺乏“从0到1”的突破。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我们决定从改造升级“晋魂”陈列入手,打破按照时间线索“教科书”式的传统布展方式,重构了展陈逻辑,“重塑”对公众的认知路径与观展范式。
为了丰富叙事体系,我们对接考古队核对石器的尺寸、使用痕迹,还原243万年前西侯度人的生活场景;参考考古报告,复原出先民们围猎、制工具的生动画面,展现12万年前丁村人的渔猎日常。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我们从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5000余件盟书中,遴选出70件最具代表性的展品,让观众能直观感受晋国晚期“六卿倾轧”的紧张局势。我们为兴县碧村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漂泊多年后归国的子犯鬲,特意留出了“C位”,让“新面孔”和“老朋友”汇聚一堂,当起三晋历史的“讲述者”。
我们大胆创新实践,采用“实物呈现+数字化延伸”的多层次展示方式,让历史可感可触。观众可以凑到展柜前,细细观察晋侯鸟尊喙部的纹饰、商代鸮卣的呆萌造型;也能拿起AR设备,轻轻一扫,让青铜器旁重现古代礼乐场景,听见编钟齐鸣、看见古人宴饮。
如今,崭新的“晋魂”陈列根据山西历史文化的特点和优势“串珠成线”,主打的就是让文物自己“讲故事”。观众观展平均停留时间从40分钟拉长到2小时以上,二次参观率提升了30%,不少家长还带着孩子完成了“三刷”。
由此,我们更加确信:让文物“走”出展柜,让历史“活”在眼前,才是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文博“IP”、赢得时代共鸣的必然选择。(记者齐作权 王荔整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