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深圳市光明区公明街道工作生活的人来说,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红花山公园了。如今的红花山公园正在悄然改变,公明街道初步探索“公园+活动+商业”的文旅融合之路,不断提升公园服务体验质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公园游新业态
文旅融合创新,增添了新场景、新体验、新玩法
这里被誉为光明区文旅的璀璨明珠,这里被称为光明区的城市名片,这里更是光明区的城市会客厅,这里还孕育了明和塔、阳光大草坪、粉黛乱子草、最孤独的树等一批网红打卡地,这就是红花山公园。8月中旬,在公园举办“宋潮科学季·光明亲子仲夏亲子嘉年华”活动,以宋朝文化为底蕴,融入科学、足球和十五运元素,这一跨界组合令人耳目一新,掀起了一场亲子家庭广泛参与的夏日狂欢。这样的文旅融合创新,为游客增添了新场景、新体验、新玩法。该活动仅举办10天,公园日均游客量数千人次,带动公园及周边消费增长超百万元。
据了解,公明街道立足资源禀赋,致力于打造茅洲河赛艇、李松蓢足球赛事等特色产品,同时拓展一日游玩度周末路线,红花山公园、公明老墟、东宝中学革命旧址、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红木古镇、红花山体育中心、夜色烟火步行街等串珠成链,将自然风光、研学教育、体育休闲、传统美食等多种业态联动发展,吸引更多全年龄客户群畅享公明。
登上明和塔,来一个“一眼观天下”
来到红花山公园,巨大的牌坊上写着“红花山公园”,大门两侧是两副对联。这五个大字出自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启功之手,两副对联也是出自知名的书法和楹联大家之手,瞬间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公园左侧的儿童乐园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一些大人也仿佛坐上了时光穿梭机,回到快乐的童年时光。右侧是人造瀑布,水帘一般的瀑布倾泻而下,惹得孩子们在水中嬉戏尖叫。沿着一道笔直的石阶拾级而上,爬到山顶眼前豁然开朗,整座公园掩映在绿树花海之中,远处商超和各住宅小区清晰可见。山顶的明和塔气势恢宏,阵阵凉风吹来,塔檐上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穿汉服的美女行走在粉黛乱子草的小径中,别有一番风味。阳光大草坪颇有“阿勒泰”的韵味,大人搭棚露营,孩子在上面撒欢打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移步换景间尽显匠心。
市场化运营,让公园经济火爆出圈
无论举办活动,还是红花山公园内的商业配套设施,都是服务游客需求的延伸。值得注意的是,公明街道计划将公园管理引入市场化运营,通过自然景观与消费体验的深度融合,实现客流共享、双重破圈。据介绍,公园每年举办的各类活动不下于200场,年接待游客量接近200万人次。
随着各类活动的加持,红花山公园周末双日人流20万+人次,公园聚集了人气,给周边的25小区、夜色烟火步行街等特色商业集聚区带来了“泼天的宝贵”。
公园与城市融合发展激发商业创新,让“公园+商圈”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多元的消费体验。同时,红花山体育中心承办的各种赛事同样让周边的餐饮店、便利店、酒店等实业店得到了实惠。公明街道动员50余家商户参与“凭票根享优惠减免”一系列主题促销活动,搭建“观赛+住宿+餐饮+购物”一站式优质消费链条,这种“赛事经济+票根经济+周末经济”三维驱动模式培育引领消费增长点,数据显示“赛事经济”直接带动周边商圈客流整体提升25%以上。家住中央山小区的麦先生说,家里来了亲朋好友,首先会带他们去红花山公园转转,或是到红花山体育中心打球、游泳、跑步,然后在25小区、夜色烟火步行街找一家有特色的饭店喝一杯,感觉惬意得很。
目前,公明街道正以“公园+”的融合思路,探索公园运改维一体化模式,在保持公园公益性的基础上,发挥公园生态与城市发展动能的双重优势,从最开始的建设公园,到现在的运营公园,积极挖掘和发挥潜在经济价值,反哺公园运维管理,最终实现公园旅游、公园及周边消费的常态化,为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文、图 | 李薇 汪火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