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经历和军事教官
1.巴西之行
1960年,我有幸参加中国贸易代表团赴巴西,一路领略异国风光,许多见闻萦绕于我的脑海。此事虽已过去30多年,但每当回忆起来,犹如昨天的事。
巴西联邦共和国的国土有851万平方公里,白种人占一半以上,其他为黑白混血种人,还有印欧混血种人、印第安人等。大多数居民信奉天主教。全国有22个州,1个联邦区和4个地区。
接此任务以后,我把重点转向学习经济贸易工作,找了不少材料,也要来几本书,看了几天之后,觉得有的能看懂,有的看不懂。为了学得好一些,我提议到国际贸易促进会去学习,外事办公室同意我的建议。从这以后的一段时间,我经常到西长安街贸促会大楼去学习。那里也给了我一间房子,供我看材料,中午也可以在那儿休息。因为这座大楼紧靠长安街,那时隔音设备又很差,每过一辆汽车声音都很大,睡觉很困难,我只好躺在那里看材料。这样也有好处,使我学习的时间增加了,除了看材料还看了一些书。在这期间,学到了不少贸易方面的新知识。
9月上旬,代表团成立了,定名为“贸易代表团”。成员有冀朝鼎、张云霄、侯凤祠,还有两个翻译和我,共六个人。冀是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主席,他任代表团团长;张是经贸部的一个公司的经理;侯是西苑机关的一干部。他们几个人都是多次出国的老手,都懂英语,有的懂两三个国家的语言,在国外活动很方便。只有浅是第一次出国,又不懂外国语言,预感到工作起来很不方便。
为解决困难,外事办公室专门为我派了一名翻译,这个同志懂英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代表团成立会是在贸促会大楼会议室开的,冀团长把每个同志一一作了介绍,要求大家团结共事,讲了出国注意事项。注意事项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国外要二人同行,不许一个人单独行动。这天还讲了制作出国服装的要求,购买出国用品的规定,我把这些都记在外事札记中。
自从成立这个代表团以后,很多事情都是通过代表团办理了。9月中旬的一天,代表团通知我去出国人员服务部,买出国的必需品,还要量尺寸做出国服装。我按时到达西长安街贸易促进会大楼会议室,又集体乘车到王府井百货大楼北侧出国人员服务部。这是一个很小的小门,我们进去观看,只见东西不多,质量较好。我们各自按规定挑选自己合适的用品,我买了两件衬衣,一件大地牌风雨衣,一副皮手套,一双黑皮鞋。买完东西后,我们就量尺寸,准备做衣服。按规定每人做两套,其中必须有一套是西装。我做了一套西装,一套中山装。没有做大衣的规定,但是需要穿大衣,所以就在贸易促进会借了一件,把服装凑齐了。
10月中旬,接到代表团通知,办理出国手续和证件。我就又住到三座门招待所,每天去办理出国的证件。打预防针,填黄皮书,检查身体,填表,领取出国护照,办签证。因行李越来越多,还在贸促会借了一只大皮箱,把东西都放在里面。办完这些,我就搬出了三座门招待所,回到家去等着出国了。
12月的北京,这是最好的天气了。晴朗的天空,甜甜的空气,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圆又红,一点冷的感觉也没有,这是祖国的温暖。喜鹊在屋檐上喳喳叫,好像是在欢送我远行,祝我一路平安。
一切都准备好了,送我的汽车也到了,我提着行李上了汽车,直奔东郊机场而去。到机场时已经有很多送行的人在候机室等候了。亲切的鼓励、关怀、嘱托,给予我们一股温暖的精神力量,寄予我们殷切的期望和光荣的重托。
9点钟,一阵轰鸣,我们坐的一架大飞机腾空而起,直飞北方而去。到贝加尔湖时,那里是晴天,我从飞机上能看到湖的轮廓。这时,我想起了苏武牧羊的故事,这里就是他放羊的“北海边”。他是爱国者、民族英雄,永远值得人们怀念与敬仰。到伊尔库斯克,飞机加油,这地方已冰天雪地。这时我第一次脚踏苏联的土地,觉得这块土地太冷、不舒服。我们在飞机上休息一会儿又起飞了。一直到新西伯利亚,飞机开始下降,着陆后,我们下飞机吃午饭。这个地方更是冰天雪地,冷得出奇,把衣服都穿上还是感到很冷。在机场候机楼吃了些东西,很快又上了飞机,开始向西飞,这是奔莫斯科方向。我们到莫斯科时太阳刚近山,这段航程应当飞13个小时,可是到莫斯科时太阳还未落。这是时间差的原因,北京和莫斯科时差5个小时,等于白天的时间增加5小时。从新西伯利亚开始,我感觉飞机就是追着太阳飞,所以到达莫斯科太阳还没落。
到飞机场接我们的是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同志,对我们很客气,像接待家人一样不分彼此。我们来到大使馆,也感觉到仍像在国内的某个机关,或某个招待所一样。这里有暖气,人的态度又很好,感觉暖和多了。
在莫斯科住了一个星期,参观了不少地方。先去参观了列宁墓。我们从大使馆乘车,下车后就看见红砖地,这是红场,长不足70。米,宽只有130米,大约是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但它在苏联人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这红场是用特制红砖砌成的,时间长了磨光了,紫红光亮,看起来也很庄重,这是否也象征着战士的热血染红的?
过去在电影中看红场很大,其实比我国首都天安门广场小多了。据说,世界上像我国首都天安门广场那么大的首都广场是不多的。站在汽车旁,举目看,一眼就看到克里姆林宫的高墙,高悬着15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徽,像中国的古城墙差不多。西南角有一城门是进出克里姆林宫的主要通道。我突然听到电铃声,马上从门中出来一辆汽车。一问,原来进出汽车都以铃声为警号。
克里姆林宫正南是列宁墓,异常肃穆。前沿是个检阅台,我想起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困难的时期,斯大林在此阅兵,起了稳定民心、坚定胜利信心的作用。我觉得这是个伟大的地方,这是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我们几个都是商人打扮,拿着照相机向列宁墓走去。远远看见有红军士兵站岗,我们就在附近转了一圈,照了几张照片,看了一下阅兵台,就离开了。我们还想到斯大林的墓地去,看看这位伟人,就是不知在什么地方,一问行人,知道原来就在附近。我们向路人指的东北方向走去,在克里姆林宫的东南角的城根下,那里有一块牌子,上写“斯大林墓”,跟前放着三束鲜花。看到那鲜花,我们议论开了:看来斯大林在人民的心目中还是有地位的,这鲜花是人民自愿献给他们的领袖的,说明广大群众是公平的。我们在为斯大林鸣不平。
看完之后,时间还早,我们又向南走去,在附近逛商店。那些商店给我的感觉是货架上的东西很少,走了十几家都是如此。食品店里东西也不多,看到一串串排队的人,走近一看,是买香肠的。这些排队的人情绪低沉,不知道都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像我们国家的人有说有笑。看不见一个人有笑脸,也看不见互相开玩笑的,更看不见说笑话的,他们都和“笑”字无缘。走了半条街,见东西都很贵,人的态度也不友好,这就是莫斯科大街给我的第一印象。我问了一下各位同志,我们代表团的几个人都是这种感觉,觉得他们这里不景气,大家有点扫兴,就上车回大使馆了。
到达莫斯科第三天,我们去参观地下铁道。过去只听说世界各大城市差不多都有地下铁道,只是没有亲眼看见过,这次要亲自去看一看,大家很有兴致。8点多钟,我们先乘汽车进市中心,再下车步行一小段路,就到达地下铁道的路口。一个车站,就在这个路口下面。我们几个人正要往下走,正赶上来了一列地下电车,上车、下车的人在这个车站挤来挤去。我们就站在一旁,等这阵子乱过去再下去。多数的苏联人都好奇地看着我们,也有的是敌视我们。这时中苏关系已经紧张了,莫斯科人的态度与大气候有直接关系,多数群众受政治蒙蔽不明真相,一时对我们冷漠,我们理解他们。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中苏关系会改善,两国人民也会友好相待。上下车的人多数已经走完了,我们走到地下铁路车站,看了车站的设备和通道,觉得很新鲜,也很现代化,大家都想亲自坐一坐。由懂俄语的陈友义同志去买了几张票,我们全体上了一列地下电车,座位也不错,很舒服,走起来也平稳。觉得这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交通道路。特别在战争年代更有用处,可以隐蔽在这里,安全多了,飞机炸也炸不垮,只怕原子弹。我们在一段路上体验过后就下车了。又买回头票坐回上车的那个站。这一是第一次坐地下铁路电车,颇感新鲜,大家还比较高兴。出来后,进了一个大百货公司,商品比小店的货架上多些,但比我们的商场差多了,觉得还是我们中国好。我们不想买东西,只想了解情况,转了一会儿,该回大使馆吃午饭了,我们就上车回使馆了。
到达莫斯科的第四夭,由大使馆的一位干部领着我们参观油画馆。这个油画馆的地址在郊外几十公里的地方,跑了很长时间才到达。这是个古老的建筑,外形很雄伟。进去参观,看见油画馆的展览厅很大,空间也很高,大幅油画也很多,看上去很仕观。我不懂油画,只是觉得很有气势,很精美。特别是大型的风景画和裸体画,和真景真人差不多。内行们都说这些画中很多都是精品,他们说真是大饱眼福,几十公里路没有白跑。真是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只觉得这里有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从肉体美、到精神美,艺术家们把自然界的美和人体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