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出版的《咸阳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山南水北 咸阳很美”城市魅力更加充盈——论全市各项事业发生关键性趋势性转折性变化》。
“山南水北 咸阳很美”城市魅力更加充盈
——论全市各项事业发生关键性趋势性转折性变化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是咸阳进入发展积厚成势、动能加速升级的新阶段后,全市各项事业发生关键性、趋势性、转折性变化的重要变化之一。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咸阳市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是咸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自觉行动,吹响了文化强市建设的新号角。
咸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水俱阳之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文脉绵长、文化深厚、文物荟萃。应当承认,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市文旅产业有了一定基础,但文旅资源利用程度还不高、文化内涵挖掘还不深、文创产品开发比较落后的局面还存在,尚处在价值链低端。在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历史、生态、民俗等特色资源,突出规划引领,加强资源整合,以高质量景区放大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打造文旅支柱产业。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篇大文章。“山南水北 咸阳很美”,这一文旅品牌的推出,站位高远,视野开阔,凝聚了咸阳的独特魅力,既彰显了咸阳本名的源头性、唯一性,又凸显了新时代咸阳生态、人文、发展的丰富性、全域性,品牌内涵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成长性。咸阳作为中华文明大一统的重要发源地,秦风秦韵秦文化是咸阳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鲜明文化标识,要继续深入挖掘秦文化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打造一批具有咸阳辨识度的特色文旅产品,以打造秦文化文旅带、建设秦文化集中展示区为重点,进一步提升秦文化知名度、影响力。
文旅产业是文化强市建设的重点所在、关键突破口,有着“一业兴、百业旺”的强大牵引作用。突出以文旅融合为重点,明晰了我市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实施路径。要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走对路子,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链条,系统实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工程,推进文化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更多文体旅、工文旅、农文旅等新业态,着力打造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旅游景点。郑国渠号称“天下第一渠”,是目前秦朝留下的重要历史遗存,渠首遗址区已于2025年年初正式对外开放。乾陵成功创建5A级景区,茂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立项,咸阳博物院(新馆)正式动工建设,袁家村不断擦亮全国乡村旅游靓丽名片。
如今,在咸阳,浓浓烟火气、清清灵秀气、澎澎青春气聚合一起,让咸阳这座城市显得活力满满、朝气蓬勃。咸阳汇通十字有亚洲最大露天面馆,城内还有福园巷子、咸阳老街等打卡地,充满车水马龙的烟火气。渭河在咸阳穿城而过,形成万亩咸阳湖、万亩绿地,沿渭河建成湿地公园,市民和游客在这里骑行、散步,有多种鸟类聚集,城市多了一抹恰似江南的灵秀气。咸阳举办多场大型演唱会和体育赛事,咸阳湖畔音乐会与城市镶嵌,与百姓生活相融,既让大家享受音乐的盛宴、运动的魅力,也能感受咸阳健康澎湃的青春气。咸阳高新区,传统与现代、真实与虚拟正在这里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大秦纪》VR全感空间、《飞跃大秦》裸眼3D影院、XR虚拟拍摄等沉浸式体验场景,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山南水北 咸阳很美”。在咸阳发展的新阶段,文化旅游业将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咸阳独特的城市魅力将更加充盈,进而成为人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本文转载自 咸阳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摘录或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