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出品】
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演艺经济正在成为城市文旅新的增长点。
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全省第一批旅游演艺典型案例名单,9个项目从全省众多申报者中脱颖而出。其中,青岛凭借《海上有青岛》和青岛啤酒博物馆《金色奇妙夜》独占两席。
事实上,“演艺+旅游”并不是新课题。
从1982年 西安《仿唐乐舞》拉开中国当代旅游演艺的开端,到“印象”系列、“又见”系列持续释放大型实景演出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再到长隆国际大马戏、上海迪士尼等主题公园演艺打造国际顶级沉浸式娱乐体验,这种大投资、大制作、长期驻演的演艺形式一直显现着极强的市场号召力。
就在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在文博场馆、景区、街区等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出一批沉浸式文旅新产品新场景。历经数十载探索,“从看景到入情”“为文旅消费立定了新的风向标,而这个“新”,与传统剧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地”和“体验”。
无论是依托海洋文化的《海上有青岛》,还是基于工业旅游的《金色奇妙夜》,都是将内容与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或自然景观深度绑定,并借由空间设计、技术手段让故事活起来,让来青岛的游客既是看客,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参与者,进而真正读懂这座城市。
据《全国智慧旅游发展报告2024》,全国85.5%的游客体验过沉浸式旅游活动。如今,山东首批旅游演艺典型案例出炉,这份山东专属、青岛专属的精彩是对单个项目的认可,更标志着青岛文旅产业正加速由“禀赋资源”向“内容创新”转型。
新的演艺IP日渐清晰,让青岛的文化可感知,让城市的经济可循环,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可记忆。
01
打造吸睛“引力场”
以演艺的形式完成对城市的深度挖掘,是青岛入选案例共同的特点。通过将城市特色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青岛以创意和诚意让人“眼前一亮”。
图源:大众网
西海岸凤凰岛艺术中心推出的360°全景秀演《海上有青岛》,在大量挖掘青岛的文化历史典籍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创作,结合琅琊文化、徐福文化、祭海文化等内容,配合超过1000平方米的LED大屏以及120米直径超巨型环状机械舞台装置、全覆盖水循环系统等科技元素,在凤凰岛上为青岛打造一个与海洋紧密结合的沉浸式生态地标。
而青岛啤酒博物馆《金色奇妙夜》沉浸式演绎夜游则从贯穿城市生活的啤酒基因入手,结合巨幕3Dmapping光影秀、NPC沉浸式互动演绎以及花车巡游、啤酒试饮等环节,让消费者调动多重感官,建立起对于啤酒的认知。
图源:大众网
据了解,该项目还获评了《MBI·中国文旅榜》年度夜经济标杆文旅项目。今年,全新升级的《金色奇妙夜2.0》重新登场,以更沉浸的体验场景、更逼真的演出氛围“抓住”游客,在麦芽的香气里继续上演真人版《博物馆奇妙夜》。
这些演艺项目,凭借创作者的巧思以及对沉浸式体验的打造,也迅速成为吸“睛”又吸“金”的爆款产品。一批又一批的乘客纷至沓来,用行动投下“认同票”,也让演艺产品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从"流量入口"跃升为“消费窗口”。
截至2024年收官场,近3个月的时间里,《海上有青岛》累计公演111场,吸引观众10万多人次,全网曝光量达到3.5亿,并荣获2024中国夜间旅游优选项目。
《金色奇妙夜》在实现门票收入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啤酒消费、餐饮消费以及换装约拍的新业态。以演艺放大城市魅力、串联其他产业,打造属于青岛的“引力场”。
02
场景中,城市气质的“再表达”
事实上,一批又一批沉浸式的演艺活动、体验活动涌现,是文旅行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
如今,“沉浸式体验”兴起,消费者在旅途中也更加注重与当地的文化生活产生联结。过去“看山是山”的模式竞争力已经不再强劲如旧,从"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正是现在文旅消费的新趋势。
青岛这座城市,始终在行业前沿探索,以多元业态放大城市魅力。借由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场景,创造出更多的体验项目,也为城市增添更多的“加分项”。
在入选的《海上有青岛》之外,青岛从多个角度,在多个场域解读城市的海洋之美。挖掘历史文化,记叙探索与发现、传承与守候的精神,奥帆中心推出《寻梦沧海》,讲述古今交融的航海故事。浮山湾畔准时亮起的灯光秀,也和海滨交相辉映,为城市打造一张现代、时尚的靓丽名片。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不仅充分挖掘自然禀赋,以沉浸式的演出加强人与山海的链接,在城市的生产生活场景中,青岛不断“量身定制”特色演艺内容,让观众直观感受这座城市的时代风韵。
话剧《里院》 图源:青岛市话剧院
复刻百年烟火气息,青岛依托历史城区“修旧如旧”的特点打造实景话剧《里院》《寻找老舍先生》《黄金疑云》等多部作品,在吉善里、黄县路等充满着城市记忆的街巷,向天南海北的人呈现原汁原味的青岛故事;再现城市工业基因,《觉醒的酿造师》作为馆内实景穿越剧游,依托青岛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和历史工业脉络诞生,一经登场,就收到了多方好评。
经由一张门票,触及一座城市。青岛,通过重塑游客的多维体验,实现从"观看"到"参与"再到"认同"的情感递进,将城市的别样气质,根植于消费者的心底。
03
城市新IP,“出彩”又“出圈”
说到“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水甲桂林”,《印象漓江》已经是游客必到打卡的一站;《又见平遥》,也是山西文旅大爆之下、经典线路平遥古城能长红不衰的秘籍,更不用提《只有红楼》《南京喜事》《夜上黄鹤楼》为城市牵引而来的人气和流量。
毫无疑问,文化IP是城市提质存量、扩容增量的重要抓手。
作为中国最早的海滨旅游城市之一,青岛得天独厚的禀赋资源不一而足——山海城湾、啤酒文化、德式建筑、影视产业、工业文化遗产……可如何将这些分散的优质资源转化为具有情感共鸣和商业价值的符号体系,一直是城市待破之题。
来客易、留客难,人气高、消费低,风景实美但记忆点模糊,要拆解开类似的痛点,真正让“一次性消费”变“复游式体验”,构建文化IP即答案。
事实上,青岛已经展现清晰的思路。
不久前启动的第二届里院喜剧节就是一次精准的“年轻化IP”实验——将脱口秀、即兴戏剧、沉浸式互动等形式搬进老城区,用内容聚集流量、用场景促进消费。值得一提的是,首届喜剧节创下了单日34万人次客流、全网超6亿曝光量的现象级热度,它不仅接档国际啤酒节、填补了国庆黄金周前青岛的文旅“空窗期”,更为青岛添加了“年轻、潮流、活力”的新标签。
此外,东方影都的崛起则是青岛依托“影视IP”撬动全域文旅的另一经典范本。借由《流浪地球》《封神》等系列主题电影,以及承办华表奖等顶级影视活动,青岛持续强化着“影视之都”的国际辨识度。以华表奖为例,活动的影响力绝不止于举办期间的“流量磁吸”,更在于其后的长尾效应。如“海誓山盟 浪漫青岛‘跟着电影遇见爱’”活动随即拉开帷幕,以爱为名催发城市甜蜜经济。
从《海上有青岛》以360°全景秀演绎海洋文明,到《金色奇妙夜》用科技激活工业资源,再到喜剧节、影视IP的跨界破圈,这些IP并非孤立存在,他们共同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交融、经典与潮流共生的文化矩阵。
创新驱动、技术赋能、内容深化、模式迭代,在这条充满创造力与生命力的新赛道上,青岛将以更细腻的笔触讲述城市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