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第十三个“北京湿地日”到来之际,市园林绿化局在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举办主题宣传活动,现场放归麋鹿、珠颈斑鸠、池鹭等野生动物。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北京湿地面积已达6.12万公顷。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布两批市级湿地名录,共计47块湿地列入市级湿地名录,总面积达2.7万余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4%。
活动现场,来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的6只麋鹿被放归汉石桥湿地,开展野化训练,探索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路径。这是继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后,麋鹿又一次开展野化训练活动,标志着本市在濒危物种保护、湿地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提升方面取得新进展。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麋鹿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曾在中国本土灭绝。1985年重引后,通过“种群复壮、迁地建群和野化放归”,麋鹿种群数量达1.4万余只,覆盖全国26个省市95个保护场所,成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未来,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将继续围绕“麋鹿与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麋鹿基因库建设、麋鹿种子群建设”深入开展麋鹿保护研究,保障麋鹿种群永续发展。
目前,本市已基本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为北京近50%的植物种类、76%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了生长栖息环境,助力北京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五五”时期,本市将围绕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湿地保护发展规划,加强湿地修复,优先修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区域;推进一体化生态修复,构建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城市社区等地推动小微湿地建设修复;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湿地恢复,推动湿地与乡村旅游、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领域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和花园城市建设;重点实施延庆野鸭湖、长沟泉水等湿地修复工程。完善湿地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强化监管与科技支撑,探索打造优质湿地生态产品,让湿地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