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八月初二,对于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来说,记得最清的就是去食社了。
因为一直以来,二月社,八月社都会去长安一带食社,也算是生活中的一个惯例了。
所谓的二月社,八月社,实际上就是传统的春社,秋社,是民间和农事相关的重要的日子。
民间在这种社日里往往会进行一些传统的仪式,当然,现在讲起来有点“封建迷信”,或是说有点传统习俗文化,这就看从什么角度去看待了。
像今天去桂平油麻镇,沿途看到很多人挑着箩,到村头,地头的社公处进行祭祀。这社公实际上就类似于“土地公公”的神位,祭坛,在民间传说中,他是管理着一方的水土与人民的神。
人们在社日里进行祭祀,表面上是燃烛烧香上供品,有点“迷信色彩”,但深究来,这完全是人们出于对农事生活的一种祈愿,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向好。谁不希望一年风调雨顺,田里有好收成,生活有稳定呢,这祭祀只不过是人们对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表现而已。
在民间有俗语:“春祈秋报,夏答冬酬”,简单说就是古人在自然环境下,对于生活的一种总结。
春祈,也是春社,主要是二月初二(前后几天都算),这是一年的农事正式开始,农作物种下去,谁都不知道这接下来的日子里,风雨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接下来的收获将会如何,所以,春社祭祀主要是表达对日子的一种祈愿。
秋报,也是秋社,主要是八月初二(前后几天都算),这是收获的季节,正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年的农事忙下来,终于可以有收成,无论收获多少,也是要一种还愿的心安,所以,秋社祭祀主要表达的是对大自然,对人们努力的给予一种报答。
当然了,现在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从事农事的方式也有所改变,对待这些节日的内容也有所改变。
春社秋社的这些传统风俗文化,从汉代开始有了,那时人们对于自然认识不深,生产力低下,人力不可为,那就借助上天,衍生出一些神怪的理论,就形成了春社秋社独特的节日祭祀仪式,在家里,或是到村头,地头的社公神坛进行一次祭祀,表达自己对于自然,对于土地社公的感谢。
同时,因为古代的生产力低,种田,干活,自己一户,一人是无法完成的,人们相互间就形成互帮互助的习惯,共同协作,完成农事生产,也保证有收成。于是春社,秋社除了祭社公外,还“老幼聚饮散福”,说白了就是乡邻欢聚一起吃喝一顿,也是表达对彼此的感谢。
这就是今天地方“食社”的由来,而并不是现代人为了“整一餐”而创出的一种仪式。
在今天的环境下,人们只继承了“食社”形式,保留了个意思,内容却有很大的改变与扩展。“做社”,“食社”并不完全是为了农事,更多的,是找个理由,联络下亲朋的感情,搞好关系,毕竟一年到头,为了生活,很多亲朋间也难得一聚。
不是说大家不想,而是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需要,有心无力的,大家一年见不到几次,那找个由头来维系一下,聚一下,于是,春社,秋社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