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松阳县城,无人驾驶公交车穿梭于街头,车载屏幕实时显示路况信息,乘客通过扫码即可开启一段“未来出行”体验;午后,水利博物馆内,游客驻足于古代堰坝模型前,聆听讲解员讲述松阳先民的治水智慧;傍晚,松阳老街的青石板路上,游客与归家居民的身影交织,茶馆的茶香与咖啡店的咖啡香弥漫,传统与现代在此悄然共鸣……
9月23日,“文化传薪·县域焕新——主流媒体社长总编看松阳活动”启动,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主流媒体社长、总编辑和资深记者走进松阳,感受现代科技为松阳注入的活力,触摸千年古城沉淀的历史底蕴。
无人驾驶公交车驶进“江南秘境”
浙江丽水的松阳县已有1800年历史,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记者在这里发现,L4级无人驾驶公交车已穿梭在街头巷尾,古老县城正焕新出发。
目前松阳的无人驾驶公交车有两条线路,票价每人每次1元,途径28个站点,串联起主城区的客运中心、学校、医院和景区。车辆搭载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类传感器设备,可以360度无盲区地感知周围路况。
记者体验下来,车辆起步稳,变道平顺,时速保持在30公里左右,路径规划、障碍物识别、红绿灯识别、自动停靠等操作跟“老司机”并无区别。据介绍,无人驾驶公交车的运行并没有让传统的公交司机“下岗”,他们经过培训转型为随车安全员,实现了职业的平稳过渡。
松阳的无人驾驶不仅运用在公交车上。在该县农村物流共配中心,无人物流配送车正以近40公里的时速将快递配送至指定点位;在南城区块,无人驾驶环卫车满电状态下可连续清扫4-8小时……
近年来,松阳先后入选浙江首个智慧交通产业发展试点县、现代化交通产业集群试点县、浙江交通强国试点。今年一季度,综合交通产业实现产值22.88亿元,较去年同期12.25亿元的产值增长86.74%。
水脉润松阳,"河长制"从这里起源
离开智慧交通领域,记者转向松阳的历史文化与生态保护领域,在水利博物馆感受先民的智慧,探寻"河长制"的源流。
松阳县水利博物馆上浙江省唯一的县级水利博物馆,系统梳理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松古灌区情况及松阳近现代水利建设历程与成果。
记者在馆内看到大量与水利相关的榜文、碑刻、古籍文献、工程图纸,生动再现了松阳先民治水以及用水的智慧,如“七三法”立项选址、“借地建圳”“人字形”坝体结构等建设机制,以及“汴石分水”“定期轮灌”“圳田制”“堰董制、圳董制”“水权管理”等灌区管理机制。
据介绍,松古灌区与"河长制"有着密切的联系。清乾隆十七年松阳县正堂黄槐为十三都下源口等四庄派定水期任命圳长告示。告示中出现的“圳长”“堰长”等基层农田水利管理者,与当下松阳县负责河湖治理的“河长”有诸多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是河长制的历史源头之一。
松阳老街,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
在松阳老街,记者沿着青石板路慢行,仿佛触到古城跳动的肌理。松阳老街保留了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街道两侧黄砖黛瓦的店铺、斑驳的墙面、古朴的木门,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
老街上,既有传承数十年的传统手工作坊,如打铁铺、竹编店、茶馆,也有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的文创小店、特色民宿,传统与现代在此和谐共生。
据介绍,2021年,冯巩来过这条老街。他对传统民间器具十分喜爱,在一家店内买了手工钉秤、锄头、铁锅三件器具,共花费260元。一时高兴,冯巩还亲自将铁锅背上身,打趣地说:“以后我不叫冯巩了,叫我冯罗锅”。他边逛边称赞松阳明清古街是“传说中的活着的清明上河图”。
漫步老街,游客不仅能欣赏到江南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更能感受到松阳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当地通过修缮古建筑、引入新业态、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让老街既保留了“古味”,又焕发了“新活力”,成为展示松阳历史文化、承载市民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