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5 日的峨眉山,清晨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山脚的游客集散区已热闹起来。一位穿着宽松深色 T 恤的男子站在轿夫聚集的区域,身形壮实的他比周围游客高出大半个肩膀,交谈时偶尔需要微微低头。他的目的地是半山腰的财神殿,考虑到自己 263 斤的体重和山路的陡峭,他决定雇佣轿夫抬自己上山,这一决定成了后续争议的起点。
最初,轿夫们拿出常规尺寸的滑竿 —— 竹制的轿杆泛着温润的光泽,两侧绑着蓝色的棉布坐垫,是景区常见的款式。男子试着弯腰坐下,轿身瞬间显得局促,两侧的扶手紧紧贴在他的腰侧,膝盖也无法自然弯曲。试了两次后,一位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的轿夫摆摆手,转身走向旁边的储物棚,拖出一个特制的特大号滑竿:比常规款宽出近 10 厘米,轿杆也粗了一圈,表面刷着暗红色的漆,边缘处还能看到修补过的细痕,显然是专门为体重较大的游客准备的。男子坐上去后,三位轿夫上前试着抬了抬,轿杆微微下沉,他们互相递了个眼神,最终确定需要 9 人轮流 —— 单程 21 公里的山路,不仅有连续的石阶,部分路段还贴着山体转弯,单人负重过大会吃不消。
出发后,这支特殊的队伍成了山路上的 “焦点”。轿夫们分成三组,每组 3 人,每隔半小时轮换一次,换班时会把滑竿稳稳放在路边的石头上,揉一揉肩膀再接过下一组的轿杆。男子全程保持着安静,偶尔会问 “要不要歇会儿喝口水”,中途下起小雨时,他从背包里拿出自己的折叠伞撑开,没有让轿夫分心为他遮雨。走到一处陡坡时,轿夫们的脚步明显放慢,其中一位年长的轿夫额头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石阶上,男子看到后主动说 “停一下,你们喘口气”,还从包里拿出纸巾递过去。
这场往返 42 公里的行程结束后,男子当场结算了费用 ——两万余元的现金被分成整齐的几叠,递到轿夫领头人的手中。除此之外,他还从钱包里抽出 9 张百元钞票,挨个分给轿夫:“辛苦大家跑这么远,买点水和吃的。” 轿夫们起初推辞,男子笑着摆手:“应该的,你们比我累多了。” 这一幕被旁边的游客拍了下来,发到网上后,原本普通的交易,突然成了讨论的焦点。
网络争议的发酵:从 “商业交易” 到 “阶级压迫”
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后,评论区很快分成两派,争议的核心从 “花钱买服务” 逐渐转向 “是否尊重劳动者”。
理性的声音认为这只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有网友留言:“轿夫靠抬滑竿挣钱,游客花钱买方便,你情我愿的事,没必要上纲上线。” 还有人算了一笔账:“42 公里山路,9 人轮流抬,平均每人能拿到两千多,比平时跑短途挣得多,这对轿夫来说是好生意。” 甚至有去过峨眉山的游客补充:“那段山路我徒步过,单程要走 5 个多小时,还没负重就累得够呛,轿夫抬人更辛苦,两万块真不算多。”
但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 “上纲上线”。有人盯着男子的体重质疑:“263 斤的重量,让轿夫抬着走 42 公里,这不是故意欺负人吗?体力劳动者的身体就不是身体了?” 更极端的评论直接扣上大帽子:“这就是典型的阶级压迫,花点钱就把别人当工具,还去拜财神,心根本不诚!” 还有人开始质疑男子的经济来源:“随随便便花两万块坐轿子,这钱是大风刮来的?建议有关部门查一查,说不定有问题。”
这些声音逐渐占据上风,甚至有人开始 “人肉” 男子的信息,声称要 “让他为欺负劳动者付出代价”。更荒诞的是,有网友把轿夫的职业形容成 “被奴役的底层”,认为游客坐滑竿就是 “践踏尊严”,却忽略了轿夫们自己的意愿 ——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在峨眉山抬了十几年滑竿,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职业,而非 “被压迫的证明”。
轿夫的回应:哭笑不得的反转
就在网友吵得不可开交时,有记者找到当时参与抬滑竿的轿夫,他们的回应让这场争议多了几分荒诞的转折。
60 岁的王师傅是轿夫里年纪最大的,他手上的老茧厚得能看清纹路,说起当天的事,他笑着摆手:“哪有什么欺负不欺负的?我们干这行就是靠力气吃饭,那位客人很体谅我们,中途还让我们歇了好几次,给的钱也足,这样的大单子我们巴不得天天有。” 他指着自己的肩膀说:“抬滑竿确实累,但累归累,能挣到钱就行。家里孙子要上学,老伴身体不好,这些钱能帮衬不少,比网友说的‘同情’实在多了。”
另一位 30 多岁的年轻轿夫补充:“平时我们跑短途,比如从山脚到半山腰的某个景点,单程 3 公里左右,一天下来也就挣几百块。这次跑 42 公里,算下来能拿两千多,够我家里半个月的开支了。网友说我们被欺负,可我们自己觉得划算啊。” 他还提到,当天结束后,轿夫们还一起去山下的小餐馆吃了饭,“大家都挺开心的,没想到网上会吵成这样,有点莫名其妙”。
轿夫们的话被报道后,之前激烈的网友大多沉默了。有人在评论区道歉:“原来轿夫是愿意的,是我想多了,不该随便指责别人。” 也有人调侃:“网友替轿夫生气,轿夫却在开心数钱,这反差也太大了,早知道就不瞎操心了。” 这场持续了几天的争议,因为轿夫们平实的回应,终于回归理性,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尊重劳动者,不是替他们 “愤怒”,而是尊重他们的职业选择和真实意愿。
过往的相似案例:被误解的 “人力服务”
其实,类似的争议并非首次发生,每次都离不开 “网友替劳动者愤怒,劳动者却觉得正常” 的反转。
2022 年,一位年轻的自媒体博主在某山岳景区坐滑竿,因为博主年纪轻(20 多岁),而抬滑竿的轿夫多为 40 岁以上的中年人,网友立刻指责博主 “摆出地主老财的样子,让长辈抬着自己走,没教养”。那段时间,不少年轻游客因为怕被网暴,不敢再坐滑竿,导致景区轿夫的短途生意少了近三成。有轿夫无奈地说:“我们靠这个吃饭,年轻人愿意坐,我们能多挣点,结果现在他们不敢坐,我们收入都少了。”
还有一次,一位女子带着宠物狗去景区游玩,狗走不动后,她雇轿夫抬狗上山。视频发到网上后,网友又开始批评:“人坐滑竿也就算了,狗也坐,难道有钱人家的狗都比轿夫金贵?这是对劳动者的侮辱!” 可当时抬狗的轿夫却觉得很轻松:“狗才十几斤,比抬人轻多了,不用考虑人的舒适度,走得也快,钱却不少拿,挺划算的。”
峨眉山的山路上,轿夫们依旧每天早早来到山脚,整理好滑竿,等待需要帮助的游客。那位 263 斤的男子后来再也没有出现在镜头里,但轿夫们说起他时,还是会笑着提到 “那次的大单子”。对他们而言,靠自己的力气挣到踏实的钱,比网友口中虚无的 “同情” 更重要;而对游客来说,在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方式,也不该被随意指责。山风吹过轿杆上的棉布坐垫,那些关于 “尊重” 与 “选择” 的讨论,或许比这场争议本身,更值得人们思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