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神往青藏高原的辽阔壮美和牛羊成群、花海漫天的赏心悦目吗?你期盼思想的骏马驰骋于浩瀚无垠的大自然吗?你去过“阿坝的阿坝、最厚的净土”吗?那可是一个充满圣洁与神秘的地方!更是放飞自我、飘飘欲仙的绝佳秘境!
阿坝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川、甘、青三省交汇处,是川、甘、青三省结合部著名的物资贸易集散地,属川西北大草原的一部分。全县面积10435平方公里,天高地阔,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西部有巍峨险峻的莲宝叶则神山,连绵裸露的奇峰异石,星罗棋布的海子;南部有茸安—柯河森林大峡谷,绝壁山崖,怪石丛生,独特的柯河姐妹碉、伸臂桥、柯河民居、山神寺庙、安神湖等让人流连忘返;还有2006年被网易旅游频道《寻找中国的世外桃源》评为第一名的“世外桃源神座”;中部集聚着独特的安多藏族民风民俗文化与别具一格的安多藏式建筑群,构成了安多藏族文化的艺术长廊。
同时,神秘悠久的宗教文化交相辉映,这里凝聚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觉囊派和土生土长的苯波教寺庙,形成了藏传佛教文化博览园;东部有地域辽阔的漫泽塘湿地大草原,系国家保护动物黑颈鹤的栖息地,春风送暖、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广阔的湿地草原小溪涓涓流淌,墨绿色的嫩草染满大地,勾勒出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绝美画卷,与县域东北部九曲黄河第一湾景区,东部红原大草原,东南面的米亚罗、桃坪羌寨等形成一幅川西藏羌民族风情的迷人画卷。《国家地理》杂志曾官宣:青藏高原的横断山脉,乃中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均为第一壮观和最为密集的地带。
“没来过阿坝的阿坝,那就不算来过阿坝”,这可不是正确的废话。因为,我们现在行进的阿坝县,才是“阿坝”这个名字真正的发源地。在藏语里,“阿坝”意为“阿里人开发的地区”,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黄河和长江两大母亲河的上游水系在这里“握手言河”。这里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也是国家非遗藏棋文化之乡,享有“高原商城”“安多服饰之乡”的美誉,更是被誉为川西高原“最厚的净土”。
何谓“最厚的净土”呢?在交流中,“四川文旅推介使者、四川省十佳导游”杨员虹女士解说道:阿坝县有着令人惊叹的“三厚”:第一厚,是资源的丰厚。这里拥有莲宝叶则、漫泽塘等众多高品质景区,从梵音净土到魔界仙境,从湿地草原到圣洁神山,大自然把阿坝县勾勒得像一幅美丽的油画!第二厚,是人文的深厚。在阿坝县境内,藏、羌、回等多民族文化在此交汇碰撞,织就了一幅绚烂多彩的人文画卷。同时,藏棋、黑陶、唐卡、藏香等非遗技艺代代相传,各莫寺等古老寺庙梵音缭绕,处处彰显着千年文化的积淀。第三厚,是阿坝县老百姓的淳厚。他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如果你来,他们会用最香的奶茶、最醇的青稞酒、最鲜美的牦牛肉热情款待,让你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为期一周的坝上之旅,自然的、人文的,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下面,请跟随笔者的镜头,为你打开畅游“阿坝的阿坝、最厚的净土”的秘密通道,分享令人膜拜和陶醉的人间仙境!
镜头之一
聚焦“东方的魔幻世界”——莲宝叶则
首先,通过在大巴车上欣赏莲宝叶则的风光视频,再跋山涉水去目睹真容,她的神奇魔幻和独特魅力的确令人叫绝。
莲宝叶则神山位于川、甘、青三省结合部的四川省阿坝县境内西部,其景区位于阿坝县和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之间,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四川阿坝境内面积500平方公里;青海境内称年宝玉则,又名果洛山。这里属于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源水源重点保护区,过度的旅游开发让水源与环保问题日趋严重,2018年年保玉则景区永久关闭;现在仍可观光的,只有四川的莲宝叶则。可见,巍峨神山,何其珍贵!亲近神山,何其难得!作为游客和膜拜者,必须且看且珍惜!
9月7日上午,天公不作美,天气不给力,从淅淅沥沥,到滴滴答答,那高山冷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很是遗憾和郁闷。心怀景仰与好奇,我们一行还是义无反顾地沿着陡峭的盘山公路盘旋而上。下车后,有的披上雨披,有的打着雨伞,头顶着雨水和云雾,逐一攀登到制高点的观景台,去俯瞰万仞奇峰、探寻冰川遗迹、穿越石头城堡、亲近神山圣湖、聆听格萨尔王的传说,仰望“一吻千年”“八戒悟道”“人面狮身”等奇峰异石,在山色空濛的云雾缭绕中,各种异石的真容若隐若现,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梦幻世界的人间仙境。
莲宝叶则是以奇峰异石、冰川遗迹和湖泊海子为特色的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最高达5141米,极具魔幻世界般的神秘感。
莲宝叶则
由于海拔偏高,空气稀薄,普遍缺氧,我们步行缓慢而稳健。在高山中的下雨天观光和摄影,的确不便,不仅拍摄光影效果差,机身和镜头也容易淋雨受损,还很不便操作。
行进和观察中,尽管烟雾缭绕,雨脚未断,时而也有令人满意的瞬间:一排排连绵起伏的山峦,山岚烟云在山腰宛如虚无缥缈的玉带和纱巾,漂浮其间,衬托出山巅的靛青如黛和刚毅雄奇,真可谓大气磅礴,蔚为壮观;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一峰独秀,四周云雾护卫,云蒸霞蔚;待到天边光景一时新,几座神山并排而坐,乌黑的颜色,如钢似铁,还伴有残雪。
作为旅游和摄影爱好者,我早就知道,莲宝叶则为安多藏区众神山之首,是蜀山与青藏高原“世界屋脊”的连接点,素有“蜀山之源,昆仑天梯”的美誉,也是川西阿坝藏区天神的后花园。这里奇峰异石耸入云霄,碧绿海子散落山间,让游客仿佛踏入了电影《指环王》的魔幻世界。扎尕尔措是阿坝县境内四个著名湖泊中海拔最高(4600米)的,也是最著名的湖泊。作为雪山环抱的圣湖,镜面倒映着嶙峋的黑黝黝石山,真可谓移步换景,一步一景,一步一画;四周山峰环绕,山水互衬,美不胜收;在湖边漫步,仿佛聆听到格萨尔王妃的浪漫故事,湖畔经幡随风招展,恰似替游人祈愿;跻身湖畔,那一大片的草地和花海,正是打卡、拍照的首选之地。
从盘羊沟乘电瓶车盘旋而上,抵达海拔4520观景台,几乎是攀缘到一个最高的山脊上。登顶俯瞰“魔兽山脉”全景,云海翻滚,如临天界。这里山势雄奇骏伟,湖泊星罗棋布,是一片充满神秘和奇幻色彩的人间仙境。从高处俯瞰,圣湖扎尕尔措就像一颗镶嵌在群山中的绿宝石。登高望远,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迈,魔幻感油然而生。
下得半山,行走疲惫时,您可以在游客中心小憩片刻,品尝地道的藏餐;夜幕降临时,则可以在星空帐篷露营基地沉浸式体验高原露营的别样魅力。
这里,有巍峨险峻的山峦,有连绵裸露的异石,有峥嵘耸立的奇峰。莲宝叶则因山势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宛如玉石天成之山峰,山形奇特,酷似U字形山谷。总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她独特而魔幻的美!因此,当地民间老百姓通常称之为神山、石头山,安多语翻译为汉语,意为“尊严的玉石之峰”。
穿越亿年冰川,触摸神山圣水,莲宝叶则的野性与圣洁,等您来探秘、解锁。奇峰异石,让人叹为观止!这个最美的地方,此次面临雨脚如麻、云遮雾绕的天气,也成为游客最失望的地方。
镜头之二
“无形妙有”的美轮美奂和曼妙无穷
莲宝叶则的壮美风光令人心醉,但阿坝县的人文底蕴更将为您带来一场触动心灵的非凡之旅。在县城数公里的地方,“无形妙有”非遗传习基地和非遗民宿酒店也备受游客青睐。她位于海拔3200米的阿坝镇“印章之寨”——铁穷村,也是阿坝州金熊猫级非遗文化主题民宿酒店。在这里,藏式美学和五星级服务让住客直呼封神,酒店三楼的观景台可看到雪山、蓝天、湿地、夯土民宿和花海;最重要的是,游客们还可在这里体验非遗文化手工制作,亲身感受藏式美学和藏文化的魅力。
何为“无形妙有”?她出自佛语:无形无相,真空妙有。无形能量产生频率,频率产生共振,共振显现实相。无形决定有形,生命状态由意识决定。于潜意识、无意识中种下种子,建立信念,收获美好。
“无形妙有”的初心致力于传承与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艺术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打造集休闲生活、非遗文化为一体的聚合社区;以艺术之美,融入生活,滋养生活;赋予在地非遗更高价值,实现文化价值转换,回馈社会、回报家乡。
该非遗基地主体7000平方米,包括文化展厅、非遗工坊、民宿餐饮,不仅是非遗基地,更是阿坝的文化窗口;不仅是旅游体验,更是真正融入当地的生活与文化。“无形妙有”只是一扇门,而体验净土文化、人文精神,获得心灵疗愈、精神共鸣,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门后的视角和逻辑,是“无形妙有”非遗基地想要传递的价值。此外,还在北京、成都等地建有“无形妙有”非遗基地。
为探究“无形妙有”非遗基地拥有“四宝”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作家采访团一行进行了深入走访。
首先在一楼大厅参观的第一宝,是“无形妙有”觉囊藏香——阿坝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藏香取材于神山圣湖莲宝叶则,觉囊传承配方,藏汉结合沉檀加持;采用檀香、沉香、藏红花、没药、琥珀、蜜蜡,以及阿坝县本地生长出产的甘青青兰、高山烈香杜鹃、藏柏、窄叶鲜卑等30多种藏地草木精华,严格遵循传统和传承,手工晾晒与炮制,将藏地阳光与草木香气封存于藏香之中。以香携药,通经络入脏腑,安抚五脏、疗养身心。
藏香源于藏医熏蒸疗法,千年来已深深融入藏民族的文化生活,成为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主要用于礼敬供养、祛秽除障、净化气场和护佑平安。
觉囊藏香非遗传承人名叫更德,1974年生于四川阿坝地区,他从小在赛格寺夏活佛身边学习藏族十明文化,师承阿旺格勒、克戈、尕尔科、邓戈等传统制香人及名藏医,其精神和事业受到父老乡亲的称道。
作家采风团参观无形妙有藏香生产车间
在一楼大厅和室外草坪,我们看到了第二宝,即黑陶。阿坝黑陶既是古老滇藏文化的延续,又有阿坝本土民俗文化的特征,是当地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阿坝县藏族人民特有的民俗节日扎崇节,就是源于民间黑陶商贸集会。“扎”即陶器之意,“崇”即市场之意。黑陶的原料取自阿坝高原黏土,经过采土、晒土、舂土、筛土、和泥、治坯、装饰、阴干、烧陶等10多道自然天成的加工工序烧制而成。
“无形妙有”非遗传习基地总经理秋吉卓玛表示:希望重塑阿坝非遗黑陶文化,从藏地粗犷的生活必需品,转向社会生活的艺术装饰品;从祖祖辈辈的生活习性、实用性,转向现代生活审美艺术和生活美学。
阿坝非遗——黑陶
上到第二层楼,这里展示的是阿坝州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觉囊唐卡,即第三宝。总经理秋吉卓玛解说道:400多年前,觉囊派主要上师多罗那在《造像度量经》和几代觉囊上师的传承、发扬基础之上,撰写了《宣讲如来色身的量安乐之源泉》,形成了觉囊唐卡在艺术形式以及画工方面的独特风格。
唐卡作为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是一种浓墨重彩的工笔画,全面展示了藏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历史、文化、科学、宗教、民俗、生活等,被誉为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第二层楼的几个展示厅,都挂满了当地著名画家的唐卡绘画代表作品。仔细观赏,每一幅作品,都细腻精湛,色彩靓丽,为整个金碧辉煌的大厅增光添彩。
阿坝本土唐卡画家邓永刚作品
第四宝为觉囊坛城。坛城是藏传佛教密宗的核心象征,代表宇宙结构和佛国世界,寓意聚集诸佛菩萨、获得加持、净化心灵、实现和谐与圆满。其核心象征意义在于通过几何结构和神圣元素展现佛教宇宙观,引导修行者达到精神升华。
坛城以“内方外圆”的几何结构为基础,中央主尊(如大威德金刚或释迦牟尼)象征须弥山,周围环绕护法神、宫殿、法器及莲花等元素,代表佛教世界观中“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的聚集与平衡。这种布局隐喻宇宙本源,如布达拉宫仿照坛城设计,体现“天地人神共栖”的和谐理念。坛城作为密宗修行道场,其核心寓意是帮助修行者通过观想实现精神净化与升华。
其制作过程是藏传佛教密宗中一项高度仪式化的宗教艺术,通常以彩色细沙堆砌为主,需经严格仪轨,包括构图、漏沙、绘制等步骤,最终象征性地毁弃以体现佛教无常观。材料制备:使用天然矿石研磨成细砂,调配出白、黑、蓝、红、黄、绿等14种颜色,对应佛教宇宙观中的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
其漏沙技法是将彩沙装入特制金属漏斗,通过敲打控制沙粒流量,以堆砌出精密图案,全程需数十名僧人协作,耗时数天至数月。
坛城结构象征宇宙中心须弥山,色彩与图案对应佛智与法界。彩砂坛城绘制在2014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之,觉囊坛城更是庄严震撼、精美绝伦的高级艺术作品,凝聚了历代高僧大德和前辈画师的心血和心灵智慧,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
镜头之三
“草原之心和人间仙境”——漫泽塘
从县城出发,平坦宽阔的省级公路上,只需驱车9公里,即可到达坝上农耕。在这里,你不用刻意寻找景点,因为沿途就是最美的风景,你可跟着牧民骑马穿过花海小径,也可独自行走在天地之间,中午在这里感受地道的游牧味道。结束后,再前往海拔3400米的被誉为“千湾湿地·童话牧场”的漫泽塘景区。她位于四川省阿坝县东北部,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大美漫泽塘
坐在大巴车上,透过车窗,一幅巨大无比的天然图画映入眼帘: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一碧如洗的蓝天之下,几朵白云悠闲自得;由绿色向金黄渐变着的草原,依旧水草丰茂;阳光下,成群结队的牛羊,数以千计,放眼远眺,仿佛大草原上布满了无数黑珍珠;两位策马扬鞭的藏装小伙子,引领着羊群,向着三五顶游牧帐篷升起炊烟的地方奔去……
在这里,红原县的查针梁子,正是长江和黄河分水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阿坝人民肩负着崇高而神圣的使命!
长江黄河分水岭
同行的阿坝州文联副主席周利庚告知: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厚重的自然与人文价值,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阿尼玛青山的两个女儿——长江与黄河,曾在此依依惜别,各自奔赴南北使命。黄河姐姐因留恋岷山雪宝顶的巍峨英姿,在此百转回旋,形成了长达433公里的蜿蜒曲线,最终将少女的柔情化为母爱的磅礴,滋养华夏北方。因此,当您置身于“漫泽塘”景区,便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诗意——河流如苍龙般蜿蜒舞动,书写着草原的辽阔与自由。它不仅是摄影爱好者向往的天堂,更是黑颈鹤、白鹳、金雕等多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天堂。
漫泽塘湿地自然保护区属黄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西北部,2003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总面积165874公顷,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中华水塔”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内有林地(乔木林、灌木林等)21852公顷、草原(牧草地)103693公顷、湿地(沼泽湿地、河流湿地等)39163公顷,分布野生动物228种(含黑颈鹤、金雕等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植物1154种,是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被誉为“地球之肾”;保护区内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34条,贾曲、夏荣曲河等5条一级支流和香柔曲、纳布则曲等18条二级支流汇入黄河,地表水资源量5.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1亿立方米,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区。人文上融合游牧文化(赛马、赛歌)、非遗文化(藏棋、折噶说唱)及红色历史(红军三过草地),并划分为8大功能。
漫泽塘湿地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意义重大。她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属黄河流域,总面积约16.59万公顷,核心区面积达4.7万公顷,与若尔盖、红原国家级湿地保护区连成一片,构成完整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和“千湾湿地,童话牧场”。
从生态特征看,湿地内分布沼泽、河流及草原,拥有1154种植物和228种野生动物,包括黑颈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水文作用看,作为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地表水资源量达5.4亿立方米,34条河流汇入黄河。从旅游与保护看,2023年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兼具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功能,以高原草甸、花海及游牧文化为特色。
2023年3月,阿坝州阿坝县漫泽塘景区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3年1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四川阿坝漫泽塘黑颈鹤重要栖息地入选。
镜头之四
心向龙藏乡,喜看青稞千重浪
我们驱车来到阿坝县龙藏乡塔拉村,覆盖面积6万余亩的青稞种植基地遍地金黄,可谓青稞的海洋。这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让人欣喜若狂,眼界大开。
这是一场怎样的丰收盛景?放眼望去,十多台红色收割机,奔赴于金色的海洋,机械化作业的高效、快捷,数十位乡亲跟踪助力,促成了颗粒归仓、增产保收。坐在收割机上的康巴汉子,一个个头戴金花帽,肩搭白毛巾,带着收获的喜悦,熟练地操作着;坐在空地上看热闹的藏族孩子们,高原红的苹果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们都在盘算着各自家里的收成,以及卖了青稞后想要购买的文具和图书。从朝阳升起,到夕阳西下,一天的劳作,总是收获满满。同时,青稞的收获过程也体现了藏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生智慧。
其实,阿坝青稞的美,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上。
从自然景观而言,阿坝青稞种植区位于海拔3300米以上的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青稞独特的生长形态。成熟季节,金黄的青稞穗随风摇曳,形成连绵起伏的金色麦浪,与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形成壮美画卷。走近观察,我们发现,生长于高寒地区的青稞,耐寒性强,穗头在高原强风之下常呈现出柔软摇曳的姿态,麦芒上挂满的雨滴形成了“水晶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青稞麦穗成熟时呈现出黄褐色或紫褐色,穗状花序弯曲下垂,顶端为芒状结构,整体形态低垂饱满,形似低头的水稻谷穗,与直立的小麦穗形成鲜明对比。而在每年六七月未成熟时,则呈现出充满希望的绿色,茫茫无边的青稞基地,在高原的风吹之下,“麦浪”翻滚,一阵又一阵,但他们都总是谦逊地俯首低头,任意西东。这种场景,着实惹人怜爱,令人钦佩!
从人文特色看,青藏高原青稞的栽培史超过3500年,当地极品黑青稞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300年前的清朝,现存400种地方品种。鉴于耐寒性强,适应高原清凉气候,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区域生长,且生长期短(约100—130天),可实现一年两熟,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青稞文化体系,也是藏族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符号。青稞作为高原特色作物,兼具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与突出的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耐寒抗旱的生态适应性、高β-葡聚糖含量带来的控糖优势,以及作为藏族核心主食的历史文化价值。
阿坝县被命名为“四川青稞文化之乡”,每年青稞收获期都会举办丰收节,展现高原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于2021年获评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其主导产业为青稞种植加工。该园区聚焦青稞全产业链发展,核心区位于龙藏乡塔拉村,通过“龙头企业+核心区+合作社+农户”机制,辐射8个乡镇,7822户群众实现年人均增收650元。2022年青稞产量达10793吨,研发31个系列产品并获得22项有机认证,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2023年起连续两年晋级,先后获评四星级和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青稞核心产区集中在海拔3300米的龙藏乡塔拉村,2022年全县青稞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通过实施“青稞科技小院”项目,培育出2个抗逆新品种,黑青稞亩产从260斤提升至330斤。至2023年3月,建成全州首个青稞文化展示馆。
青稞的绿色年华
如今,加工体系已形成31个深加工产品矩阵,涵盖黑青稞饼、奶茶、麦片等品类。2022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产品进入成都大运会供应体系。托岗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实现年加工青稞8000吨。
联农机制所建立的“订单收购+二次分红”模式,2022年带动7822户农户实现人均增收650元,让41175名群众受益。通过千人培训计划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机械化率提升至68%。种粮补贴政策覆盖率连续三年保持100%。
为促进高质量发展,该基地又规划了“三步走”发展目标:2023年青稞产量目标1.13万吨,2024年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2025年实现三产融合产值破亿元。同步推进“阿坝黑青稞”地理标志申报,计划建设青藏高原青稞交易中心。
煨桑祈福
青稞被视为藏族文化的核心符号,其藏语寓意与天地相应,承载着藏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宗教仪式中,青稞和糌粑是供奉诸佛、天神的重要物品,常用于煨桑、曼扎供养等仪式,表达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在藏历新年等重要节日,常作为吉祥物,象征着对丰收的庆祝和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青稞丰收舞
在藏族歌谣中,青稞被赋予“高原珍宝”的称号,其生长环境恶劣却依然丰产的特性,被引申为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为促进文旅农商融合发展,早在2020年,阿坝州委、州政府就启动了“青稞文学奖”征文评选活动,面向全国征稿,每年一届,到今年已成功举办6届,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在阿坝的红色沃土与生态画卷中汲取创作灵感,用文学力量讲好阿坝故事,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诗文在文学中愈发鲜活,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
“青稞文学奖”自2020年首届奖项启动以来,聚焦青稞文化影响区域的多民族生活题材,评选出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散文、影视剧本,在社会上和读者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已成为响亮的文学品牌。除此,“青稞文学奖”也是一声号角,不断鼓舞着更多文学创作人像青稞一样伏下身去,投入大地的怀抱、接受大地的滋养、享受文化的丰收。
正如阿坝州委常委、阿坝县委书记冯峥勇所言:“当前,正值莲宝叶则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关键期,这片承载着神话与现实的秘境,更需要文学赋能、人文滋养。诚盼作家、诗人、摄影家以文塑旅、以旅兴文,让景区的奇山碧水不仅有视觉的震撼,更具文化深度和精神共鸣,也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读懂背后的生态坚守、民族印记和家国情怀。”
阿坝县旅游地图
尾 声
从梵音净土到魔界仙境,从湿地草原到圣洁神山,阿坝县满足你所有的期望和想象,无论是沿途走读,还是一路拍摄,阿坝之行,非常值得!
一周的采风考察,让我们在大美阿坝的雪山草原之间,见天地,见万物,见自己。这些所见所闻,都令我们震撼与感动!
曾听朋友常说:“没去过阿坝县,等于没去过阿坝州。”早在1987年夏,我就慕名去过阿坝州的九寨、黄龙,近40年来,故地重游不下10次,但是,就是没有去过遥远的阿坝州西北部的阿坝县。今天,我才真正领悟到上面这句话的内涵和哲理。我想说,阿坝县这片“最厚的净土”,或许会“缺氧”,但从不缺信仰、缺美丽、缺温暖!
作者与藏族同胞合影
在这里,你可以在距苍天最近的厚土“见天地”——见漫泽塘的辽阔、莲宝叶则的奇幻、高原星空的浩瀚。
在这里,你可以“见万物”——见牧民的笑容、匠人的专注、僧侣的虔诚,感受生命的淳朴与执着。
在这里,你可以“见自己”——在地道的“高天厚土”,聆听内心的声音,找回最初的自我,遇见属于自己的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