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香阁在四大部洲对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一八六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按原样重建。
此阁为八面三层四重檐,通高36.44米,耸立于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气势雄伟,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阁内供奉着的铜铸金裹的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在八根贯通全阁上下的承重铁梨木擎天柱的衬托下,美妙庄严,熠熠生辉。
从佛香阁看四大部洲
从佛香阁看十七孔桥
千手观音铸成于明万历二年(1574),本名"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像"。铜胎鎏金,高五米,重万斤。头面分四层,每层三面,共十二面,二十四臂,下蹬九层有999个花瓣的莲花宝座,法相庄严,铸造精美,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排云殿毗邻佛香阁。
排云殿原为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在其废墟上重新建成,成为慈禧祝寿的场所。现殿内陈列的展品,正是当年王公大臣进献的寿礼。
排云殿通长廊。
长廊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一万四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
长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
沿着长廊,一口气走到德和园。
德和园位于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始建于光绪十六年(1891年),历时四年才完成。
园子很大,前后四进院落,建筑面积达3900余平方米。
大戏楼由三层的唱戏楼和两层的扮戏楼组成,是中国古代宫廷戏楼之最。
戏楼始建于一八九一年,一八九五年建成。唱戏楼巍峨高耸,从上向下分为福、禄、寿三台,可以同时演戏;还设有翻板、辘轳和高压水机等机关,可以表现神仙下凡、鬼怪遁地和喷水等场景。
看戏廊
颐和园大戏楼与故宫的畅音阁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为清代三大戏楼,又以颐和园大戏楼规模最大。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谭鑫培等都曾在此为慈禧太后献过艺。
扮戏楼面南为两层的殿堂,北面与大戏楼相连,是当年演员化妆的后台,现已辟为展室。
颐乐殿是慈禧太后看戏的地方,此殿高大轩敞、陈设华丽;而王公大臣们则在看戏廊里看戏。看戏廊很长,东西各有十间。
园中还有庆善堂及配殿等。
遥想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常在此观剧,晚清一大批名伶在德和园舞台上唱做技艺得到进一步锤炼和规范,促成了中国古代宫廷戏剧演出的最后一次高峰的形成。
德和园大戏楼是中国京剧发展与成熟的重要舞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