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 (图/记者陈冠宇摄)
记者陈冠宇/西安报道
鼎鼎大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过去因碑刻文字古老且解读困难,让不少游客「有看没有懂」。今年刚开放的新馆引入大量数位技术,包括扩增实境(AR)技术、裸眼3D展示及触摸装置等,参观者可以与文物进行互动,让文化遗产得以打破时空与知识的壁垒。
西安碑林博物馆创建于1944年,是在拥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扩建而成。西安碑林可追溯至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最初兴建是为了保存唐代的《开成石经碑》、《石台孝经碑》及颜真卿、柳宗元等人的书法名碑。
▲「撞脸汉字」互动装置。 (图/记者陈冠宇摄)
历时十余年建设,西安碑林博物馆新馆今年5月间正式开放。在文物保护与数位化采集方面,启动了「珍贵文物数位化保护」项目,借助高精度数位化扫描技术,对馆藏的珍贵碑刻进行全面数位化采集与处理,包括《峄山刻石》、《断千字文刻石》和《颜家庙碑》等。
如此一来,就为每一块石碑建立了永久性的数位档案,实现内容的数位存档与高效利用,这不仅减少实物展列带来的磨损风险,透过数位对映(Digital twin)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在不接触实物的条件下进行学术研究,大幅降低了文物保护风险。
在深度互动体验方面,碑林博物馆运用数位技术设计了多种游客参与方式。首先是数位临摹书法,游客可透过特制的数位临摹台,选择喜欢的碑帖进行临摹练习。数位系统能即时追踪手指或笔迹的运动,提供运笔力度、速度和角度的回馈式指导。完成临摹后,游客还可以透过手机扫描QRcode,将自己的作品以图片形式保存。
▼数位临摹体验。 (图/记者陈冠宇摄)
其次是刻碑的全过程模拟,游客在互动萤幕上选定碑石后,可根据萤幕的指引,体验从描红到雕刻的每一步。为了增加体验的真实感,雕刻过程中还伴有石粉飞溅的特效。
另外,馆方设置了数位拓印系统,可还原传统拓印的细节。此系统详细展示拓印的步骤,包括清洁碑体、上纸以及使用鬃刷敲打,每一步操作都有专业讲解。最方便的是,游客无需蘸墨,就能「拓印」出如《石台孝经》、《多宝塔碑》等经典碑刻。
▼AI即时绘画体验。 (图/记者陈冠宇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