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石家庄旅游,人人都推荐河北省博和正定古城,但往往忽略了距离石家庄市区只有20多分钟车程的一处宝藏“国保”——毗卢寺。
这座寺庙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宋、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如今的释迦殿和毗卢殿是明代留存。
但令它享誉国内外的是殿内精美绝伦的明代水陆壁画,500多个人物形象,内容题材庞大复杂,并运用了大量沥粉贴金的技法,堪称古代寺院壁画遗存的煌煌巨制。人们将毗卢寺壁画与敦煌莫高窟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一起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壁画”。
明明是一座地处偏幽的民间寺院,费孝通、罗哲文、华君武、冯骥才等人却都曾到访毗卢寺。上周,蒙曼老师也来到了毗卢寺直播,所以这几天参观毗卢寺的人较之前明显多了些。还是那句话: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毗卢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郊的上京村,距离市区仅12公里,不管是打车还是自驾都很方便。寺庙“隔滹水,映恒山,地势清高,人烟僻静”,是佛教水陆道场的圣地。
图源万图路|毗卢寺
寺庙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年-756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宋、金、元、明、清代都有修缮。明代是毗卢寺的鼎盛时期,寺院面积多达40多亩(如今寺院占地20多亩)。1996年,毗卢寺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源万图路|毗卢寺
全寺现存山门、释迦殿、钟楼、鼓楼、毗卢殿、展厅等建筑,其中释迦殿、毗卢殿为明代遗存,因为保存有约252平米精美的明代宗教水陆壁画而闻名(其中毗卢殿的壁画尤为精美),并保存有一批汉代至清代的珍贵文物。
中轴线末端的展厅建于80年代,里面展有毗卢殿里的高清临摹壁画,还陈列有石雕像、远古化石等。别忽略展厅西墙处的两尊汉代石雕像,它们是汉前期作品,雕刻线条简练,形态浑厚古朴,虽然看着憨憨的,但却为国内罕见,是国家一级文物。
图源万图路|毗卢寺展厅
图源万图路|汉代石雕像
寺内还有两座钟楼和鼓楼,都是1987年重建的。钟楼上悬有清康熙年间的一口八角八卦铜钟,钟上刻有铭文,钟声宏亮悦耳;鼓楼内悬直径一面1.5米的牛皮大鼓。
除此之外,毗卢殿两侧的两棵侧柏也是古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树干仍然伟岸挺拔。两棵都向西倾斜,角度一致,如同像两位佛教信徒虔诚朝拜迎接西方佛祖,所以也叫“迎佛柏”。
图源万图路|毗卢寺古柏
接着来说说毗卢寺内最重要的壁画。
壁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北方地区,除了敦煌壁画、山西永乐宫元代《朝元图》、北京法海寺明代《礼佛图》等大名鼎鼎的壁画艺术外,还有如稷山县青龙寺元代壁画、繁峙县岩山寺金代壁画、平顺县大云院五代壁画等相对小众的壁画精品遗存。
在河北省境内,除了我们今天要说的毗卢寺壁画和正定古城隆兴寺摩尼殿壁画(北宋时期所存壁画已基本不存,现存壁画大多绘制于明代,少数是清代补绘),如果你是壁画爱好者,那么也不应该错过位于保定曲阳县的北岳庙德宁之殿,殿内绘有巨幅元代壁画《天宫图》,壁画总面积达504平米,场面十分恢宏。
毗卢寺壁画则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内容丰富,共绘有500多身佛道儒三教各类各式天神帝君、菩萨天王、护法诸神、往古人物;二是壁画以工笔重彩绘成,线条类型丰富多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三是大量运用了沥粉贴金技法,使人物形象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传神而逼真。
图源万图路|毗卢寺壁画(临摹)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我国美学大师王朝闻先生看到毗卢寺壁画时,曾赞叹不已,并现场临摹多幅壁画,并在著述中予以高度评价,之后他还和华北大学美术系师生联名上书向政府申请对毗卢寺予以保护。
毗卢寺壁画作为我国现存重要的寺庙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古代“水陆画”形成和发展的一处比较有代表性且完整的古代壁画遗存。
需要注意的是,毗卢寺博物院每周一闭馆,殿内壁画禁止拍照,进入毗卢殿需要穿鞋套,并限制参观人数和时间。另外,殿内也不允许使用冷光源手电筒,所以阴雨天的时候光线非常弱,更推荐你在晴天的11:00-14:00之间前往。
如果是北京及周边的小伙伴,也可以去北京石景山区的永济寺看“壁上丹青—毗卢寺与法海寺壁画的对话”展览,展览期间毗卢寺和法海寺有门票联动,买一方门票即可免另一方门票入场(不含法海寺壁画真迹),活动截止今年10月31日结束!
释迦殿是明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青瓦悬山顶,前出廊,后接抱厦。
殿内须弥座上正面供有明代的释迦牟尼佛泥塑金身说法像,佛像背屏部分为须弥山;佛像两侧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彩塑的佛弟子迦叶和阿难。
图源万图路|释迦殿
佛龛背面悬塑有三尊明代泥塑金身菩萨像,从左到右分别是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塑像精致,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下面塑有六牙白象、独角吼、青狮神兽。悬山则塑有佛殿楼阁、祥云缭绕、碧泉流水、罗汉金刚等。
图源万图路|释迦殿背面
图源万图路|释迦殿背面菩萨像
殿内四壁绘满了工笔彩绘壁画,殿内壁画绘制于明弘治时期,面积约83平米,以连环画的形式记载了佛本生故事,也体现了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富于情节性和趣味性。
释迦殿的壁画严重漫漶,整体上已模糊不清。相比起来,毗卢殿内绘有精美的儒释道三教合流混杂的壁画,也是下面我们主要要讲的。
毗卢殿也是明代建筑,俗称“后殿”,清乾隆十七年重修碑中也称之为“五花八角殿”。
它建在一米高的月台上,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前后出抱厦,平面呈十字形。 殿本身是庑殿顶,梁架结构采用七檩明间移柱造做法,不施斗拱。
图源万图路|毗卢殿
毗卢殿内中央须弥座上供有泥塑金身毗卢佛,佛像前有两尊明代石佛像(也就是明弘治年二通重修碑碑文中提到的石佛),石供桌前是宋代的八大罗汉石浮雕。
毗卢殿内共绘有122平米的宗教水陆壁画,分布在六壁上:东壁、西壁、东南壁、西南壁、东北壁、西北壁(因为殿南北中间开有殿门,所以南北壁被分为东西两侧)。
六壁壁画除了南壁殿门两侧严重损毁外,绝大部分都保存完整,色彩鲜艳,并有壁画题记(共122组,每组少者一至三四人,多者十余人不等)。组与组之间用彩色祥云分隔,使满壁壁画显得排列有序,构思巧妙不失严谨,层次分明又错落有致。
四海龙王其一局部
在三层壁画中,下层人物为主像,像高在1-1.2米之间,身材匀称,比例适中,画匠们精心绘制;而中上层所绘的人物高度大大缩小(中层次之,最上层再次),一般在0.3-0.5米之间。
注意看东北壁、西北壁近殿门两侧的十大明王菩萨,它们身高在1.2-1.5米之间,最为高大。
壁画的布局合理、主次分明,运用对称手法,将内容庞杂的一百多组壁画、五百多身的帝君神仙各式人物安排得井然有序、杂而不乱。比如:
《崇宁护国真君》与《清源妙道真君》,《南极长生大帝》与《北极紫微大帝》,《六丁神女》与《六甲将军》,《四海龙王》与《五湖龙神》,《十大明王》,《二十八宿》,《十六高僧》,《十王》,《四大天王》《五岳》等都是东西对称、遥相呼应,增加了壁画的整体性、完美性。
五湖龙神其一局部
毗卢殿的壁画以儒释道三教合流为特点,其中,道教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数量,主要绘于东、西两壁,内容包括帝君列曜、五岳四渎、六丁六甲、二十八宿等道教系统,充斥着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自然崇拜,以及对先贤圣人的崇拜。
玉皇大帝局部
这些壁画是依据壁画“粉本”绘制的,有统一的布局和安排——“粉本”也就是“水陆画”,是一种专供佛教进行水陆法会,作水陆道场、水陆斋时悬挂的画,属于人物画范畴,以供礼拜法会时所用。
小童
玉皇大帝,位于东北壁左下角(精品必看)
这组壁画共绘有五人。中心位置的就是玉皇大帝,冕旒帝装,双手于胸前握执圭璧,表情严肃庄重,俨然一幅人间帝王的形象。右侧立一玉女,双手捧青莲,头戴凤冠;左侧一玉女,双手捧印,头戴凤冠,面容俏丽;左侧后一玉女执团扇,一天将双手执宝幡,威武刚毅,面向大帝呈护卫状。设色以石绿、朱红、石黄为主色,色泽谐调,人物线条流畅,是壁画中的精品。(玉皇大帝传为唐伯虎所画)
摩利支天菩萨,位于西北壁下层(精品必看)
梵文摩利支意译为“光”,提娑意译为“天”。由“光”的意义引申附会出她会隐身法,说她出现在太阳之前,太阳看不见她,她能看见太阳。没有人能见到她,也没有人能捉住她,加害于她。
她能用此种隐身法救人苦难。她在古印度神话中出现很早,后被佛教吸收。“摩利支天菩萨”面容白净清秀,五官端正,身穿红色、绿色天衣,身上装饰耳环腕钏、宝带、璎珞,头顶宝塔,赤足,飘拂的衣带更显得她犹如仙人。
八臂,其中有两臂作胸前合十状,另六臂分别持线圈、无忧树花枝、金刚杵、宝幡、戟等法器。摩利支天菩萨形象优美,风流洒脱,造型奇特,是佛教题材壁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上为启教大师,下为面然鬼王 位于西南壁左上方
这两组壁画的内容反映了一种重要的佛事活动一“焰口”。“焰口”(口中吐火焰)是饿鬼之王名字的意译,又译作“面然(燃)”,意为“脸上冒火”。据说其形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壁画中的面然鬼王的形象正是这样,鬼王身旁围绕着五个小饿鬼,也都枯瘦如柴,赤身裸体。鬼王、饿鬼均绘画在腾卷起的云气之中,表现一种梦幻的意境。
启教大师共绘有三人,阿难双手合十正在修习禅定,神情严肃庄重,面庞白净,五官端正,身穿浅绿色天衣;身后二人戴幞头帽,双手合十,面对阿难,一副虔诚的表情。这两组壁画组成一个佛教导俗教化众生的故事。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多彩旅行·畅游河北##千年燕赵风,一程河北行##河北到底哪里美##相约旅发看邢台##第九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