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值此金秋之际,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定于9月27日至28日在山东济宁曲阜启幕,这场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为主题的文化盛宴,将推出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跟着孔子研学游”推广三大主体活动,在讲好中国故事、山东故事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开启世界文明对话新篇章。
山东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此次举办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让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孔子故里,是对孔子诞辰2576周年的最好纪念,更是对山东文化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
让文化“传下去”,擦亮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儒风传千载,文脉承古今。随着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临近,我们仿佛听到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诲。穿越时空的长廊,与现代文明的脉动同频共振。
放眼齐鲁大地,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承载着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山东深入推进“山东文脉”工程、“海岱考古”工程,加强考古挖掘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全面梳理优秀传统文化家底和发展脉络,开展古籍整理编纂,推出古代齐鲁诗词、小说、书画、戏曲等名家系列经典选编,让文化遗产焕发生机,筑起新时代的“文化泰山”。
让文化“走出去”,扬起传统文化出海之帆。
作为山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节期间,丰富多样的国际活动将搭建起各国文化沟通的桥梁,“对话”“交流”“共同”“多元”必然成为嘉宾口中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从“中国孔子”到“国际孔子”,近年来,山东不断拓展国际传播新路径。一方面,高质量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等国际盛会,推动中华文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走出去”;另一方面,加快推进“齐鲁访学驻研计划”,邀请国际知名汉学家来鲁驻研,聚焦中外古典文明的传承发展,架设起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桥梁。
让文化“融起来”,“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山东充分发挥国际孔子文化节的载体优势,坚持全域联动、全业融合、全时消费、全景体验,结合中秋、国庆假期,与“好客山东·美食争霸赛” “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等相结合,广泛开展宣传推介、特色展览、主题研学、文艺演出、文旅体验等活动,打造全民共享的文化节日。
近年来,山东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旅游名片越擦越亮。其中,加快打造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的“四廊一线”,发布“文润海岱 游读齐鲁”10条文物主题游径,实施“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成功打造民族歌剧《沂蒙山》、话剧《孔子》等一批精品剧目,创新推出“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产品等,逐步构建起多维联动、沉浸感强的文旅新场景,让嘉宾和游客深度体验中华文化底蕴,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让文化“活起来”,来一场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作为孔子文化节的重要板块,2025全球“云祭孔”活动将于9月28日9点正式启幕。活动以“仁礼天下和合大同”为主题,创新“主演播室+海内外直播点”形式,联动全球多地文庙、书院等儒学机构以及海内外几十家媒体,对各地祭孔活动进行集中展示和讲解,打造一场跨越国界、贯通古今的文明交响。
当下,以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数字浪潮”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更多可能。立足“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较优势,山东近年来不断加快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比如,打造“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数字化呈现泰山日出、黄河入海等景观,为游客提供了新应用、新场景、新体验;加强全省智慧图书馆项目建设,持续开展馆藏特色资源、古籍文献、公开课等数字资源建设,对存量及新增数字资源进行识别、发现、挖掘、提炼,提升数字资源的开发和生产能力等。可以说,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潮流所向、大势所趋。二者的融合发展,既能为科技产品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又能使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是一次文明的盛会,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的主题下,携手前行,共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文/薛海文)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