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山西正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与文旅工作的融合路径,让古老的三晋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山西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如晋商文化、太行山革命老区、古建筑、石窟艺术等。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山西文化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近年来,山西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旅融合发展成果显著,游客接待量持续增长,旅游收入稳步提升,“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山西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中,非遗成为了重要的切入点。各地坚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非遗与消费场景、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真正将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优势。晋城市司徒小镇景区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徒铁花技艺”精心打造的大型室外实景表演《千年铁魂》,已成为景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还带火了景区内的泥皮画、琉璃咯嘣、社火表演等其他非遗项目,景区文化旅游业态更加立体。在大阳古镇景区,大阳剪纸、大阳馔面、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等非遗项目长期入驻,为游客带来了多元化的旅游体验,让他们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山西非遗的独特魅力。临汾市已有60余项各级非遗项目融入各大景区,先后建立了云丘山景区非遗体验区、荷花园综合性非遗传习基地等,忻州市组织北路梆子、河曲二人台等非遗项目入驻忻州古城景区,这些举措都极大地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激发了游客关注和参与非遗活动的热情,有效拉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除了非遗,山西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来助力文旅融合。2025年春节期间,“锦绣太原城·欢乐中国年”春节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盛大举行,全市A级景区、博物馆、旅游休闲街区等共接待游客505万人次,同比增长17.9%,让太原成为“年味游”热门旅游目的地。运城市在春节期间,盐湖景区举办的精彩非遗打铁花表演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此外,太原以“歌迷经济”点燃消费热潮,歌迷凭演唱会门票可免费乘坐公交车,还能免费预约游览晋祠博物馆等景点,演出现场提供“山西味大礼包”和免费饮水服务,2025年演唱会经济对太原文旅消费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和综合经济效益。
文旅融合也体现在产业布局和新业态的发展上。太原市进一步优化完善一环(环太原东西山旅游公路)、一带(汾河景观游憩带)旅游产业总体布局和晋阳古城、太原府城、西山、汾河四大旅游板块建设,冰雪旅游、低空旅游、银发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迅猛。大同市锚定“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目标定位,大力实施“文化强市”转型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交通枢纽功能、区域协同发展和产品供给体系。运城市围绕“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目标,坚持以文引流、以旅聚势、以商增值的融合发展路径,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丰富文旅产品供给。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文旅工作的融合,山西还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合作。如举办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2025年的文博会上,山西文创开启“嘴替”模式,毛绒产品内置方言音效,凭特色圈粉。数字赋能“文旅+百业”融合发展,数智赋能晋享山河暨数智赋能文旅推广共创计划启动,2025数字文旅品牌创新嘉年华也为文旅融合注入了新动力。山西省旅游集散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与浙江才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双方优势互补,聚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文旅新标杆。
不过,山西在文化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比重较低;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部分文化企业和项目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力等。
未来,山西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新兴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强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继续深挖文化资源,创新文旅产品和服务,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升山西文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山西的文化产业与文旅工作在融合发展中实现新的跨越,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廉政中国》山西频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